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钱成 江苏台记者孙昕 海安台记者林裕翔)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江苏南通海安市是“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基地”。中秋将至,秋蚕们即将结束桑叶“大餐”,开始“上山”吐丝结茧。中国之声
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钱成 江苏台记者孙昕 海安台记者林裕翔)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江苏南通海安市是“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基地”。中秋将至,秋蚕们即将结束桑叶“大餐”,开始“上山”吐丝结茧。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听见丰收》本期推出:《一片叶到一根丝》。
早晨6点,微凉的秋风吹得桑田哗哗作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中华和几名工人站在齐人高的桑树林间,正抓紧时间采摘桑叶。
干燥的桑叶很快装满了一辆四轮小拖车的篮筐。李中华拉着拖车,小跑进了蚕房。480平方米的蚕房宽敞整洁,每张蚕台上,成千上万只蚕正伏在翠绿的桑叶上不停咀嚼。桑叶的清香混着蚕房控温设施带来的暖湿气息,沙沙声如秋雨叩窗连绵不绝,这是李中华和妻子夏桂香最熟悉的气味和声音。
李中华:今天的桑叶不能薄,一定要多喂。
夏桂香:它现在是吐丝,要长丝长个子……
2016年,看准海安大力发展蚕桑家庭农场的时机,李中华和夏桂香结束在县城的工作,返回故乡种桑养蚕。
李中华:蚕桑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他们会定期到农场来对我们进行一些技术辅导,我跟我老婆两个人,无论小蚕孵化,还是眠期处理,基本上都能熟练掌握。
如今,他们还在桑田间套种赤松茸,养殖鸡鸭,制作桑叶茶,用桑枝条切片做中药饮片等,收益大大提升。
李中华:桑园面积有25亩左右,我们养蚕一年收益大约在12万元,农场一年收入应该有二十几万元。
过完中秋,忙碌还不能告一段落。卖完第一批中秋蚕后,他们需要把第二批晚秋蚕转移到蚕房,紧接着又是一轮起早贪黑的照管。一秋三轮,流程反复,李中华和夏桂香一遍遍用心地做。这是秋蚕生长的节奏,也是丰收的旋律、希望的凯歌。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