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遣小夏至送马钞,已领,殊感用意也。《敬安堂叙》已别写过,勉强为仁弟增数字,不审合□□否?今日出通州,自此长行矣,未知承教之日,临纸惘然。不宣。孟頫顿首。彦方直长仁弟足下。
赵孟頫《致彦方札》、
康里巎巎《复兄子渊右丞札》合卷
水墨纸本 手卷
(赵) 29 x 31.3 cm.
(康里) 32 x 73 cm.
估价:8,000,000 -16,000,000 港元
著录
王直《抑庵文后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十九至二十
刻帖
《海山仙馆藏真续刻》,第十二册,〈康里子山复兄子渊右丞札〉,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赵孟頫《致彦方札》
释文
承遣小夏至送马钞,已领,殊感用意也。《敬安堂叙》已别写过,勉强为仁弟增数字,不审合□□否?今日出通州,自此长行矣,未知承教之日,临纸惘然。不宣。孟頫顿首。彦方直长仁弟足下。
论及元人书法,可称「书坛泰斗」之人非赵孟頫莫属。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朝,授刑部主事,于北方游宦十年。至元末到大德初,仕宦江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世称「赵承旨」。逝世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在诗、书、画、印上皆有很高造诣,著有《松雪斋集》。他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妻管道升也是重要画家,「元四家」王蒙外曾祖。《元史》本传记载:「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本幅局部
本卷赵札为致友人「彦方」,内容言及叙旧,并告即将远行。上款人「彦方」,即「刘彦方」,传世赵孟頫书迹中多有提及此人。如,韩干《五牛图》之赵孟頫题跋云:「余甚爱之,后乃知为赵伯昂物,因托刘彦方求之,伯昂欣然辍赠。时至元廿八年七月也。」表明其珍藏之《五牛图》,实系托刘彦方说情从赵伯昂处求得。《三希堂法帖》收录的《与师孟省郎札》中亦提云:「刘彦方兄弟、赵伯昂并望致意。」
「刘彦方」史载寥寥,只知与赵孟頫有交谊。「直长」为官职,有学者认为是「辨验书画直长」。据《秘书监志》载:「辨验书画直长一员,正八品。至元九年置。其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其中仅一刘氏,名义,至元廿九年授,或为此人。元人刘仁本所著《羽庭集》中有〈寄傲轩记〉,称「余宗余姚刘彦方氏,隐居自放筑轩,龙泉山之阴,囿以花竹四时之植,琴书醑茗之具」,叙述了刘彦方退隐之后的生活状态。
《秘书监志》书影
此札行笔圆润,端正温雅,文辞流畅,言简意赅,惜个别字因纸墨年久而脱落。书风结体紧凑,行笔圆润,呈现晋人钟繇、二王一脉的风范,可明确是赵孟頫早年之笔。文中有「今日出通州,因此长行矣」云云,即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乘船南下,开始远行。据《赵孟頫年谱》,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离开大都,出任济南同知,暂返吴兴。而在前一年,曾托刘彦方而得到《五牛图》。此外,元贞元年(1295)六月之后,赵孟頫赴大都参与编修《世祖实录》,不久病辞归湖州。此札为赵孟頫将启程离开大都之时书致刘彦方,以表告别。因此,尽管没有书写纪年,可以推断最为可能是至元二十九年,即赵孟頫三十九岁时所写。
台北故宫藏《上覆丈人节干丈母县君尺牍》、《致希魏判簿尺牍》,皆为三十八岁所书,书风近似本幅,可作参考。
元赵孟頫上覆丈人节干丈母县君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赵孟頫致希魏判簿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里巎巎《复兄子渊右丞札》
释文
弟巙巙顿首拜覆。哥哥右丞尊前,久不得书,怀仰间,张宣便来,付至书已领。恭审尊体安和,上下皆佳,喜慰无以为喻。复审湖州舅舅尊体安佳,大小无恙,喜不可言。又知欲般来杭,甚好,朝夕参侍,听其言谈,不憾见延叔坚也。巙巙但恨无翼,惟深驰情耳。承欲与定僧周宅结亲事,至妙无复极。巎巎即对言之,景造意亦甚好,但云景远先生子旦晚到都,当与决之。巙巙料其言有成就理,再便驰报。寄下王世超笔十枝,至妙,小者尤佳。今书小楷一纸,未承再便上呈。凡事巙巙愿宽心,且宁素数月。今因人便,识此不备。比由参侍,善保尊颜。二月廿五日,弟巙巙顿首再拜。田舍脚色有便寄来,甚好。汉卿台幕信然,不花河东佥今日行。
康里实为族名,又称康曷利,是古代突厥族群,生活在乌拉尔河至咸海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一带草原。蒙古人征服后,剩下的康里人大部分与其他突厥人同化,一部分成为蒙古人。
康里部族所在地
