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歼16同时锁2架F22,F22放干扰弹逃后不敢来,细节提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18:40 1

摘要:央视九三阅兵纪录片《必胜》刚播放至中段,军迷圈便炸开了锅——10月2日晚间,片中公开了歼-16飞行员李超的一段独家回忆,将去年我国近海空域一场未公开的“空中较量”完整呈现在观众眼前:咱们的歼-16依托先进雷达系统,成功对2架擅自抵近侦察的F-22实施同时锁定,

导语:央视九三阅兵纪录片《必胜》刚播放至中段,军迷圈便炸开了锅——10月2日晚间,片中公开了歼-16飞行员李超的一段独家回忆,将去年我国近海空域一场未公开的“空中较量”完整呈现在观众眼前:咱们的歼-16依托先进雷达系统,成功对2架擅自抵近侦察的F-22实施同时锁定,对方察觉后紧急释放干扰弹撤离,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再也没敢进入这片空域。这绝非简单的“拦截行动”,而是中国空军用硬实力打破F-22“隐身无敌、无法锁定”神话的关键证明,连李超本人都感慨:“在座舱里看到锁定信号亮起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咱们的装备是真够硬气!”

李超在纪录片中的回忆,细节丰富得如同电影镜头。他提到,那天执行常规海上巡逻任务,刚进入预定空域,座舱内的雷达告警器突然传来“滴滴”的急促警报声——这并非普通目标信号,而是F-22特有的特征频谱!“当时第一反应是‘来了两个硬茬’,但我没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先开启电子战系统,随后将雷达切换至‘多目标跟踪模式’。”短短不到10秒,显示屏上便清晰标注出两个红色目标点,旁边同步跳出“锁定确认”的绿色提示框——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李超按下导弹发射键,两枚中距空空导弹就能直奔目标而去。

更让人提气的是F-22的后续反应。李超记得,对方似乎瞬间察觉到被锁定,雷达信号突然变得紊乱(事后分析判断是在释放电子干扰),紧接着显示屏上的红色目标点开始急剧转向,还甩出一串红外干扰弹——这可是战机被锁定后“保命”的标准动作。“他们瞬间把速度提至最大,朝着公海方向快速撤离,我驾机跟踪了一段距离,直到确认对方完全脱离我国空域,才按指令返航。”后续通过情报汇总得知,这两架F-22来自驻日美军嘉手纳基地,返回后基地还临时调整了周边空域的巡逻路线,至少一个月内,没再派遣F-22抵近这片空域。

或许有人会疑惑:F-22不是号称“隐身战机天花板”吗?为何会被歼-16成功锁定?这里必须说透歼-16的“硬核实力”——它搭载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较老款雷达提升30%,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多目标处理能力”:单次可跟踪8个目标,并对其中4个实施稳定锁定,应对两架F-22完全游刃有余。不仅如此,歼-16的电子战系统绝非摆设,能够主动对F-22的隐身信号实施干扰,好比将对方的“隐身衣”撕开一道关键缝隙,让其隐身优势大幅缩水。

央视在纪录片里还补充了一个关键细节:当时李超驾驶的歼-16,还挂载了我国最新列装的“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其有效射程比F-22搭载的“AIM-120D”导弹还要远,真要是到了“动手”的地步,F-22连靠近歼-16的机会都没有。有军事专家在节目中解读:“以前美军总觉得F-22能‘神不知鬼不觉’抵近侦察,这次被歼-16实实在在锁定,等于彻底打破了他们的‘隐身迷信’——中国空军现在既有‘看得见’的先进雷达,又有‘打得到’的远程导弹,近海空域的‘安全屏障’,已经扎得非常牢固。”

这件事背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飞行员的专业素质。李超绝非刚毕业的新手,他拥有15年飞行经验,先后驾驶过歼-10、歼-11等多款主力战机,去年还斩获“金头盔”称号——这可是空军飞行员的最高荣誉。他在纪录片中强调:“装备再先进,最终也得靠人来操作。当时能锁定F-22,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平时上千次模拟训练积累的经验,早已把‘锁定-跟踪-脱离’的整套流程刻进了肌肉记忆里。”这话绝非空谈——去年中国空军公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像李超这样的“金头盔”飞行员数量增长了近两倍,咱们的空军不仅装备水平提上来了,具备“会打仗、打胜仗”能力的优秀飞行员也越来越多。

再看美军这边,F-22被锁定后“不敢再来”,还有一层深层原因:他们怕进一步暴露F-22的隐身漏洞。要知道,F-22从2005年正式服役至今已近20年,隐身涂层老化、电子对抗系统落后的问题早就存在,只是一直没在实战场景中被验证过。这次被歼-16“抓了现行”,等于向全世界传递一个信号:F-22的隐身能力并非“万能”,中国空军已经掌握应对它的有效手段。后来有外媒报道,美军已紧急启动驻亚太地区F-22的电子系统升级项目,但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升级效果还未得到实战验证,能否重新获得“隐身优势”仍是未知数。

歼-16同时锁定2架F-22这事儿,表面看是一次成功的空中拦截,实则是中国空军“装备技术+人员素质+作战体系”全面突破的缩影。以前咱们的主力战机多依赖引进,现在歼-16、歼-20等都是纯国产装备,雷达、导弹、电子战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以前飞行员训练靠“经验摸索”,现在靠高仿真模拟训练、常态化实战化演习,专业能力越来越强。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几十年在国防科技领域的“深耕细作”——没有持续的自主创新投入,就没有歼-16的先进雷达;没有对飞行员培养的高度重视,就没有李超这样的“空中尖刀”。

给世界的启示也很清晰:真正的国防安全,从不是靠“威慑口号”撑起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硬实力”筑牢的。美军以前靠F-22在全球空域耀武扬威,现在遇到能精准锁定它的歼-16,也得收敛锋芒;中国空军从不主动挑事,但谁要是敢来家门口“碰瓷”,咱们既有能力把它“盯紧”,更有底气把它“拦牢”。就像李超在纪录片结尾说的:“我们每次驾机巡逻,机翼下守护的都是身后的万家灯火——装备硬,人更硬,这就是中国空军的底气,也是咱们国家的底气!”

来源:挥戈前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