摘要:在中国,过去很多年以来,户籍制度,似乎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出生地与居住地之间。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上头条 聊热点#
对于国内的80后和90后这个群体来说,如果没有被户籍制度给困扰过,那人生一定的不完整的。
在中国,过去很多年以来,户籍制度,似乎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出生地与居住地之间。
大家办身份证、办护照、办签证要往返奔波。
京沪这样的城市自不待言,连一个四五线城市,落户都是何其艰难。
别人怎么样不知道,就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对于户籍这个东西,绝对谈不上有什么好影响。
大概就是2017年左右的时候,离当下也就这么10年不到的时间,因为工作的缘故,需要长期呆在广东,然后为了组建家庭,还在广东掏空“六个钱包”买了房子。
按理说,有了自己的房子,又长期在广东本地工作,买房的城市也不是什么广东深圳这种头部一线,落户到本地应该顺理成章吧?
哎,没想到,现实就给了我和我的家庭,一记狠狠的耳光,让我看清现实长什么样。
为了落户,以及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本地入学,我爱人还找了中介公司,办了积分入户,过程的折腾,这里就不多说了,有经历过的都懂。
结果呢?钱也花了,人也折腾的不行,最后还是落不下去,不得已,只能让老婆带着孩子回自己的老家去上学,然后买的房子只能闲置。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同是80后90后,异地工作的这代人说,我这样的经历,其实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个缩影而已。
回归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聊的也是户籍制度和落户问题。
又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主动拆户籍制度的门槛了。
9月29日,周一,厦门市人民政府在假期前两天,发布了《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
宣布从下月初起到2030年11月,正式实施为期5年的租房即可落户厦门的新政策,首次把“租房备案+社保”写进落户条款。
为大量在厦门工作生活但尚未购房的人群打开了落户大门。
这个事情,就很有看头了,而且,折射出来的趋势和规则变化信号,是很值得拿出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的。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厦门租房也可落户”的新政相关内容的详细梳理,结合国内户籍政策近年来的几个关键变化情况,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对后续国内户籍制度的变化和影响,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9月29日,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通知,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住房租赁备案且居住登记满半年,并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3个月且申请时在保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居住地所在区落户。
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半年且申请时在保,并在本市居住登记满半年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就业地所在区落户。
在思明区、湖里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2年且申请时在保,并在思明区、湖里区住房租赁备案且居住登记满2年的人员,可以申请在就业地所在区落户。
符合上述落户条件的人员,应按就业单位集体户、就业地社区公共户、居住地社区公共户的顺序申请落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通知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此前厦门市相关规定与通知不一致的,以通知为准。
这也意味着,只要满足社保缴纳条件,在厦门不用买房,租房就可落户。
厦门,在此政策调整以后,成为又一个“租房即可落户”的副省级城市,也是目前东南沿海落户门槛最低的核心城市之一。
更为人性化的是,实现“一人落户,全家随迁”;
通过租房落户厦门的人们来说,获得的将是就业单位集体户、就业地社区公共户、居住地社区公共户。
直白来讲取消限制,想落户就能落,敞开大门欢迎。
政策也并不是横空出世,在今年5月底,厦门曾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岛内岛外落户现状,进行了大松绑,学历和住房,没有做任何要求,调降社保年限。
新政出台的背后,响应了之前发改委所强调的放松落户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导向。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当下在厦门工作的外地朋友们,有福了。
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2017以来,随着南京、长沙、郑州、西安、武汉纷纷“抢人”,特别是2018年,京沪加入战局后,很多人突然发现,那堵耸立了几十年的高墙,就要灰飞烟灭了。
人口,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口,从“吃饭的嘴”变成了“创造财富的手”,成为争夺的要素,西安市公安局甚至都开了誓师大会,要确保24小时办完一个落户手续。
想起以前某些派出所户籍科对落户者的各种刁难,真是恍若隔世。
为什么各二线城市,省会城市,都在争相开出优厚条件,上演毕业生争夺大战?
