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宝东教授/吴迪炯教授团队研究登《英国血液学杂志》:低剂量泼尼松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为新诊断ITP提供一线新选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8:43 1

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对新诊断且血小板(PLT)计数≤30×109/L的患者,一线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抗D免疫球蛋白。尽管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诱导快速应答,但长

前言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对新诊断且血小板(PLT)计数≤30×109/L的患者,一线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抗D免疫球蛋白。尽管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诱导快速应答,但长期使用的副作用较大;因此最新的指南推荐,若糖皮质激素有效,一般需在6-8周内减停或减量到维持剂量。然而临床实践中,从标准起始剂量快速减停激素较为困难,疾病复发率较高,往往需转二线治疗,如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艾曲泊帕(EPAG)是首款口服非肽类TPO-RA,用于慢性ITP疗效确切,反应率约达80%。中国指南推荐的起始剂量为25mg/d,疗效随剂量递增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作为ITP的一线治疗,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可替代的疗效作用。因此,临床亟需更具成本效益的治疗策略,以实现快速减停激素、持续应答,并减少复发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此,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吴迪炯教授团队组织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低剂量泼尼松(RD-Pred)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LD-EPAG)用于新诊断、未接受过治疗的ITP患者的疗效1。该研究方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吴迪炯教授、沈一平主任共同制定完成,并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叶宝东主任的建议以及浙江省多家单位共同协作下顺利推进。参与患者纳入的单位包括湖州市中心医院(寿黎红主任、董晓辉副主任)、余姚市人民医院(夏永明主任、戎春梦医师)、台州市中心医院(陈赛主任、徐玲珑副主任)、诸暨市人民医院(周梅主任、邱迪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晓华主任)、绍兴市中心医院(赵建治主任)、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蔡皎皓主治医师)。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英国血液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研究方法

该多中心、前瞻性单臂2期临床研究分析了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中国五家血液病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22例新诊断的ITP患者。该研究包括三个阶段:1)核心治疗期(8周),患者接受RD-Pred(体重≤50kg,20mg/d;体重>50kg,0.4mg/kg/d)治疗3周,然后在8周内逐渐减少到目标剂量(≤5mg/d或停药)。同时给予LD-EPAG(起始剂量为25mg/d,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d)治疗。2)减量和停药期(12周):若PLT保持≥50×109/L,EPAG逐渐减少。3)随访期(6个月):RD-Pred和LD-EPAG均已停用(图1)。观察患者在6个月内的持续应答情况。主要终点为8周内成功停用泼尼松或维持剂量≤5mg/d且PLT≥50×1099/L的患者比例,同时评估无复发生存期(RFS)、停药后持续应答(SRoT)、出血评分、疲劳程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变化。1共22例患者完成了为期20周的治疗,基线特征如表1。诊断时患者的中位PLT计数为17×1091

所有患者的PLT计数均较基线水平有所提升。截至第2周治疗结束,63.64%(14/22)的患者实现完全应答(CR),截至第12周,这一比例增至86.36%(19/22)。总应答率(ORR)在第2周即达到100%,并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中位应答时间为5天(范围:2-16天),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14.5天(范围:4-45天)。中位随访23.5个月(范围:7-35个月),在可评估的17例患者(排除1例激素依赖者和4例失访)中,3例出现复发(17.6%)。24个月时的RFS率为83.3%(图2)。

在22例患者中,21例(95.45%)达到主要终点,其中,57.1%(12/21)达到次要终点(排除1例激素依赖患者),42.9%(9/21)在20周内实现SRoT。此外,有6例患者保持无治疗缓解状态超过6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19.5个月(范围:12-30个月)。

除血液学结局外,该联合治疗方案在降低出血风险和提高HRQoL方面也展现出有益作用。基线时出血评分中位数为2(范围:0-4),在治疗后的所有随访时间点均观察到显著降低(P

使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简表)进一步评估HRQoL。心理健康(MH)评分(0.67±0.39 vs. 0.50±0.32,P=0.014)和健康转变(HT)评分(0.85±0.13 vs. 0.75±0.16,P=0.043)分别在治疗后1个月和11个月呈现出显著改善(图4)。这一结果表明,血小板计数的快速稳定及治疗负担的减轻,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1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未报告≥3级不良事件。RD-Pred联合LD-EPAG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3.6%(3/22),包括1级上呼吸道感染(1/22,4.5%)和1级腹泻(2/22,9.1%)。观察到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但不符合1级标准。没有患者因肝胆实验室指标异常或其他不良事件而停用EPAG。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RD-Pred联合LD-EPAG的方案在新诊断ITP患者中可带来快速且持久的疗效,并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有望成为一种可行的一线治疗选择。然而,这些结论仍需在进一步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

