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夏天,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资产冻结令,把沉寂的娃哈哈拽进了舆论漩涡。18亿美元被锁进汇丰银行的保险库,宗馥莉对着三份起诉书目瞪口呆——三个自称“同父异母弟妹”的人,要瓜分父亲宗庆后留下的21亿美元信托遗产。这场闹剧的背后,一个消失多年的名字浮出水面:
2025年的夏天,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资产冻结令,把沉寂的娃哈哈拽进了舆论漩涡。18亿美元被锁进汇丰银行的保险库,宗馥莉对着三份起诉书目瞪口呆——三个自称“同父异母弟妹”的人,要瓜分父亲宗庆后留下的21亿美元信托遗产。这场闹剧的背后,一个消失多年的名字浮出水面:杜建英。
这个被宗庆后称为“实在人”的女人,曾是娃哈哈的“内当家”,也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34年里,他们从并肩打天下的黄金搭档,变成互相猜忌的利益伙伴,最终用一场遗产大战,把国民饮料巨头拖进了泥潭。今天娃哈哈的困局,到底是宗庆后的错,还是杜建英的锅?
一、黄金搭档:他敢闯,她能守,娃哈哈的半条命是她给的
1991年的杭州,宗庆后拿着《杭州日报》的招聘广告,亲自给看中的人才打电话。那时私营企业招大学生比登天还难,当25岁的杜建英接到宗庆后电话时,她绝不会想到,这个决定会绑定她此后半生的命运。
入职第一天,杜建英就被宗庆后拽去见外商,全程用英语谈判,散场时还被要求当天写出项目建议书。这种“魔鬼考验”成了常态,但也让宗庆后看清了她的本事——不仅专业扎实,还能扛事。那些年宗庆后像个往前冲的猛士,杜建英就是他最稳的后方。
1992年南京危机堪称经典。娃哈哈果奶突然被当地防疫站判定“不合格”,报纸电视轮番曝光,货架上的产品全被下架。宗庆后正在国外出差,杜建英连夜赶去南京协调,接着又飞北京找卫生部求情,硬生生把“死局”盘活了。后来搞“销地产”模式西进涪陵,从和地方政府谈判到安置移民,全是杜建英冲锋在前,最后还拿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先进工作者。
宗庆后对这个副手是真欣赏,他曾说女性执行力强、心思细,忠诚度比男人高,所以干脆把“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的位置给了杜建英。要知道娃哈哈当时不设副总,总经办就是集团的中枢,杜建英这个“内当家”,管着上传下达,握着财务命脉,甚至很多分公司的法人都是她的名字。
杜建英也确实对得起这份信任。她给娃哈哈搭起了最严的财务骨架:搞“款到发货”制度,让经销商的回款快得像流水;把成本控制到骨子里,从原料议价到生产线能耗,一分钱都抠得明明白白。后来跟达能打29场官司,达能想查账搞垮娃哈哈,杜建英带着团队拿出无可挑剔的账目,硬是守住了财务防线。那时候的他们,是真的“互相成就”——宗庆后画蓝图,杜建英建地基。
二、暗生嫌隙:权力的边界,从来都是猜忌的起点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宗庆后和杜建英身上同样应验。娃哈哈越做越大,两人之间的猜忌也跟着长起来,根源就在于宗庆后那套“大家长式”的管理逻辑,和杜建英日益膨胀的权力边界撞了车。
最先露出裂痕的是2001年。当年娃哈哈有个公司取消登记,签字的三个人是宗庆后、杜建英和施幼珍——宗庆后的妻子。能和老板夫妻并列签字,可见杜建英的地位,但这也意味着她成了“权力制衡”的一环。宗庆后既要用她的能力,又得防着她权力太大。这种矛盾在达能争端时彻底爆发,2008年官司正酣,杜建英突然卸任了集团党委书记,虽然还挂着副总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她被调离了核心决策层。
更关键的伏笔藏在利益布局里。2003年宗馥莉回国,宗庆后立马给她搭了宏胜集团当“练兵场”;2007年又自己搞了100%持股的宏振投资,牢牢攥住销售和投资权。这两步棋,明着是为接班铺路,暗着其实是在挤压杜建英的空间。而杜建英也没闲着,她借着职工持股会理事长的身份,在全国几十家娃哈哈子公司里悄悄持股,还在2010年搞了自己的三捷投资,触角伸进了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甚至间接控股了娃哈哈的天猫旗舰店运营方。
有人说这是“分家前的准备”,宗庆后给杜建英一笔启动资金,让她在体外搞投资,既不影响宗馥莉接班,又能留住这个老臣。但这种“相安无事”根本是假象——宗庆后怕杜建英的股权变成“定时炸弹”,杜建英则怕宗馥莉接班后自己被彻底清场。2019年杜建英“正常退休”时才53岁,却依然赖在十几家子公司的董事席位上,这种“退而不休”,本质就是互相猜忌下的利益自保。
