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娃哈哈变娃小宗”的消息刚传开,就有人喊出“加多宝2.0版来了”。确实,两场闹剧乍看如出一辙:都是国民级品牌突然换名,都源于商标控制权之争,都让消费者和经销商集体懵圈。
2025年秋,“娃哈哈变娃小宗”的消息刚传开,就有人喊出“加多宝2.0版来了”。确实,两场闹剧乍看如出一辙:都是国民级品牌突然换名,都源于商标控制权之争,都让消费者和经销商集体懵圈。
但掰开揉碎了看,这根本是两码事。当年加多宝丢了“王老吉”商标,硬生生砸钱砸出一条生路;如今宗馥莉推“娃小宗”,却把一手牌打得稀烂。同样是“换标求生”,为啥走向天差地别?这背后藏着控制权博弈的门道,更写着快消行业的生存法则。
一、先认账:两场闹剧的根儿都一样——商标卡脖子
不管是加多宝换标,还是娃哈哈改名叫“娃小宗”,表面是品牌更迭,骨子里都是“商标控制权没攥在自己手里”的被逼无奈。说白了,都是“别人的招牌不能用了,只能自己另起炉灶”。
先回看加多宝的血泪史。1997年,加多宝的母公司从广药手里租来“王老吉”商标,当时这牌子没人待见,一年销售额才几百万。加多宝花了十几年,靠红罐包装和“怕上火”的广告语,把它做成了年销160亿的国民品牌。可商标是广药的,就像租来的铺子,生意再火,房东说收走就收走。2012年租约到期,广药直接收回商标,加多宝一夜之间成了“无牌商贩”,只能改叫“加多宝” 。
再看娃哈哈的困境。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的股权成了“三足鼎立”:上城国资持股46%,宗馥莉只占29.4%,职工持股会拿24.6%。“娃哈哈”那387件核心商标全在集团名下,按规矩,用商标得全体股东点头。宗馥莉想把商标转到自己公司,被国资一票否决;想花钱买,照样谈崩 。更要命的是,职工持股会还在闹官司,商标用着随时可能踩法律红线。这就像合租的房子,想用客厅摆个货架,另外两个室友都不同意,只能自己搬出去开新店。
所以两场改名本质都是“控制权失守后的自救”。加多宝是“租约到期被赶出门”,宗馥莉是“合租闹掰主动搬家”,核心矛盾都是“想做事但没牌子用”。而且都面临同一个难题:老品牌攒下的情怀和渠道,怎么接到新牌子上?
二、抄作业都抄歪了:加多宝的“保命三招”,宗馥莉一个没学
当年加多宝能从“无牌”到年销百亿,靠的是三招“保命棋”。可宗馥莉推“娃小宗”,几乎把这三招全反过来用了,难怪开局就翻车。
第一招:情感过渡 vs 粗暴切割
加多宝最聪明的地方,是没跟消费者“硬刚”。商标刚收回时,它立刻打出“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为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的广告,甚至在包装上印着“原王老吉团队”,明着告诉大家“人没变、货没变,就是换了个名字”。还砸20亿冠名《中国好声音》,靠综艺热度把新名字塞进国民心智。这种“温柔过渡”让消费者接受起来没门槛,很多人就算知道改名了,该买还买。
宗馥莉偏要反着来。“娃小宗”这名字一曝光,就被骂“像山寨货”,可她既没开新闻发布会解释,也没跟消费者沟通,只靠一份经销商通知悄悄官宣。消费者追问时,官网电话打不通,客服也不回应,仿佛在说“我爱改啥名改啥名”。更糟的是,她连“情怀锚点”都丢了——加多宝至少留着红罐包装,“娃小宗”的无糖茶直接换了瘦高瓶身,跟老产品割裂感拉满。老顾客看着新名字新包装,根本联想不到“这是原来的娃哈哈”。
第二招:稳住渠道 vs 自断根基
快消品的命根子是渠道,加多宝当年把经销商绑得死死的。商标刚丢时,它立刻给经销商补补贴、保返利,还承诺“卖加多宝跟卖王老吉一样赚钱”。那时候凉茶市场火,经销商跟着有钱赚,自然愿意帮着推新牌子。就算后来跟广药打官司,渠道基本盘也没崩。
宗馥莉却在逼经销商“二选一”。改名前,她已经把年销300万以下的小经销商砍了三分之一,还拖着人家的销售费用不结 。改名消息一出,经销商集体慌了:做了20年的老牌子突然换名,得重新铺货架、教育市场,万一卖不动,库存全砸手里。有老经销商直言“99%不会跟进”,还有三分之一直接停了订单。更傻的是,她还搞“政策倾斜”,给自家宏胜系的经销商更多资源,把原来的联销体拆得七零八落。现在“娃小宗”全国铺货率才8%,上海工厂销量直接跌了四成,渠道崩了,消费者想买都找不到货。
第三招:产品锚点 vs 盲目创新
加多宝能活下来,关键是有“红罐包装”这个视觉锚点。不管名字怎么变,消费者看到红罐就知道是原来的凉茶,味道也没改,这就保住了核心竞争力。就算后来跟王老吉抢“红罐权”打了7年官司,也没耽误卖货 。
