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以小见大,余味悠长,陈革非诗歌《故乡的青石桥》赏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3:14 1

摘要:一座小小的青石桥,看似平凡,但其见证了几代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变迁,平凡中孕育着生命的壮举。诗人以青石桥为核心意象,书写了几代人的生命轨迹,青石桥迎来送往,用其坚挺的身躯坚守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青石桥的消失,仿佛记忆的抹除,青石桥以整个生命见证了农村的巨变。

故乡的青石桥

文/陈革非

故乡 一座小小的青石桥

一头连着村庄

一头连着山外的世界

秋收后 唐朝飞来的一群麻雀

还在田间啄食遗落的谷粒

村里的壮劳力告别青石桥 开始进城打工

我们像一群不断在乡村与城市间迁徙的候鸟

岁末年初 青石桥总是忙着为我们迎来送往

今天 我的小孙子接到了

北京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他也将通过这座青石桥

走向山外的世界

像一只小鸟 即将展翅

我和孩子伫立在青石桥上

娃啊 等你下次回家时

就再也见不到这座桥啦

它和整个村庄都已列入

县城的工业开发区内

那年 解放军南下的部队路过青石桥

我爹加入了行进中的队伍 长眠在江南解放战争的烈士陵园

风霜中的青石桥 目睹了父亲当年的追随

孩子默默地抚摸桥上斑驳的石栏

他知道 这是与青石桥永远的告别

一座小小的青石桥,看似平凡,但其见证了几代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变迁,平凡中孕育着生命的壮举。诗人以青石桥为核心意象,书写了几代人的生命轨迹,青石桥迎来送往,用其坚挺的身躯坚守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青石桥的消失,仿佛记忆的抹除,青石桥以整个生命见证了农村的巨变。从父辈到子辈都在青石桥上走过,他们和青石桥结下深情厚谊,虽然城市化的洪流让其退出历史及生活的舞台,但是与青石桥的情谊是超越历史和时间的。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人们与青石桥的故事,尘封一段历史,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关怀。诗人以青石桥这一鲜明的意象为主题,借人与青石桥的情谊,彰显诗歌高远的立意。平凡之中,亦有生命的奇迹。下面,将逐节进行分析,体味青石桥在历史洪流中的变迁。

在第一节中,诗人给青石桥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定位,“一头连着村庄/一头连着山外的世界”,以村庄的小,青石桥的小,过渡到山外世界之大,青石桥不仅成了村庄和外面世界的连接点,更是以小见大的象征。由此来看,青石桥和人的命运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走过青石桥,意味着开启新的生命模式。

再看第二节,诗人写青石桥的繁忙。以秋收后为例,写唐朝飞来的麻雀在田间啄食,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田野的空旷,进而引出村里壮劳力进城打工的现实。而“告别青石桥”,不过是暂时的离开,下文中说岁末年初,青石桥都会迎来送往,青石桥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村里人如候鸟一样在乡村和城市间来回穿梭。诗人写青石桥繁忙的样子,本质上反映的是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以及人类漂泊与归乡的原始命题,意义是深远的。

接着,第三节,诗人写小孙子接到北京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即将通过青石桥展翅高飞,探索山外的世界。这一实例的书写,既是对青石桥的告别,又暗含了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为青石桥的消失埋下伏笔。这一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四节中,诗人写送别孩子,青石桥成了心中永远过不去的砍。这两句“娃啊 等你下次回家时/就再也见不到这座桥啦”,仿佛有无限感慨在心中,莫名有几分鼻酸。这从侧面反映了村民们与青石桥结下的深厚情谊。诗人交代青石桥从现实中消失,是因为整个村庄都列入城市规划,乡村城镇化,整个村庄的消失意味着青石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预示着村民新的命运的开端。这对走了一辈子青石桥的村民来说,必定是心理打击。诗人还原事情原委,或许就是为了与青石桥做最后的告别。

最后一节,诗人追忆与青石桥相关的往事,如同一场盛大且有意义的祭奠。写父亲参加了解放军南下的部队,命运就此改写,青石桥成了历史的见证人。父亲长眠于烈士陵园,而现在,青石桥也将退出历史舞台,永远埋在村民们的心中。把青石桥的消失与父亲的长眠进行类比,更加彰显了青石桥存在的意义。结尾,通过书写孩子抚摸斑驳的石栏,与青石桥做最后的告别,情绪的爆发也推到了极点。在这场告别仪式中,青石桥的人格化升华,让人见识到村民的朴实和情感的真挚。

青石桥的消失,可以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小插曲,正是这样的插曲,让其主体位置得以呈现。一方面是人们对以青石桥为情感中心的乡村的不舍,二是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无奈之举,二者是矛盾的两个中心,是现实张力的客观体现。乡村的命运被动改变,而人的命运主动改变,青石桥见证了改变的全过程,最后退出历史舞台,诗歌也在告别的氛围中结束。青石桥承载历史,见证新的历史开端,为消失的乡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情感上来说,令人感动,诗人虚实相结合地情感渲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拉长了诗的余味。

陈革非,网名,阿Q自拍,漾漾得逸。湖南邵阳市人。深圳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小说散见多网刊与纸刊,并多有获奖与入选刊。現为大型文学季刊《当代文学家》杂志编辑。

来源:读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