专家述评

周郁鸿教授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而长期血小板低下引发的焦虑、疲劳等问题,也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ITP的治疗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在尽可能减轻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将血小板计数提升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尽可能达到停药持续缓解。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和IVIG作为ITP的一线治疗方案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存在较多未被满足的需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且在减量或停药过程中复发风险较高;IVIG虽能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却难以维持长期疗效。这些现存的未尽之需推动着临床探索更优的一线治疗策略。艾曲泊帕等TPO-RA的出现为IT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鉴于艾曲泊帕在ITP二线治疗中展现出的确切升血小板疗效,临床开始探索将其前移至一线治疗的可能性,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将TPO-RA前移至一线治疗、联合激素实现增效减毒的思路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使用:系统综述和欧洲中部专家共识》明确指出2,TPO-RA联合糖皮质激素是一种有前景的一线治疗选择。

鉴于此,我们中心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索RD-Pred联合LD-EPAG用于新诊断、未接受过治疗的ITP患者的疗效,以期实现糖皮质激素的快速停用、维持持续应答、降低不良反应并减少复发。初步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第2周ORR即达100%,86.36%的患者在12周内实现CR,更有27%的患者维持无治疗缓解超6个月,24个月RFS率高达83.3%,且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13.6%。这一组数据不仅验证了RD-Pred联合LD-EPAG方案的可行性,更勾勒出ITP一线治疗“快速升板、安全减药、长期缓解”的新路径。然而,由于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故仍需在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验证这一结果。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积累,我们期待这一策略能进一步优化并纳入诊疗指南,最终推动ITP治疗迈向新阶段。

吴迪炯 教授

医学博士,硕导,主任医师/副教授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挂职)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内科·科副主任/支部书记

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后备学科带头人

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负责人、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浙江省551卫生创新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中华中医药学会雏鹰计划中医临床青年人才;美国City of Hope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分会红细胞学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血液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人文与管理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委副主委、精准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抗癌协会、免疫学会、医师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委员;美国血液病学会(ASH)、欧洲血液病学会(EHA)、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会员

主持国自然2项、省自然2项、厅局级5项;第一/通讯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Haematologica、J Adv Res、Br J Haematol 等SCI收录37篇;美国血液病年会(ASH)Poster和Oral大会报告12次;主编著作2部,执笔指南1部;获省部级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厅局级奖项2项(排名第一);Br J Haematol, Chin Med J (Engl)等60余本SCI特邀审稿人,任Heliyon·Oncology(JCR Q1)副主编,WJIM编委/编辑,Chinese Medicine、J Transl Int Med(中科院二区)等6本期刊青年编委

叶宝东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科室主任,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血液病)临床研究基地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培养人才、浙江省325卫生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等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1项,省尖兵领雁1项,主持其他省部级5项,作为主要成员完成973子课题、国家行业专项等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

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多项血液病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的专家共识与指南

近5年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4篇

获得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血液病学科综合学术影响力2021年和2023年均全国排名第一,2022年全国排名第二

沈一平 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主任中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生导师

浙江省第八批省级名老中医

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委

浙江省中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中西结合血液病分会委员

参加完成了“中西医结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苦参及其复方抗白血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升血灵联合ATG、CSA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等多项课题。“维生素k3增强三氧化二砷抗白血病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周郁鸿 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

国家中医临床(血液病)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原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国民族医药血液病分会第一/二届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分会第八/第九届委员

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白求恩基金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学组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血小板疾病学术工作组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ITP学组组长(曾)

参考文献:

1.Liu Q, Dong X, Rong C, et al. Reduced dose prednisone plus eltrombopag for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adult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phase 2 clinical trial. Br J Haematol. 2025 Sep 15. doi: 10.1111/bjh.7016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54566.

2.Pulanić D, Bátorová A, Bodó I, et al. Use of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 in adul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entral European expert consensus. Ann Hematol. 2023 Apr; 102(4): 715-727.

编辑:Isa

审校:Isa

排版:Nicole

执行: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