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历官承直郎、集贤待制、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浙西廉访使等职,元顺帝时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楷书师虞世南,行草书学钟繇、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之一。
巎巎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对汉文化领悟颇深,因以儒为本、匡扶治政而闻名。母王氏,为不忽木第二任妻子,是曾任中书左丞、御史中丞、集贤大学士的王寿之女。
巎巎是元代非汉族人士「汉化」趋势下在书法方面的代表人物,「幼肆业国学,博通群书」。在赵孟頫「复古」思潮影响下的元代书坛,他研习法书道统,得晋人意。同时对后世书法也产生深远影响,解缙《书学传授》记载:「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遂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盂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授宋克仲温。」元代书家危素与饶介都出自巎巎门下,他在元末明初影响深远,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本札书予康里回回(1285-1335),即巎巎兄。回回,字子渊,号时斋,历任太常寺少卿、太常院使、江南行台侍御史,参议中书省、翰林侍讲学士,江浙行省右丞、中书省右丞。自幼习儒学,善书射。嗜学能文,通经史,尤深通《易经》。回回与巎巎二人皆为蒙元名臣,世号为「双璧」。
本幅局部
札中第一段问候哥哥,并提到「湖州舅舅」欲般(搬)来杭。查不忽木娶寇元德女寇氏,生回回,后娶王氏生巎巎,二人实同父异母。寇元德另有一子,名幹臣,即回回与巎巎之舅。巎巎曾云:「寇公,我舅氏」,并曰其曾「以湖州路总管秩满家居」,可辨其身份。
本幅局部
第二段前半谈及与周氏结亲之事,巙巙大赞此「至妙无复极」,并着手与周氏详谈,其中提到景造、景远二人,应为兄弟,景造不查,景远为周驰。周驰,字景远,号如是翁,山东聊城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任秘书监校书郎,后升南台御史·。常与赵孟頫合作,周驰撰文,赵孟頫书,《常熟知州卢侯生祠记》,《闲邪公家传》皆为此例。
第二段后半巙巙提及书信附赠回回「王世超笔」十枝,王世超为制笔巨匠,元代学者谢应芳曾作诗《赠制笔王世超》对其赞誉有加,云「一书永字三叹赏,八法以之随意足。」
本幅局部
末段巙巙再表关心,「田舍脚色」与「汉卿台幕」尚待研究。「不花河东佥」应为唐兀氏,杨朵儿只之子。唐兀不花幼有礼,善书法。父杨朵儿只被诬杀后,以荫补武备司提点,转佥河东廉访司事。
札中巎巎对回回的问候,称回回「哥哥右丞尊前」,知其时官「右丞」。从而印证此札的书写时间,应订于泰定年间,回回任江浙行省右丞时期,亦即1324至1328之间,康里巎巎时年三十余岁、回回四十余岁。
近年学界对康里巎巎书法分期多有新说,有学者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致彦中尺牍》,虽无纪年,但由内容推估应作于至治年间(1321-1323),巎巎二十七至二十九岁间,与此札的书写时间接近。此外,《与彦中郎中尺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奉记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皆应在三十五岁或之前所作。此三本皆为康里巎巎早期的书法作品,与本札并列作参考和研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里巎致彦中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两札作者,赵孟頫与康里巎巎,实有交际,两人曾同在集贤院,为上下属关系。元延佑二年(1314)左右,康里巎巎年方二十岁,任承直郎集贤待制。赵孟頫于延佑甲寅十二月(1315)升集贤学士、资德大夫,直至延佑丙辰(1316)七月进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可知赵、康至少有一年余同在集贤院。赵孟頫与康里回回也有交往之谊,传有一札与回回述及撰碑之事:「令弟子山时时相过,屡商略先太师碑文。孟頫不揆愚鄙辄欲有所述,其大意则子山当能言之,或高明以为然便当趣为之也。」元人来复(1319-1391)在《题赵松雪、巎子山二公墨迹卷后》有跋云:「康里平章起燕族,貂帽狐裘面如玉。洒翰亲从魏国游,题遍宣麻数千幅。」 可知赵孟頫曾亲自点播巎巎书法,且与兄弟二人皆有交谊。
本幅王直跋
释文
