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高端设备仍需突破,而AI又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半导体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高速发展期。”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在智微资本首期基金庆立仪式上的发言,道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当下处境。一边是2030年将突破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蓝海,一边是投资缩水与技术代差的现实压力
“部分高端设备仍需突破,而AI又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半导体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高速发展期。”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在智微资本首期基金庆立仪式上的发言,道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当下处境。一边是2030年将突破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蓝海,一边是投资缩水与技术代差的现实压力,中国半导体已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面临阶段性压力,投资降温与技术差距构成两大核心挑战。
投融资市场的收缩态势尤为明显。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4年中国(含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投资总额6831亿元,同比下滑四成;2025年上半年投资额4550亿元,同比仍降一成。其中,晶圆制造、芯片设计等主要板块投资均现下滑,仅半导体设备领域逆势增长五成,成为唯一的正增长板块。
技术层面的代差更显紧迫。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中微公司虽实现部分刻蚀、薄膜设备的全球先进水平突破,过去十四年营收年化增速超35%,并为早期投资者带来60倍回报,但行业整体仍差距显著。正如参会企业高层所言:“多数设备制造商与国际领先水平差好几代,代差客观存在。”这种差距在高端制程、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就在中国产业面临压力的同时,全球市场扩张与新兴赛道崛起正打开全新空间,为中国半导体提供破局契机。
全球半导体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德勤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产业销售收入达6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9%;2025年将升至69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预计2030年突破1万亿美元,2040年更将翻倍至2万亿美元。市场结构的变化更暗藏机遇——AI驱动下,GPU价值占比已远超CPU,英伟达4.4万亿美元的市值已是英特尔的27倍,这种产业重心转移为后发者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可能。
中国企业已在新兴领域显现竞争力。AI浪潮中,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激增43倍至28.81亿元,摩尔线程营收从2022年的4608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38亿元。在碳化硅领域,依托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领先优势,国内产业已构建扎实基础:比亚迪实现“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整合,华润微等IDM模式企业加速突破,而碳化硅在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等新场景的延伸更打开增长空间。与此同时,中国芯片出口持续发力,2025年1-8月出口额达9051.8亿元,同比增长23.3%,成熟制程产能占全球28%,形成性价比优势。
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半导体正通过产业生态构建与重点赛道突破,夯实竞争根基。
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长三角成为资金集聚核心,2025年上半年江浙沪三地半导体投资占比超五成,凭借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生态优势。以上海临港为例,从2019年的3家集成电路企业增长至2024年的300余家,产值预计2025年达500亿元,汇聚中微公司、中芯集团、长电科技等龙头,形成覆盖装备、制造、封测的完整集群,被称为“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奇迹”。
资本与产业的协同正在深化。中微公司发起设立15亿元的智微攀峰基金,聚焦半导体产业链投资,成为生态协同的关键落子。这种“产业+资本”的联动模式,正加速资源向核心环节集中,为设备、材料等短板领域的突破注入动力。同时,政策与人才优势持续释放,专项基金、人才政策与超规模人才储备,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全球格局看,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从“算力刚需”到“材料革新”的全方位变革,这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战略窗口。中国半导体虽起步晚、有代差,但已在AI芯片、碳化硅等新兴赛道建立基础,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与庞大应用市场形成独特优势。
面对即将到来的万亿美元市场,中国半导体的破局关键在于“聚焦”与“协同”:以设备、材料等核心短板为攻坚重点,借资本力量加速技术突破;在AI、新能源等优势应用领域深化产业链整合,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万亿市场的大门正在敞开,尽管前路仍需跨越技术封锁与产业瓶颈,但凭借生态聚合的韧性与新兴赛道的突破,中国半导体已然具备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潜力。这场在追赶中实现超越的征程,正考验着产业界的耐心与智慧。
来源:流川枫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