答案很简单,人是劳动力,是创造力,是消费力,能够带来财力、地力、活力。
更彻底地说,城市的本质和核心是人;
优秀的城市,是优秀人口的聚合。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就是为了完成从二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的蜕变。
按传统的观点,大城市是病,是灾,是祸,小城镇好。因为传统的技术条件和经济能力,很难有效满足一个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业、水电气甚至蔬菜供给,若还想新增人口,只会沦为贫民窟。
但世界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能够解决以上难题的前提下,现代化的大城市依托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可以产生更加细化的的现代社会分工。
市场巨大的力量会自动产生新的需求、迸发新的创造力,最终产生各种新的经济模式,让更多的就业人口加入到现代化生活当中。这就是滚雪球效应。
一般来说,具有相当基础设施便利的大城市,才适宜承载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高端产业,乃至形成高端产业群。
然后是衍生出依托高端就业人群的大量服务业,支撑起整个城市经济体。这都需要相当程度的人口聚集,尤其首先是人才聚集。
青年人才与城市,本来就是互相吸引的关系。
也正因如此,英国各地的年轻人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伦敦,法国的年轻人在奔向巴黎,日本的年轻人在涌向东京。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到大城市寻找梦想,这是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事情。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首都人口,占到了全国的10%甚至20%、30%。
但对于中国,却有着与这些只有一个首都、一个超级集中的特大城市的中等国家不同的局面。
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其实原本中国是不愿意跟随效仿的,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户籍制度的坚持,就是为了均衡发展,人口平均分布的意图而服务的。
但是吧,形势比人强,现实教做人,再强的意志,终归还是无法和趋势,和规律对抗的。
全国的人口拐点已经到了,“收缩型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多。
从规则上来看,现在的国内户籍制度本质上只剩下农与非农区分,各个城市已经开启了抢人大战,人口多的城市才有未来,除了北京可以继续维持行政户口,保持教育优先度等。
其他城市哪怕上海也很难继续维持高吸引力,过去因为户籍带来的枷锁将一一解除。
人的流动就是市场经济的流动,而收缩型城市的问题在于,人口持续减少的同时,行政班子却依旧庞大,之所以要对“收缩型城市”进行整合或裁撤,就是因为这些城镇缺乏提供公务的基本人口,各种社会功能都会逐渐丧失,生活条件自然就会持续下滑。
2019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要求此类城市采取瘦身强体策略,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国际定义强调人口超1万的密集区域经历2年以上流失与经济危机,中国以人口流失为核心判定指标。
中国的收缩型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资源枯竭性城市。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
第二类是产业变迁导致的收缩。比如东北的一些重工业城市,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
第三类是偏远城市的收缩。这些城市,既不靠近港口,又不靠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资源支撑,在城镇化的时代的浪潮中,人口最容易流出。
第四类是大城市周边的收缩。由于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周边城市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涌入,比如北京周边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边的都江堰等。
结构性危机型城市:
东莞、鞍山、抚顺、齐齐哈尔、台州、锦州、营口、义乌、阜新、淮北、鸡西、佳木斯、鹤岗、鄂尔多斯、萍乡、通化、通辽、白山、肇东、乌兰察布、瑞安、永康、海城、汕尾、三明、兰溪、满洲里、北票、桦甸、霍州、五常、舒兰、北安、海林、讷河、集安、图们、宁安
大都市周边型城市:
都江堰、三河、台山、鹤山、高碑店、金坛
欠发达型城市:
汉中、洪湖、大冶、兴宁、儋州、河津、河池、天长、当阳、辛集、泊头、昌邑、江山、连州、东方、乐昌、津市、龙泉、万宁、合山、五指山、韶山、高要
边境型城市:
哈密、扎兰屯、富锦、二连浩特、根河、阿尔山、额尔古纳
数据调整型城市:
济南、景德镇、寿光、大理、龙口、靖江
这是人口问题带来的主要影响,由于生育率的剧烈下降,反映到现实中也尤为激烈。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有限制人口流动作用的传统户籍制度,显然和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冲突。
谁弱,谁让,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回到这次厦门租房也可落户的政策调整上来看,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是大城市,二线头部,以及省会城市,越是在户籍制度改革和调整上,发力明显?
