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比太空探索更实用吗 中国用“全海域深潜”破纪录给出答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6:10 1

摘要:自然资源部组织的第15次科考堪称“史上最大规模”,“雪龙2”号等四船协同作业,9月26日返沪。其中“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实现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攻克极区通信难题,标志我国载人深潜迈入全海域时代。

2025国庆前夕,我国两次北冰洋科考相继收官,硬核突破频传。

自然资源部组织的第15次科考堪称“史上最大规模”,“雪龙2”号等四船协同作业,9月26日返沪。其中“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实现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攻克极区通信难题,标志我国载人深潜迈入全海域时代。

两天后,“中山大学极地”号返穗,完成第二次北冰洋科考。其在中央区实现“空-天-冰-海-潜”综合观测,还发现冰下活动与海冰减少可共同促进生态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航次培养14名实训博士生,更首开大学生科考直播课,既填观测空白,也育未来人才。

有人觉得太空探索指向未来,北冰洋科考似无紧迫价值,实则二者同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双翼”,前者拓“天”,后者固“地”,意义同样深远。

从资源维度看,北冰洋并非“冰封荒野”,其海底蕴藏着全球未开发油气资源的13%,还有稀土、可燃冰等关键矿产。随着全球变暖使北极航线逐渐具备通航可能,这条连接亚欧的“黄金水道”,若能掌握其水文、冰情数据,将为我国国际贸易开辟更高效的航线,降低对传统航道的依赖,这是太空探索难以直接替代的资源与航道战略布局。

从生态安全角度,北冰洋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其海冰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季风、降水与极端天气。此次科考捕捉的次表层叶绿素数据、冰下生态演变规律,能帮助我们更精准预测气候风险,比如极端寒潮、夏季洪涝等,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这关乎上亿人的生存环境安全,是“家门口”的生态防线。

更关键的是,极地科考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试金石”。我国突破极区载人深潜、“空-天-冰-海-潜”协同观测等技术,不仅填补了高纬海区观测空白,更在极地治理中争取到更多话语权,避免在未来极地资源开发、航道利用中陷入被动。相比太空探索的“星辰大海”,北冰洋科考是立足当下、守护未来的“现实必需”,二者缺一不可。

四船破冰,蛟龙深潜!中国砸重金探北极,原来在布一盘大棋!北极科考的竞争力早已跳出“资源争抢”的旧框架,进入“规则定义权与合作范式”的高阶博弈。

北极八国通过北极理事会构建“圈子壁垒”,俄罗斯凭核动力破冰船掌控东北航道,美加以“主权巡逻圈”强化军事存在,本质是想垄断航道管理与资源分配规则。

我国的竞争力则体现在“破圈”与“立新”:通过中俄联合科考突破地理限制,用“空-天-冰-海-潜”观测体系提供新数据维度,更以人才培养、公开直播课塑造开放形象。这种“技术突破+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的模式,正冲击北极八国的垄断话语权,为非北极国家争取到规则制定的参与权,成为新的竞争核心。

来源:雪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