最致命的还是那段隐秘关系。法庭文件揭露,杜建英的三个孩子都自称是宗庆后的非婚生子女,老大宗继昌的出生证明早在1989年就存了档。这种跨越几十年的情感纠葛,把商业伙伴变成了家族亲人,又把家族亲人变成了利益对手。宗庆后既想瞒着原配施幼珍,又想给杜建英母子留后路,这种“模糊处理”,注定了日后的崩盘。
三、互相利用:你借我平台掌权,我用你资源铺路
如果说欣赏是起点,猜忌是裂痕,那“互相利用”就是贯穿两人关系的底色。从一开始,他们的合作就带着明确的利益交换——宗庆后要杜建英的能力当“工具人”,杜建英要借娃哈哈的平台攒“资本局”。
宗庆后对杜建英的“利用”从来都很直接。他需要一个绝对可靠的人守住后方,所以把财务、行政、政商关系这些核心命脉全交给她。当年搞ERP系统,宗庆后知道这东西能规范管理,但自己不懂技术,就全力支持杜建英牵头,其实是把“建制度”的苦活累活丢给她,自己专心抓市场。跟达能打官司时更明显,他冲在前面骂战造势,杜建英在后面稳财务、稳渠道,打赢了功劳是他的,输了锅可能是她的。甚至连处理“私生子”这种私事,他都让杜建英以“看护人”的身份赴美,既掩人耳目,又能让她掌控海外资产。
杜建英的“利用”则更隐蔽,也更长远。她借着“内当家”的身份,把人脉和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本。娃哈哈的经销商网络、供应商渠道,她摸得门儿清,后来三捷投资能精准投中百瑞源枸杞、康沣生物这些企业,靠的全是当年攒下的行业资源。她还借着与宗庆后的关系,拿到了广元金信投资40%的股份,通过这家公司间接控股多家娃哈哈分厂,等于在宗庆后的帝国里挖了个“自留地”。
最狠的是她的“教育布局”。2014年她办娃哈哈双语学校,2018年捐一个亿当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还当上了美国康科德学院的校董。表面看是跨界搞教育,实则是为子女铺路——三个孩子要么读美国名校,要么在自家学校任职,既借了“宗家关联者”的光环,又建立了独立的社会身份。直到宗庆后去世,宗馥莉停了她的股份,她才甩出“非婚生子女继承权”这张王牌,把多年的布局变成了攻城的武器。
这种利用是双向绑定的:宗庆后需要杜建英的“忠诚执行力”维持帝国运转,杜建英需要宗庆后的“平台资源”实现阶层跨越。可一旦维系平衡的宗庆后不在了,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瞬间就变成了互相拆台的战争。
四、困局追责:是宗庆后的“一言堂”,还是杜建英的“暗布局”?
如今的娃哈哈,早已没了当年的风光。2025年二季度电商销量暴跌50%,AD钙奶在华东卖不动了,纯净水市占率从18%跌到12%,18家分厂因为股权纠纷关停,胡志明市的货架被农夫山泉抢了去。这烂摊子,到底该怪谁?
骂宗庆后的人最多,说他是“罪魁祸首”一点不为过。他的“一言堂”管理埋了最大的雷——不设副总,搞个人集权,所有决策全凭他一句话,从来没建立过现代企业制度。接班人问题更是拖到死,直到病榻前才仓促交棒宗馥莉,既没厘清股权,也没界定非婚生子女的权益,等于把一颗炸弹留给了后人。他对杜建英的态度更是矛盾:既信她又防她,既给她权力又不给股份,这种“模糊化处理”,本质是逃避治理责任。最讽刺的是,他搞的宏振、宏胜、三捷三大平台“分权”,看似聪明,实则让娃哈哈变成了“三股势力”的角斗场。
但杜建英也绝非无辜。她拿着娃哈哈的资源壮大自己,离职后还通过三捷投资和子公司股权“遥控”集团,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布局,本身就是对企业的消耗。宗庆后刚去世,她就通过子女起诉冻结资产,精准打击宗馥莉的控制权,虽然合法但不合情——毕竟娃哈哈是几千人吃饭的企业,家族恩怨不该拖垮整个公司。更关键的是,她掌控的电商渠道和分厂,在争端中故意“掉链子”,直接导致销量下滑,这已经超出了“争遗产”的范畴,变成了“损人利己”。
可往深了想,这根本不是两个人的错,而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宿命。宗庆后代表的“草莽创业家”,靠个人权威打天下,但不懂也不愿搞现代治理;杜建英代表的“初代职业经理人”,有能力却没安全感,只能靠“暗布局”自保。他们的互相欣赏源于时代需求,互相猜忌源于制度缺失,互相利用源于利益失衡。就算没有私生子纠纷,娃哈哈的“人治”模式迟早会出问题,只不过这场遗产大战,让矛盾提前炸了而已。
如今香港高院驳回了宗馥莉的上诉,18亿美元还冻着,生产线还停着,经销商还在跑路。宗庆后要是泉下有知,看到自己亲手建的帝国被34年的恩怨撕得粉碎,不知会作何感想?杜建英就算赢了官司,拿到了遗产,恐怕也抹不去“靠隐秘关系获利”的标签。
说到底,没有谁是绝对的赢家。毁了娃哈哈的,不是宗庆后的刚愎,也不是杜建英的算计,而是那个“靠人情维系利益,靠模糊掩盖矛盾”的旧时代。可惜,买单的终究是这家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国民企业。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