换个角度来问,那就是中小城市,县城这些基数庞大的地区,为什么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放开,没有动力?
对于这些小地方的婆罗门阶层来说,人口是至关重要的财富和权力来源,伴随人口不断流失,这个群体的好日子,也在加速走向结束。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当业务压力不断向剩余的公共服务人员集中,权力也自然会向这些人集中,于是“村霸,县霸”,以及特权群体突出的现象难免就会出现。
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未来的营商环境,以及发展空间,是不容乐观的。
这没有什么去争议和讨论的必要吧?
从城镇化城市发展角度来讲,放松落户,甚至取消户籍限制,是一个当下明确的,大的方向和趋势。
而对于厦门这样的城市,开放户籍,降低落户门槛这样的动作,也折射出绝大多数二线城市,积极主动想要摆脱过往土地财政依赖的尝试。
经济社会,一切关键政策和规则调整的关键动力,基本上都来源于经济压力。
一条重要的主线,需要看清: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劳动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些城市人口净流出,更多城市意识到,人力资源的不足将成为发展的制约;
人口拐点,对中国国内经济,城市格局的影响,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从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看准趋势,看清现实,指导行动,才是去关注这样政策变化的价值所在。
文章最后,围绕这个最新政策动向,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理解,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压力之下,“人挪活,树挪死”的现实就会愈发明显,特别是对于当地人口流失明显,主要人口普遍老龄化的城市和地区,也不需要去纠结是不是什么收缩型城市,如果有条件,还是要有往大城市,往省会迁移的尝试和计划的。
哪怕这一代人走不了,也要为下一代的迁移提前去规划和准备。
这是趋势,而没有人可以通过和趋势为敌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未来资源性城市,偏远地区的卫星城甚至贫穷省份的省会都会逐渐机能失效,所以新生代一定要做好预期。
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由于水系发达、海运低廉,气候条件稳定,未来会继续虹吸全国人口。
其次,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已经渐行渐远。
但人口一旦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技术、有创意、能创新,就产生了“新的人口红利”。
劳动力紧俏,人才更加紧俏,各个城市自然愿意拿出资源吸引人才扎根。
能否抢到足够年轻人才资源,成为决定未来城市兴衰的关键。
未来户口,以及籍贯这些东西,对应的价值和约束,只会越来越小。
现在还有什么“老上海人的骄傲”这种东西么?一个老登风格被唾弃的时代,正在加速走来。
最后,现实来看,绝大部分城市都有人才焦虑,但是否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匹配,真的需要打个问号。
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吸引,更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往复。脱离了产业,人才招揽政策可能也是无效的。
只有把城市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根据合理的资源容纳能力招揽人才,形成产业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杭州对互联网企业的吸引力,也不是搞政策的短促突击,而应该归功于长期的商业文化底蕴和“浙江模式”的厚积薄发。
如果城市定位不准,环境建设不足,人才争夺战难免会烂尾,这对于人才和城市都会是悲剧。
至于现在的二线,未来的新一线,需要/正在/即将建设什么样的产业,这对城市和人才来说,都应是关注的焦点。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适配,只有未雨绸缪,提前预见的匹配。
文章最后,多说一句心里话:人口问题已经具现化所有中国人的身边,即便如此,网络上还充溢着对婚育家庭的攻击,新生代是中国这一代的基建保障与养老金提供,如果继续放任,最终就是连那些沉默的人都要一起分担恶果,不要让恶意代表你的意志。
不要去抱怨环境和时代,这里不合适,那么就去合适的地方,这就是最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结论。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