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现象:女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越来越多!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真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16:59 1

摘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头的“她身影”不再是“极少数”:女外卖员穿梭车流,女网约车司机奔波城市。这不是错觉,数据最直观——美团女骑手两年内从51.7万增至70.1万;滴滴女司机仅一年就从约60万飙升至105万。

道一川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风雨无阻,日日不断。

第00606篇|破局篇

我上个月去北京出差,在那边待了差不多一个月,发现一个怪现象——女外卖员和女网约车司机非常多。

以前,这种体力活基本上都是男人干,怎么现在那么多女的也抢着干?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真相?

凌晨5点的北京,便利店门口,穿黄色工服的女人蹲在电动车旁充电,手里攥着两个肉包子——一个咬了两口,另一个揣进保温袋,“给娃留的,他醒了就能吃”。

早高峰的上北京口,红色网约车停在斑马线前,车窗降下,涂着淡口红的女司机熟练确认地址,副驾上摊着本练习册,“送完你正好接娃放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头的“她身影”不再是“极少数”:女外卖员穿梭车流,女网约车司机奔波城市。这不是错觉,数据最直观——美团女骑手两年内从51.7万增至70.1万;滴滴女司机仅一年就从约60万飙升至105万。

这些数字背后,不是简单的“职业多样化”,而是一群女性在生活里趟出的路。今天我们就聊: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选择走进这两股车流?

一、不是“想选”,是“不得不选”?藏在选择背后的“推力”与“拉力”

“风吹日晒的活儿,女性为啥干?”答案从不是“喜欢”,而是“需要”——一边是传统就业市场的“推力”把她们往外推,一边是新业态的“拉力”给了落脚点。

先看“推力”。传统服务业收缩最直接:餐饮利润下滑,小餐馆接连关门;零售数字化升级,自助结账机多了,导购需求少了。辽宁的赵倩在老家餐馆干了8年,去年老板关门,她拿着最后一个月工资陷入迷茫——没学历、没年轻优势,HR直言“更想要能熬夜的年轻人”。

制造业的变化也在“挤人”。以前珠三角电子厂、纺织厂是农村女性的“靠山”,现在产业升级换了自动化机器,工人需求大减。江西李姐在电子厂拧了10年螺丝,去年遭遇裁员,拿着补偿金回家后,房贷、老人医药费压得她坐不住:“总不能等着钱花完”。

就在她们迷茫时,外卖、网约车递来“橄榄枝”——这股“拉力”直白又实在。

最核心的是“收入”。赵倩去北京当骑手,第一个月就拿了8200元,比之前当服务员的3000元翻了近3倍。“以前交完房租只够买青菜,现在能给娃买进口奶粉,还能存应急钱”。更关键的是“日结”,当天跑单当天到账,交水电费、孩子兴趣班学费不用等月结,心里踏实。

其次是“时间自由”。这是已婚已育女性的核心诉求。北京网约车司机张姐,每天送娃上学再出车,下午4点收工接娃,晚上还能做晚饭。“以前当收银员要倒班,常见不到孩子,现在累点但能陪他长大,值了”。不用看领导脸色请假,也不会因孩子生病被扣工资,这种掌控感是传统工作给不了的。

还有“低门槛”与“掌控感”。不用会办公软件、不用学历证书,有电动车或驾照就能入职。而且“多劳多得”,跑得多赚得多,不用勾心斗角抢业绩。女骑手王姐的话很实在:“以前干多干少工资差不多,现在多跑两单,就能给老人买盒钙片,这种踏实感比啥都强”。

二、她们是谁?是母亲,是妻子,也是车流里咬牙坚持的“战士”

走进车流的女性,画像大多相似:35岁以上,已婚已育,扛着养家责任——房贷、孩子学费、老人医药费。她们的选择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赵倩的故事很典型。42岁,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家餐馆倒闭后咬牙去北京。每天6点起床给孩子打视频,然后骑电动车跑单。北京夏天工服湿了又干,冬天手指冻得握不住车把,就揣着暖手宝跑。有次下雨摔进水坑,她爬起来先看餐盒:“洒了要赔钱,这单就白跑了”。可她觉得值:“每月能给家里寄5000块,孩子说‘以后不让你累’,这话比啥都暖”。

