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的“王牌”》本期推出:《民族乐器奏响乡村富民曲》。
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谭瑱 李凡)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的“王牌”》本期推出:《民族乐器奏响乡村富民曲》。
走进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街道两旁白墙青瓦的琴坊林立。时而清脆、时而低沉的乐声不时从庭院里传出。32岁的斫琴师徐亚冲正在调试一张给英国客户定制的古琴。
徐亚冲:他特别喜欢咱中国的传统古琴,现在大部分都是以钢丝弦为主,但是他要求换成蚕丝,蚕丝琴弦的木头木质要疏松,木头要够老。
徐亚冲制作古琴所用的面板,取自兰考本地的泡桐,成为制作古琴、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黄金材料”。
村民徐卫平在2007年创办了一家古筝生产作坊。作坊一开起来,就被泡桐音板给卡住了。泡桐音板是古筝的“心脏”,琴音脆不脆、共鸣透不透,全看这块板的成色。可这泡桐需要等足三年。
徐卫平:当时发展中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板子要自然阴干,我们一般都是存放三年,做几个就卖几个,存货也不敢多存,你没有资金你怎么存?
2014年以来,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县里号召在外年轻人返乡创业,没本钱,给予贴息贷款;没技术,县里安排年轻人到厂里学习,管吃管住。2017年,徐场村实现脱贫,民族乐器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
近年来,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兰考县针对民乐产业推出了“乐器贷”。在资金的支持下,村民徐卫平的小作坊抓住了机遇,发展成年生产6000台古筝的工厂。
徐场村村委会副主任徐永顺介绍,现在徐场村105户人家里,有92户开办了琴坊,仅民族乐器产业这一项就使全村群众人均收入增加近万元。
徐永顺:这10年的时间我们当地的民族乐器产业飞速发展,基本上家家都在从事乐器生产和销售。
如今,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已经辐射到周边五个村庄,利用泡桐发展起来的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兰考民族乐器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吴思瑾:目前我们一共有219家民族乐器企业还有配套,我们主要做的是古筝、古琴、琵琶、阮等十多种民族乐器。带动就业人数是1.8万人,我们的年产值达到了30余亿元,民乐占比在40%以上。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