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高志凯在印度门口放了一把火,告诉他们永远进不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很容易让大网友想起另一个人,局座张召忠。
根据最新消息,说高志凯在印度门口放了一把火,告诉他们永远进不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很容易让大网友想起另一个人,局座张召忠。
如果把“战略分析与国际关系解读”这个领域,比作一个特殊的“局”,那张召忠将军和高志凯先生这两位风格迥异的专家,像是前后两任的“局长”。
他们的“忽悠”,并非指欺骗,而是指用一种极具个人魅力的方式,把复杂深奥的国际局势“包装”起来,传递给广大老百姓,让大家听得懂、愿意听,甚至津津有味。
不过,这两位“局长”的“办公风格”和“主打产品”,那可真是截然不同。#高志凯回怼印度学者:永远别想入常#
张局长的风格,是“接地气”的巅峰。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老船长”,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叼着烟斗,给围坐一圈的乡亲们讲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他的语言是“烟火气”十足的。
他的“忽悠”法宝是“比喻学”和“故事会”。他能把航空母舰比作“海上拖拉机”,把复杂的电子战系统比作“互相掐电台”,最著名的莫过于“海带缠潜艇”和“雾霾防激光”。
这些说法从纯军事技术角度看或许值得商榷,但它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普通人搭建了一座理解高科技战争的桥梁。
在那一刻,潜艇不再是一个冰冷遥远的庞然大物,它仿佛就在咱家门口的海域,被养殖户的海带给困住了,这种画面感瞬间拉近了民众与国防的距离。
他的预测,也常常带有一种“反向玄学”的喜剧效果。因为一些“因果律”般的反向预测,他被网友爱称为“战略忽悠局局长”。
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的亲和力,大家善意地调侃他,反而觉得他更可爱、更真实。
张局长的核心是“情感联结”和“国防启蒙”,他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方式,激发了无数年轻人对军事、对国防的兴趣。
听他讲话,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位风趣的长辈讲故事,热闹、有趣,充满了朴素的爱国情怀。
而高志凯局长上任,则像是把“局长办公室”从村头槐树下,直接搬到了陆家嘴或者华尔街的顶层会议室。风格瞬间从“故事会”切换到了“财经频道”和“国际新闻直播间”。
高局长的“忽悠”法宝是“数据链”和“逻辑网”。他是一位深谙国际规则、精通英语的金融与政治法律专家。
他的分析,很少用到“海带”和“雾霾”这种意象,取而代之的是“债券收益率”、“地缘政治风险”、“国际法理依据”和“全球资本流向”。
他擅长用流利的中英文,在国内外媒体上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地阐述中国立场,解构西方话语陷阱。
他的风格是“精英范”和“专业派”。听他讲话,你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国际形势分析会。
他会把中美关系的本质,剖析为“结构性矛盾”与“共同利益”的博弈;会把一场国际争端,从历史经纬、法理依据、现实利益等多个维度,拆解得清清楚楚。
他的目标是“以理服人”,尤其是在国际舆论场上,用对方能听懂的逻辑和语言,来争取话语权,打破西方的叙事垄断。
如果说张局长是用“土味比喻”点燃大家的热情,那么高局长就是用“专业武器”武装大家的头脑。一个更侧重于“对内科普”,一个更侧重于“对外交锋”。
张局长的“忽悠”是“你懂的,咱们乐呵乐呵”,高局长的“忽悠”是“你听我分析,这是为什么”。
所以,这个“局长”的交接,其实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变化。
在早年,公众对国防军事的了解还处于“扫盲阶段”,需要张召忠这样风趣幽默的“老船长”,用最生动的方式带领大家扬帆起航,见识广阔世界的惊涛骇浪。
而今天,当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面对更为复杂激烈的国际舆论战、金融战和规则博弈时,我们需要的是高志凯这样能够“直捣黄龙”的“新舰长”。
他不需要再解释航母是什么,他需要解释的是我们的航母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应该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对手的种种刁难。
两位“局长”,风格迥异,但殊途同归。他们都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在“忽悠”——也就是普及知识、解读时局、凝聚共识——这条战线上辛勤耕耘。
一个为我们打开了兴趣的大门,另一个则为我们装备了登堂入室的专业工具。他们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声音”,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立体声声道”。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