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见辽宁鑫发总经理崔增海,他身上既有深耕行业二十年的沉稳,又不失对汽配事业的热忱。从18岁揣着创业梦踏入汽配行业,到如今成为东三省闻名的“东北杠王”,崔增海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他的故事,是无数汽配人奋斗的缩影。
初见辽宁鑫发总经理崔增海,他身上既有深耕行业二十年的沉稳,又不失对汽配事业的热忱。从18岁揣着创业梦踏入汽配行业,到如今成为东三省闻名的“东北杠王”,崔增海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他的故事,是无数汽配人奋斗的缩影。
少年逐梦:从修车学徒到汽配创业者
崔增海与汽配行业的缘分,始于16岁。彼时,他先在汽车维修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后进入修理厂实习,一年的修车经历让他对汽车配件有了最初的认知。“通过修车,我发现汽配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份敏锐的洞察,让18岁的他毅然决定创业,正式开启汽配生涯,那一年,是2005年。
谈及年少创业的勇气,崔增海笑着说:“那时候谈不上勇气,就是想做点事。”可这份“想做事”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刚创业时,为了跑市场,他从大连到开发区,舍不得花2块钱坐小客,愣是在零下20多度的冬天走了4个多小时;在沈阳租100块钱一个月的农村平房,冬天没有暖气,也不会烧炕,早晨醒来,屋里盆里的水都冻成了冰。“那时候就是没钱,一块钱都舍不得花,只能咬牙扛过来。”
即便条件艰苦,崔增海却从未动摇。“我现在做这行已经20年了,依然喜欢,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爱干。”他的青春,都献给了汽配行业——结婚、生子,人生重要的时刻都与这份事业相伴。而这份坚守,也让他收获了最初的成就感:创业两三年后,他用赚来的钱买了第一辆二手桑塔纳2000,“当时特别兴奋,有了车,业务就能拓展了”;后来又买了第一套房,这些里程碑式的节点,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深耕赛道:从全车件到“杠王”的战略转型
创业初期,崔增海专注于大众奥迪车系的全车件,主要与修理厂和保险公司合作。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辽宁鑫发在行业内逐渐站稳脚跟。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崔增海敏锐地察觉到全车件赛道的“迷茫”,七年前,他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成立新公司,专门做汽车塑料保险杠等事故件(肇事件)。
“当时我就觉得,不管市场怎么变,车总有大灯、保险杠这些外观件,事故件是刚需,是未来的趋势。”事实证明,这次转型极具前瞻性。如今,他的保险杠业务以批发为主,不做零售,覆盖东三省及蒙东接壤地区,同行调侃他“一年卖的保险杠能绕地球转一圈”,“东北杠王”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当被问及是否会拓展更多车型时,崔增海有着清晰的定位:“我的理念是‘夫妻店’模式,不想做大,但要做精。我只想把塑料件做好,让每个客户都认同,让每个客户都能用上我家的保险杠。”这份“做精不做大”的坚持,让他的事故件业务在细分赛道上愈发亮眼,“论保险杠销量,在东北肯定能排到前列”。
团队管理:以“稳”为基,用经验与数字化赋能
如今的辽宁鑫发,团队共28人(不含崔增海夫妇)。崔增海与爱人分工明确:爱人负责销售相关工作,他则主管库房、售后、应收及财务对账。在团队管理上,崔增海始终将员工放在重要位置,“我家所有员工几乎都有保险,现在也在按新规完善保障。对我们行业来说,员工干得越久,经验越丰富,效率越高,出错率越低,稳定的团队才能带来稳定的发展”。
面对数字化浪潮,崔增海也不甘落后。“现在软件管理很重要,我们库房早就实现了ERP扫码入库、扫码出库、物流管理、E仓、盘库,用的软件特别适合我们行业。”他认为,经验虽重要,但数字化能让运营更高效,二者结合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崔增海保持着务实的态度:“我更关注2-3年内的市场,大众奥迪有燃油车、油电混合车,也在做电车,只要厂家有产品、有库存,我们就做好经销商的本职,把现有业务做扎实。”
学习成长:以“不被淘汰”为目标,打造小而美企业
谈及参加两天一夜训练营的收获,崔增海直言“帮助特别大”。“韩老师讲的分红、工资表相关内容,是我们急需的工具;石建鹏老师讲的IP打造,以前我们根本不懂,不知道怎么拍视频、写文字、找爆款点,现在爱人已经能去库房拍专业的视频了。”
崔增海和爱人都爱学习,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不想做到多优秀,只希望将来不被别人淘汰,先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再谋求更大发展。”对于行业内的标杆企业,他抱着学习的心态:“像辽宁丰联这样的企业,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但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18岁的少年创业者,到如今的“东北杠王”,崔增海用20年的坚守诠释了“专注”与“热爱”的力量。未来,他将继续带着辽宁鑫发,在汽配赛道上稳步前行,以“小而美”的初心,为更多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书写属于“东北杠王”的新篇章。
来源:汽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