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假期刚开个头,港股就彻底火了。10月2日,恒生指数单日狂飙超500点,一举冲破27000点大关,创下2021年8月以来的四年新高,整个市场都透着股久违的热乎气。科网股、黄金股、锂电股集体发力,快手涨超6%,中芯国际直接飙涨12%创下历史新高,连宁德时代这类
国庆假期刚开个头,港股就彻底火了。10月2日,恒生指数单日狂飙超500点,一举冲破27000点大关,创下2021年8月以来的四年新高,整个市场都透着股久违的热乎气。科网股、黄金股、锂电股集体发力,快手涨超6%,中芯国际直接飙涨12%创下历史新高,连宁德时代这类权重都跟涨超4%。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波涨势不是偶然的脉冲行情,全球流动性宽松催生的"水牛"信号已经非常明显。随着A股节后开盘越来越近,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港股的疯涨能传到A股吗?哪些板块能接住这波资金,成为节后最先爆发的主线?
这次港股突破27000点,跟往年假期里靠消息刺激的短暂反弹完全不是一回事,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三重力量在托底,每一个都站得住脚。
全球"放水"的大背景是最核心的推手。美国刚公布的ADP就业数据直接减少3.2万人,远低于预期的增加5.1万人,就业市场的疲软让美联储10月降息的预期瞬间拉满。加上美国政府停摆的风波,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接下来会加快宽松步伐,这直接打开了全球资金的流动闸门。对港股这种离岸市场来说,外资对流动性变化最敏感,美元走弱、美债收益率回落,让港股这个"估值洼地"成了资金的好去处。
可能有人疑惑,节前香港HIBOR隔夜利率涨到了5%以上,这不像是流动性宽松的样子?其实这里藏着个认知误区,银行间利率和股市流动性根本是两码事。HIBOR上升恰恰说明港美利差缩小,跨国资金在加速涌入香港,只不过这些钱没趴在银行里,而是直接冲进了股市和楼市,才造成了"利率涨、股市更涨"的奇观。
国内政策和资金也在添柴加火。南向资金已经连续18周净流入,成了港股最坚定的"接盘侠",仅9月上中旬就净买入550多亿港元,重点盯着科技、非银金融这些核心板块。而国内刚出台的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从电子信息到电力装备,都在强调技术创新和高端化,这跟港股科技股的上涨逻辑完美呼应。更关键的是,港股估值实在太有吸引力了,即便涨到27000点,恒指市盈率也才13.66倍,在全球主要市场里依然是洼地水平。
港股的大涨本质上是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提前反应,而A股节后正好赶上了内外环境共振的好时候,这波行情的土壤已经很肥沃了。
先看外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基本成了定局。美国就业数据爆冷、政府停摆风险加剧,都在逼着美联储加快放水节奏,这会直接降低外资配置新兴市场的成本。从历史规律看,每当美联储进入宽松周期,北向资金就容易出现持续回流,2023年那波行情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次大概率会重演。
国内的政策红利更是值得期待。9月密集出台的行业稳增长方案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明确了"质效并重"的方向,比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要向服务器、高端消费电子发力,有色金属要攻关高纯镓、超导材料这些高端品种,还明确要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提供资金支持 。10月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期,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会逐步显现,给市场注入信心。
资金面的支撑也很扎实。A股9月底已经出现了单日2.18万亿元的成交额,说明市场不缺资金,只是在等方向。节前不少资金出于避险需求暂时离场,节后随着港股大涨的带动和政策预期升温,这些资金大概率会回流补仓,形成"资金搬家"的效应。加上公募险资等长线资金入市的框架越来越清晰,预计今年能有1.7万亿元增量资金进场,这对A股来说是实打实的利好。
结合港股的上涨脉络、资金流向和国内政策导向,节后A股有三条主线的爆发力最强,每一条都有明确的逻辑支撑,不是瞎猜的热点。
主线一:科技成长板块——政策+资金的双重暴击
港股科技股的大涨已经把方向指得很明确了,恒生科技指数一路走高,中芯国际、百度这些龙头领涨,A股科技板块肯定会跟着受益。从政策端看,国内在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刚出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方案更是定下了7%的增速目标,服务器、高端消费电子这些高附加值领域是重点扶持方向 。从资金端看,南向资金在加仓港股互联网,外资在偷偷买硬件设备,这种资金偏好会传导到A股,半导体、AI算力、高端制造这些领域会成为主攻方向。更重要的是,A股科技股估值还没到离谱的地步,还有修复空间,叠加业绩改善的预期,节后很可能成为带头上涨的"领头羊"。
主线二:有色金属板块——政策+水牛的完美契合
有色金属是典型的"水牛"受益品种,美元贬值、全球放水的时候,这类资产最容易被资金追捧。港股里的中国白银集团涨超30%,天齐锂业涨逾13%,已经提前释放了信号。国内政策更是直接给了定心丸,八部门刚印发有色金属稳增长方案,不仅要年均增长5%,还明确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端材料攻关,像芯片需要的超高纯金属、5G用的高精度铜箔都是重点方向。一边是全球流动性宽松推高商品价格,一边是国内政策支持高端化转型,供需两端都有利好,这个板块的上涨逻辑非常扎实。
主线三:非银金融板块——行情启动的"先行官"
券商板块从来都是行情的"晴雨表",市场一热,券商的业绩和股价就容易爆发。今年券商的业绩根本不愁,中报已经有十家净利润翻倍,三季度成交额持续高位,投行业务也因为债融资规模大增而打开空间,业绩超预期是大概率事件。更关键的是,券商行业首次综合监管评估落地,消除了不确定性,政策面是鼓励发展的。加上市场预期的降息对券商也是利好,既能提振交投活跃度,又能降低资金成本。南向资金也在持续加仓港股非银金融,A股券商股跟着估值修复是顺理成章的事,很可能成为节后行情的"压舱石"。
虽然整体环境偏乐观,但盲目追高肯定要吃亏,有两个风险必须提前想到。
首先,港股和A股的联动不是100%同步的。港股外资多,对全球流动性更敏感,而A股更看国内资金和基本面。历史上也出现过港股大涨,A股却因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而走弱的情况。节后能不能真的涨起来,关键得看两个信号:北向资金是不是真的持续净流入,A股成交额能不能稳定在万亿以上,要是这两个跟不上,行情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其次,板块分化会很明显,别想着全面牛市。港股这次上涨就是结构性的,科技、有色涨得欢,消费、地产却在跌。A股大概率也会这样,只有那些政策支持、业绩有支撑的板块能涨,缺乏逻辑的品种可能还是原地踏步。要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满仓乱买,很可能赚了指数不赚钱。
操作上还是老规矩,别满仓,留三成左右的资金应对突发情况。重点盯紧我刚才说的三条主线,选龙头股而不是杂毛股。要是节后开盘直接冲高,成交量又没跟上,就得警惕利好兑现的风险,别傻傻地在高位接盘。
港股冲破27000点,加上全球"水牛"信号明确,A股节后的行情确实值得期待,但千万别被"牛市来了"的说法冲昏头脑。这更可能是一波结构性行情,抓对了主线吃肉,抓错了可能白忙活。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天天盼着牛市,不如踏踏实实地盯着科技、有色、非银这三条线,把政策逻辑和资金动向搞清楚。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在热闹中保持清醒的定力,只要找对方向、控制好风险,就能在这波行情里分到一杯羹。
来源: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