听障女骑手孙精精的故事,更见韧性。38岁的她因听力障碍找工作屡屡碰壁,“别人怕我沟通不方便”。两年前试着当骑手,靠手机里的文字模板跟顾客沟通——“您的外卖放门口了”“路上堵,稍等抱歉”。有次送晚了,顾客备注“下雨路滑,注意安全”,她拿着手机掉了眼泪。现在她月入6000-8000元,能养活自己还能给父母寄钱:“以前觉得自己没用,现在知道我也能靠双手赚钱”。

还有更让人心疼的——带娃送外卖的母亲。深圳街头,有人见过女骑手的电动车前筐里,放着儿童座椅,三四岁的孩子乖乖坐着。有位妈妈说,孩子没人带,只能带着跑:“夏天穿防晒衣,冬天裹厚外套,放前面能随时看着”。有次孩子哭了,她停在路边哄娃又看时间,“怕超时,又怕孩子委屈,急得掉眼泪”。可她没放弃:“能陪孩子又能赚钱,再难都扛”。

但是,在光鲜收入背后,同样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挑战。

一是“收入差距”。女骑手、女司机的平均收入大多比男性低,不是跑得慢,是要兼顾家庭——给孩子做饭、辅导作业、照顾老人,能跑单的时间比男性少。张姐直言:“我老公每天跑12小时,我只能跑8小时,收入少点但家里离不开我”。

二是“保障不足”。大部分人是“灵活就业”,没社保没医保,出意外只能自己扛。赵倩摔断腿休息半个月,没收入还花了几千医药费:“那半个月焦虑得睡不着,怕房贷还不上,怕孩子学费没着落”。她们知道有风险,可没办法:“总不能因为没社保,就不赚钱了?家里还等着用钱”。

三是“安全与偏见”。女骑手晚上不接偏远单,10点后就收工;女司机会遇到乘客质疑“你行不行”,即便知道是好意,心里也不是滋味。还有人觉得“女性干不了体力活”,可她们用行动证明:“我们能行,甚至能做得更好”。

三、不止是“讨生活”,这场选择正在悄悄改变什么?

当越来越多女性走进这两股车流,这已不是简单的“就业选择”,而是在重塑我们对性别、职业与价值的认知。

首先,它打破了“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过去觉得“体力活是男人的事,女人该找轻松工作”,可现在女骑手能扛几十斤餐盒爬楼梯,女司机能稳开高速几小时。她们用行动证明:职业没有“性别标签”,只要肯吃苦,女性也能在“男性主导”的行业站稳脚。就像孙精精说的:“以前别人觉得我听力不好啥都干不了,现在我能当骑手,不比别人差”。

其次,“情绪劳动”的价值被看见。平台数据显示,女骑手好评率更高,女司机投诉率更低——因为她们更有耐心、更会沟通。有顾客加班迟到,外卖凉了,女骑手主动说“我帮你加热或重买”;有乘客赶火车,女司机提前规划路线还帮搬行李。这些“软技能”以前不被重视,现在成了她们的“竞争力”:原来耐心、细心和同理心,也能创造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是家庭应对经济压力的“主动策略”。很多家庭会商量:“你干稳定工作,我跑外卖/开网约车,时间自由能顾家,还多份收入”。这不是“女性被动妥协”,而是一家人共渡难关的智慧。赵倩和老公就是这样:老公在老家开货车,她在北京当骑手,两人一起赚钱,房贷还得快,孩子生活也更好。“以前觉得养家是男人的事,现在知道夫妻一起扛,日子才踏实”。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是数字经济给女性的“包容性机会”。传统就业市场里,35岁以上、没学历没技能的女性容易被“淘汰”,可在平台经济里,这些“劣势”被弱化——有电动车或驾照就能赚钱。李姐工厂裁员后找工作碰壁,现在当骑手月入7000多:“没想到这个年纪还能有工作,还能靠自己赚钱”。平台经济就像一扇“窗”,给了传统就业市场里“找不到门”的女性,重新出发的机会。

在这个经济转型期,再加上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在飙升(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222万,又比去年多了43万),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压力已经跟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了,不管男女老少都得为生活想办法,共渡难关。

归根结底,现在这么多女性加入到外卖骑手队伍和网约车司机队伍,既是经济转型期的无奈选择,也是就业市场灵活调整的体现,我们不用太悲观,毕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时间,而且产业升级后也必然会带来更好的工作岗位。

你读完以后有什么收获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观点,让更多牛人认识并关注你。

本人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有道、有术、有理论和方法。陪你慢慢变富,实现时间自由,活出逍遥人生。本篇结束,我们下一篇再会!

来源:川叫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