宗馥莉却丢了娃哈哈的“老本”。娃哈哈的核心是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国民单品,可“娃小宗”首推的是无糖茶,定价4元,味道被骂“像食堂免费茶”,既没踩中健康痛点,又跟老产品没关系。更荒唐的是,她给“娃小宗”定了300亿的年销目标,这几乎是娃哈哈现在销量的八成。可加多宝当年有160亿的基础盘,“娃小宗”从零起步,连老产品的流量都没接住,这目标跟做梦一样。
三、市场变了:加多宝的“黄金时代”,宗馥莉再也遇不到了
就算宗馥莉学全了加多宝的招,“娃小宗”也难复制当年的成功。因为现在的市场,早就不是2012年那片“蓝海”了,对手多、门槛高,容错率低到几乎为零。
当年加多宝的“天时”,现在全是“坑”
2012年凉茶市场正处爆发期,一年能涨30%,整个赛道就加多宝和王老吉两家争,消费者没得选。加多宝只要保住“红罐+原味”,就能稳住基本盘。可现在的饮料市场,光是无糖茶赛道就挤着农夫山泉、元气森林、东方树叶等十几个牌子,农夫山泉光瓶装水市占率每涨1个点,就能多赚25亿,根本没“娃小宗”的位置。
更糟的是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农夫山泉550ml×12瓶的水,团购价才7.9元,而娃哈哈同款水卖21.5元,销量差了两倍多 。“娃小宗”定价4元的无糖茶,比东方树叶还贵1块,性价比没优势,消费者凭啥买单?加多宝当年能靠广告砸出市场,现在光靠烧钱没用,得有真产品力,可“娃小宗”显然没准备好。
当年的“对手”是队友,现在的“队友”是对手
加多宝当年的对手只有广药,两家虽然打架,但都在做大凉茶市场。可现在“娃小宗”要面对一堆“饿狼”:农夫山泉趁机抛“百万铺货补贴”挖经销商,元气森林把冷柜免费送进便利店,抢占原本属于娃哈哈的位置。更要命的是,娃哈哈内部还在内耗,上海工厂居然冒出个“沪小娃”品牌分流客户,消费者更懵了。
加多宝当年能集中火力跟广药打,宗馥莉却要同时应付内部股权纠纷、外部竞品围剿、渠道叛逃,三面受敌,根本顾不过来。
四、绕不开的结局:加多宝活下来靠“实在”,娃小宗悬了因“任性”
现在回头看,加多宝能活下来,不是因为改名改得好,而是因为它抓住了快消品的本质:消费者认的是“货”,不是“名”;经销商认的是“钱”,不是“情”。它用“原味”稳住消费者,用“返利”稳住经销商,就算名字变了,基本盘没崩。
可宗馥莉恰恰搞反了。她盯着“控制权”不放,却忘了消费者要的是“熟悉的味道”,经销商要的是“稳定的利润”。“娃小宗”名字难听就算了,产品没亮点,渠道还不稳,价格又没优势,凭啥让大家买账?
短期来看,“娃小宗”可能靠下沉市场的渠道惯性撑一阵——毕竟乡镇小卖部还认娃哈哈的老产品,要是“娃小宗”的AD钙奶味道没变,说不定有人会买。但长期来看,要是宗馥莉不赶紧补短板:要么给经销商补补贴、稳渠道,要么把老产品平移到新品牌,要么推出能打的新品,“娃小宗”大概率会重蹈她之前KellyOne品牌的覆辙,最后库存当员工福利。
当年加多宝的血路,是靠真金白银砸出来的,靠对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实在”换回来的。宗馥莉想学人家“另起炉灶”,却只学了“换名字”的皮毛,没学懂“保根本”的内核。这哪是抄作业,简直是拿着答案反着写。
结语:改名不是“夺权工具”,是“保命手段”
两场改名大战,说到底是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品牌从来不是“老板的私产”,而是“消费者和渠道用脚投票投出来的”。不管是加多宝的“被动改名”,还是宗馥莉的“主动换标”,核心都得围绕“人、货、场”做文章——人(消费者)认不认,货(产品)硬不硬,场(渠道)稳不稳。
加多宝赢在“顺势而为”:顺着消费者对“原味”的执念,顺着经销商对“利润”的需求,就算丢了商标,也保住了根本。宗馥莉输在“逆势而为”:为了争控制权,不顾消费者的情怀,不顾经销商的死活,把品牌当成了博弈的筹码,最后只会被市场抛弃。
现在“娃小宗”的戏才刚开场,要是宗馥莉能赶紧回头,学学加多宝的“实在”——赶紧把AD钙奶、营养快线挂到“娃小宗”名下,给经销商补点真金白银的补贴,再跟消费者好好解释一句“味道没变,就是换了个招牌”,说不定还有救。可要是还抱着“我是老板我做主”的任性,就算“娃小宗”改回“娃哈哈”,也没人买账了。
毕竟快消品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名字的胜利”,只有“人心的胜利”。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