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卡脖子难题破了!中科大极寒“光笔”直写电路,室温连线成过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07:04 1

摘要:量子计算机的算力突破,正被一根看不见的“线”捆住手脚。越强大的量子芯片,越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273℃)的极寒中运行,可控制它的电子设备却必须待在室温环境——这就像给深海潜艇装了一根延伸到海面的控制线,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连线带来的噪声、延迟和热量就会指数级

量子计算机的算力突破,正被一根看不见的“线”捆住手脚。越强大的量子芯片,越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273℃)的极寒中运行,可控制它的电子设备却必须待在室温环境——这就像给深海潜艇装了一根延伸到海面的控制线,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连线带来的噪声、延迟和热量就会指数级增长。如今,中科大团队用“光笔”在极寒中直写电路、用“电橡皮”擦除重绘的技术,不仅剪断了这根“温差脐带”,更在极端环境信息处理领域,撕开了一道通往自由的口子。

一、被“连线”困住的量子梦:算力狂奔背后的致命瓶颈

当IBM宣布其量子处理器突破4000量子比特时,没人追问一个关键问题:这些比特如何与外界“对话”?答案藏在量子实验室的低温恒温器里——那个像巨型保温瓶的设备,内部是接近绝对零度的极寒真空,量子芯片安静地躺在底部;而控制它的数百根连线,如同密密麻麻的“脐带”,从恒温器顶部延伸到室温环境的电子柜。

这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温差鸿沟”下的无奈妥协。量子比特对环境极其敏感,哪怕百万分之一摄氏度的温度波动、微弱的电磁干扰,都会让量子态瞬间“坍缩”。但室温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电子噪声,会顺着连线渗透进极寒环境。为了隔绝干扰,连线必须做得极细、极长,这又导致信号延迟高达微秒级——对量子计算而言,这相当于“慢动作播放”。

行业将这种困境称为“布线瓶颈”:当量子比特数量从百级迈向万级,连线数量会突破数千根,恒温器内的“线团”不仅占满空间,还会让制冷功率飙升。有测算显示,若要控制10000个量子比特,现有布线方案可能需要消耗数千瓦制冷功率,相当于一台家用空调的功耗——这与量子计算“低功耗”的初衷背道而驰。更致命的是,噪声会让量子相干时间缩短,即便比特数量增加,有效算力反而可能下降。

传统解决方案始终在“修补”:加粗连线降低电阻、用超导材料减少热损耗、优化室温电路降噪……但这些都是“头痛医头”。直到中科大团队的论文在《自然通讯》发表,人们才意识到:真正的破局,是让电路“自己长”在极寒环境里。

二、极寒中的“导电画布”:材料选择藏着突破的密码

廖昭亮团队的突破口,藏在两种氧化物的界面上——LaAlO₃(镧铝氧)与SrTiO₃(钛酸锶)。这两种看似普通的陶瓷材料,在室温下接触时并无特别,但当温度降到-273℃附近,界面处会突然“觉醒”:一层厚度仅几纳米的“关联二维电子气”悄然形成,像一张隐形的导电薄膜铺满界面。

这不是人工“镀”上去的导电层,而是材料自身在极端条件下的“自然馈赠”。就像水在0℃结冰是分子排列的必然,LaAlO₃/SrTiO₃界面在极低温下形成导电通道,是电子强关联效应的结果——电子在晶格中“抱团”运动,自发形成稳定的导电路径。这种“天生导电”的特性,让界面成为理想的“画布”:无需提前制备导电层,环境本身就是“画纸”。

更妙的是,这层“电子气”的导电性可以被精准操控。团队发现,在SrTiO₃衬底上施加短暂的电压脉冲,就能像“开关”一样控制局部导电通道的“通”与“断”——电压如同“橡皮擦”,按下时电子气被驱散,区域变为绝缘;撤去后,电子气重新聚集,导电性恢复。而当用紫外或红外激光照射已“关闭”的区域时,光子能量会打破电子束缚,让导电通道局部“复活”——激光如同“光笔”,在绝缘区域画出导电线条。

这种“光写电擦”的组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极寒绘图系统”:先用电场将整片“画布”擦成绝缘态(相当于“黑板擦干净”),再用激光“画”出导线和器件图案;画错了?补个电压脉冲就能擦掉重画。整个过程无需光刻胶、无需掩膜版,甚至不用将芯片从极寒环境中取出——所有操作“原位”完成,就像在北极帐篷里,直接在冰面上用激光笔绘制电路图。

