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篮老将王思雨不再打主力,转身成大学副教授!宫鲁鸣用人再一次引发争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18:51 1

摘要:有人说,打篮球就是打青春,三十岁之后能混上球场的,靠的不是身体,是信念。可在中国女篮,这句话却让人心里发酸。

引言

有人说,打篮球就是打青春,三十岁之后能混上球场的,靠的不是身体,是信念。可在中国女篮,这句话却让人心里发酸。

王思雨,那个曾经在赛场上能突能投、敢打敢拼的“铁血后卫”,如今不再是国家队的战术核心,而是转身走进了大学课堂,拿起教鞭教学生。

有人为她惋惜,有人为她鼓掌。

但绕不开的疑问是:为什么一个亚洲级别的顶尖后卫,会在30岁就提前规划退路?

这背后,不只是个人选择,更是中国女篮改革的阵痛与现实的残酷。

宫鲁鸣的“新老交替”,究竟是扬帆远航的方向,还是一次对老将价值的低估?

老将的价值,为何说不要就不要?

2025年夏天的深圳,女篮亚洲杯落幕。中国女篮拿下铜牌,却没能进决赛,女排队员们也是泪洒当场。

那一幕,足够刺痛。

王思雨在季军争夺战有限的上场时间里,打出了顶级后卫的风采,甚至拿下了MVP。

可讽刺的是,这样的表现,并没有换来她在国家队里的“战术地位”,在宫鲁鸣的新体系里,她更像是“备胎”,甚至要给李缘打替补。

这就是矛盾点:一边口口声声说“老将是财富”,一边却把老将放在角落当摆设。

球迷忍不住质问:难道“财富”只是嘴上说说?

改革的阵痛,还是选择性的淘汰?

宫鲁鸣68岁再度挂帅女篮,提出了“高原集训”“万次投篮计划”“三从两大”等改革口号。

听上去激情满满,实操上却让老将压力山大。

更扎心的是,他在采访里公开放话:老球员要先表达意愿,还得看状态,不行就淘汰。

这话听着没错,竞技体育本来就是优胜劣汰。但问题是,王思雨这样的球员,真的是“不行”吗?她能在关键比赛里用实际表现证明自己,说明问题根本不在能力,而在态度。

国家队是否在“扶新人”的旗号下,有点过于急切地把老将边缘化了?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改革不是错,但别把功臣当负担。拔苗助长,到头来苦的还是中国女篮自己。”

三十岁的分岔口:王思雨的选择

有人说,王思雨“认怂”了,没继续硬撑。

可换个角度,她的选择其实很清醒。

2023年,她已经拿到山东省体育局颁发的高级篮球教练员职称,现役球员里独一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不用等退役五年,就能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相当于副教授级别的待遇。

2025年夏天,她走进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馆,身份从球员变成了“老师”。

课时费比CBA助教还高1.3倍,还有“教练跟班计划”专门为她配套。

她在课堂上带学生投篮、讲解战术,甚至播放自己曾经绝杀澳大利亚的经典片段。现场学生热血沸腾,眼里满是敬仰。

说白了,王思雨没有被动“淘汰”,而是主动“转身”。与其在国家队里当边缘人,不如提早规划,走出一条新路。

国家队的冷酷,运动员的无奈

竞技体育残酷到什么地步?你可以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被遗忘。

王思雨的故事,其实就是无数中国运动员的缩影。

她拼了十几年,流过多少汗和泪,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可改革一来,她却被迅速边缘化,逼得提前谋出路。

我们必须问:国家队在强调“新老交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何平衡?老将不仅是经验,更是精神支柱。把她们推开,新人能迅速扛起重担吗?

事实证明,这次亚洲杯,中国女篮就没能笑到最后。

一个球员的背影,一代女篮的镜像

王思雨的转型,不仅是个人的路口,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女篮的尴尬处境。

一边是改革的高调口号,一边是成绩的现实打脸。

老将被冷落,新人还没接好班,球队战绩就掉了下来。

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对待运动员的方式,是不是太功利?年轻时拼命压榨,等到略显“年长”,就迅速放弃。

可别忘了,这些老将正是曾经让中国女篮屹立亚洲的中流砥柱。

结语

王思雨30岁,没等到退役就选择了转型。

有人说这是遗憾,我倒觉得这是清醒。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人生不止一条路,赛场不是唯一的战场。

对中国女篮来说,这场“新老交替”考验才刚刚开始,培养新人没错,但别忘了,老将的精神和经验,才是球队最宝贵的财富。

说句大白话:别等到老将们都离开了,才发现球队里少了“灵魂”。

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来源:眼界纵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