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好的紫砂壶,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辨清方向,找到对的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7:53 3

摘要:收藏紫砂壶的首要前提,是分清“保值增值”与“怡情养性”两大方向,二者的选择其底层逻辑截然不同。如今不少人斥巨资购壶,或多或少抱有“跑赢通胀、未来盈利”的期待,但现实却需理性看待。

谈及紫砂壶收藏,核心无非两点:明确收藏目的,选对收藏标的。这看似简单的逻辑,却能帮藏家避开多数误区,找到真正值得入手的珍品。

收藏紫砂壶的首要前提,是分清“保值增值”与“怡情养性”两大方向,二者的选择其底层逻辑截然不同。如今不少人斥巨资购壶,或多或少抱有“跑赢通胀、未来盈利”的期待,但现实却需理性看待。

近两年来,紫砂投资市场中,多数藏品价格不升反降,能实现盈利的藏家只是少数。若以投资为目标,需做好长期布局的准备,而非追逐短期热度。若仅为日常品茗、修身养性,则不必过度纠结于市场涨跌,只需选择器型合意、泥料纯正、工艺工整的作品,便能享受紫砂壶带来的雅趣。

而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跟着高人走”都是收藏紫砂壶的关键准则,或者说收藏路上的一条捷径。真正值得收藏的紫砂壶,必然经过业界高人的眼光筛选,当收藏界的资深玩家、学者愿意“真金白银”购入某位作者的作品,这位作者大概率具备过硬的实力,其作品也更具收藏价值。此时藏家需做的,是聚焦这类作者的“精品”,而非盲目囤积普通的应酬作品。与其用买十把普通壶的钱分散投入,不如集中资金拿下一把兼具艺术价值与稀缺性的佳作,这才是收藏的“少而精”之道。

回顾紫砂收藏史,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清末收藏家端方,身为朝廷重臣却痴迷紫砂,尤爱陈鸣远作品,他收藏的一把陈鸣远“束柴三友壶”,以仿生工艺将枯枝、残叶、断梗塑造成壶身,纹理细腻如真柴,至今仍是紫砂界公认的仿生器巅峰之作,前几年年现身拍卖市场时,起拍价便高达上千万元。同期的吴大徵更具前瞻性,他不仅收藏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家古壶,还与当时的制壶名家合作,定制刻有自己收藏的三代铜器铭文的作品,如今这类“名人定制款”已成藏家争抢的稀缺品。

近现代的唐云、吴湖帆更是将“高人眼光”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云作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对紫砂的审美极具艺术高度,他收藏的八把曼生壶件件精品,为此,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八壶精舍”,他收藏的顾景舟“大石瓢壶”,有沪上大书画家吴湖帆书画装饰,极具文人雅韵,壶身线条简洁有力,将书画与紫砂完美融合,多年前的拍卖会上落槌价就突破千万元。鉴藏紫砂壶,必须从泥料、工艺到造型再到款识逐一辨析,这份严谨的态度会让自己的藏品兼具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那些名人递藏过的紫砂壶,如今每一件都堪称“紫砂活文物”。当代台湾的收藏团体也延续了这一逻辑,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深入宜兴,挖掘当时尚未大名的吕尧臣、汪寅仙、何道洪、徐汉棠等艺术家,如今这些艺术家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艺术大师,其作品价格较当年上涨数十倍,甚至上百信。

反观当下不少藏家的误区,便是盲目跟风直播间的“热门壶”。曾有直播间大肆推广一位“新晋高工”的作品,宣称“采用百年老泥,限量发行”,单把售价超5万元。但业内人士透露,这位“高工”的职称刚评上不足半年,是数万评有技术职称中的其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匠人,此前作品多在数百元或近千元价位,所谓“百年老泥”,实则是普通紫泥添加化工料做旧而成。更有甚者,直播间为营造稀缺感,故意将普通工艺壶包装成“大师监制”,还编造“名家题字”“博物馆同款”等噱头,不少外行藏家跟风购买后,才发现上当受骗,想转手时根本无人接手,最终沦为“烫手山芋”。

真正的紫砂收藏,从来不是追逐虚名与热度。若想入手值得收藏的紫砂壶,不妨多关注紫砂艺术界、学术界的资深人士,他们的眼力能过滤掉藏品中不切实际的那紫杂质和附加值,比如过度炒作的“职称溢价”“噱头包装”等等,他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也远超普通藏家,能从泥料的质感、壶型的比例、做工的精细度中,识别出真正的佳作。跟着他们的选择逻辑去筛选作品,既能避开市场乱象,也能更精准地找到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潜力的珍品。毕竟,紫砂收藏的核心是“藏其真、赏其美”,唯有选对方向、找对标杆,才能在紫砂的世界中收获真正的价值与乐趣。

来源:宜兴紫砂頭条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