三、10亿倍开关比与万分之一伏电压:技术参数里的“降维打击”

一项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靠数据说话。中科大团队在论文中公布的参数,每一个都指向对传统低温器件的“降维打击”:

开关比接近10⁹——这意味着“开”状态的电流是“关”状态的10亿倍。打个比方:如果“关”状态电流相当于一滴水的流量,“开”状态就是10亿滴水汇成的河流。如此悬殊的差异,让电路信号几乎不会被干扰,相当于给量子芯片装上了“无杂音麦克风”。

最低工作电压仅0.5mV——这是什么概念?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0.5mV相当于其万分之三;手机锂电池电压3.7V,0.5mV是其7400分之一。极低的电压意味着几乎不产生额外热量,完美适配极寒环境的“零热扰”需求。

无需光刻胶与掩膜——传统芯片制造中,光刻胶涂覆、曝光、显影、刻蚀等步骤占生产成本的40%以上,且光刻胶在极低温下会变脆、失效。这项技术直接“无介质直写”,不仅简化流程,还避免了化学污染,堪称“绿色制造”。

可逆擦写次数超100次——实验室测试显示,同一片“画布”可反复擦写超过100次,导电性能衰减不到5%。这意味着研发人员无需每次重新制备芯片,直接在现有芯片上修改电路,研发周期可能从“月级”压缩到“天级”。

这些参数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量子芯片在极寒环境中“自给自足”。当控制电路不再依赖室温连线,而是“生长”在量子芯片周围,噪声、延迟、热量问题迎刃而解。就像给深海潜艇装上了“内置操控台”,不再需要从海面拉控制线——这不是优化,而是范式革命。

四、从实验室到产业:这场突破能走多远?

技术突破的意义,从来不只停留在论文里。中科大团队的极低温直写技术,正在打开三个未来窗口:

量子计算机的“瘦身革命”。现有量子计算机的低温恒温器,体积堪比家用冰箱,其中大半空间被连线占据。若用直写技术在量子芯片周围原位绘制控制电路,连线数量可减少90%以上,恒温器体积可能缩小到行李箱大小——这不是简单的“迷你化”,而是让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设备”向“桌面设备”迈进的关键一步。

极端环境设备的“大脑升级”。深空探测、极地科考、核聚变装置等场景,都需要在极端温度、强辐射环境下运行电子设备。传统芯片在-200℃以下会“罢工”,而这项技术基于极寒材料,天生适应极端环境。未来,火星车的控制芯片、核聚变反应堆的传感器,或许都能用“光笔”在极端环境中原位制造。

可重构芯片的“平民化”。芯片研发中,“流片”成本高达数十万元,一次设计失误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而可擦写的直写电路,让研发人员能像“搭积木”一样修改电路逻辑——今天测试加法器,明天改乘法器,无需重新流片。这可能让小型实验室、高校团队也能负担起芯片研发,加速低温电子器件的创新迭代。

当然,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还有距离。目前技术还停留在几微米线宽的原型器件,距离量子芯片需要的纳米级精度还有差距;LaAlO₃/SrTiO₃材料的大规模制备成本也需降低。但正如光刻技术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用了数十年,极低温直写技术的起点,已经站在了“解决有无”的关键节点上。

极寒中的“信息画笔”,画出技术浪漫与产业未来

当激光在-273℃的“导电画布”上画出第一条导线,当电压脉冲轻轻擦去误差,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中“驯服”信息的浪漫尝试。传统制造总在“征服”自然——用高温融化材料、用强酸刻蚀图案;而中科大团队的技术,更像与自然“对话”:利用材料在极寒中的固有属性,引导它“生长”出我们需要的电路。

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或许比技术本身更珍贵。量子计算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处理的难题——从密码破解到药物研发,从气候模拟到新材料设计。而极低温直写技术,就像给这场征程装上了“防滑链”,让量子计算机在通往实用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

我们或许不用等太久,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比微波炉还小的量子计算机,安静地坐在实验室桌上,没有密密麻麻的连线,只有极寒恒温器里,那片用“光笔”绘制的电路,正以10亿倍开关比的清晰信号,计算着人类的未来。

来源:科学学学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