前贤墨迹序。直之先考琼州公最好书,得晋人书法临池挥洒,竒逸絶尘。于前贤墨迹尤极寳爱,及壮游四方用意寻购。于唐,得欧阳率更书《虞恭公碑》,内四十一字。颜鲁公书《东方生像赞》百余字。又得《遗教经》十七行。于宋,得东坡先生书《洞庭春色赋》。于元,得赵松雪《简帖》五纸,康里子山二纸,皆珍藏之。间遇知者,则出玩焉。其后,以多故失之。今所存者松雪、子山各一纸而已。永乐丙申先公以内艰起复来北京,每言及之则屡叹,以为不可复得。此直之愚之失也。洪熈元年乃取于家,令苏州沈毅装潢成巻,而先后失伦。毅之能盖出同辈右,而竟以此得官为锦衣卫镇抚。欲令移置,闻其颇自重,因不复言。乃序而归之家以遗子孙,使知前人得之之难。今所存者什二,庶几能爱惜也。东坡先生尝言:君子不可留意于物。留意于物则若钟繇、王僧䖍辈皆足以自祸。此言是已,然有之而不能存,亦不可也。尚慎惜之。宣德五年七月四日中顺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王直行俭甫书。钤印:「江表」、「行俭」、「抑庵」
卷末有明代王直于宣德五年(1430)所书《前贤墨迹序》一文,着录于他的《抑庵集》。王直(1379—1462),字行俭,别号抑庵,江西泰和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学家。永乐初进士,在翰林院二十余年,官至吏部尚书。王直幼年家贫力学,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明成祖认为其文笔卓出,召入内阁,授翰林院修撰。其历事明仁宗、明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英宗正统三年,完成《明宣宗实录》,晋升为礼部侍郎,兼任学士。正统五年,负责礼部事务。正统八年,升至吏部尚书。王直之父王伯贞,洪武年间举明经科,官至琼州府知府。
王直「泰和王直」骑缝印:
左:「王直」截于本幅康里札右下
右:「泰和」截于本幅赵札左下
王直在跋文中记述父亲钟爱收藏,汇集唐宋元明家墨迹多种,「于元,得赵松雪《简帖》五纸,康里子山二纸,皆珍藏之。间遇知者,则出玩焉。其后,以多故失之。今所存者松雪、子山各一纸而已。」赵孟頫《致彦方书》和康里巎巎《复兄子渊右丞札》二札,曾为王直的父亲王伯贞所藏,在世途多变中幸存下来,而其他藏品却大多散佚。之后,王直将二札合装成卷,以便珍藏。《前贤墨迹序》楷书工整清丽,格调端庄恭敬。王直墨迹亦稀见,传世书迹已知有谢环《杏园雅集图卷》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文同《墨竹图》 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宗渊《洪崖山房图卷》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
《海山仙馆藏真续刻》书影
从本卷中的鉴藏印可知在清代由梁诗正、董诰、潘仕成递藏。卷上钤有「清勤堂梁氏书画记」一印,为清代「西泠八家」中丁敬刻赠梁诗正之鉴藏印。清道光时期,本卷归广东潘仕成所藏。「海山仙馆」为潘仕成所筑,汇集历代法书名画,为清末粤东奇观。更将收藏的法书自晋唐到元明,勾勒刻帖,而成《海山仙馆藏真》、《海山仙馆藏真续刻》与《海山仙馆摹古帖》,以传后世。此卷中的《康里巎巎复兄子渊札》即刻入《海山仙馆续帖》之中。本卷从晚清时期到现代,由厦门银行家马亦籛和马希百父子所藏。
今之古代书画市场能见到赵孟頫的书法已属不易,康里巎巎传世的墨迹更难觅其踪,「南赵北康」之翰墨双璧合卷,其珍贵更是不言而喻!
藏者略传
1. 梁诗正,字养仲,浙江杭州人。乾隆时历任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户、兵、吏、工四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执掌翰林院,赠太傅,谥文庄。梁氏曾为乾隆帝师,教少年弘历书法和古文。即位后,乾隆赐梁氏「清勤堂」匾,以示隆恩。卷上钤有「清勤堂梁氏书画记」一印。梁氏精于鉴赏,主编过《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与御前大臣张照同纂《石渠宝笈》。
2. 董诰,字西京,号蔗林,董邦达之子,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工诗古文词,书法宗王羲之、献之,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富春董氏收藏书画记」为其藏印。
3. 潘仕成,字德畬、德舆,祖籍福建漳州,家族世居广州,先祖以盐商起家,至潘仕成时为广州十三行家族鉅贾第三代,晚清巨富、慈善家、收藏家。其「海山仙馆」极尽奢华,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画有「粤东第一」之称。编有《海山仙馆丛书》、《海山仙馆藏真》及《海山仙馆摹古帖》等。
4. 马亦籛,即马祖庚,福建漳州人,民国时期厦门著名银行家。早年从新加坡归国后,长期从事银行业,担任厦门华侨、印度尼西亚首富黄奕住的得力助手。马亦籛艺术修养极深,工诗善画,曾为籛庄吟社「籛庄十八子」之一,精于文物鉴定,又种奇花异草,交游广泛,为近代厦门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
5. 马希百,福建厦门人,马亦籛之子,从事银行业,承袭家学,雅好收藏,与京沪书画名家皆有往来。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