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武纪上半年营收涨了43倍,还净赚10个亿!”2025年8月底,寒武纪半年报一出炉,整个芯片圈都炸了 。这组惊人数据让不少人把目光投向芯片赛道,但真正懂行的投资者心里清楚:单家企业的爆发只是行业红利的冰山一角。从大基金三期砸向设备的真金白银,到中芯国际突破7
“寒武纪上半年营收涨了43倍,还净赚10个亿!”2025年8月底,寒武纪半年报一出炉,整个芯片圈都炸了 。这组惊人数据让不少人把目光投向芯片赛道,但真正懂行的投资者心里清楚:单家企业的爆发只是行业红利的冰山一角。从大基金三期砸向设备的真金白银,到中芯国际突破7nm制程的产能释放,再到存储芯片价格半年涨超80%的周期反转,2025年的中国芯片产业正迎来全链条共振,所谓的“10倍机遇”,其实藏在设备、制造、存储这些核心环节的龙头里。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确实亮眼得不像话: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涨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彻底告别了持续多年的亏损状态 。这波爆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AI算力需求井喷和技术积淀终于对上了节奏。
从行业大背景看,全球AI算力服务器市场正处于疯涨期,2024年规模就突破了1251亿美元,到2028年预计能冲到2227亿美元。国内不管是大模型训练还是智能驾驶落地,都离不开智能芯片的支撑,寒武纪正好踩准了这个风口。它的思元系列芯片覆盖了云端、边缘端全场景,早就打进了互联网、金融、运营商这些核心领域,光是智能摄像头领域的市占率就超过35%,能效比还比同类产品高30% 。
技术上的硬实力更是关键。上半年光研发就砸了4.56亿元,累计申请的专利超2700项,其中1599项已经拿到授权。新一代处理器专门优化了大模型训练场景,软件平台还加了强化学习支持,形成了“技术突破—落地应用—市场扩张”的正向循环 。也难怪高盛会把它的目标价调到1835元/股,看中的就是它在国产AI芯片里的不可替代性。
但必须说清楚,寒武纪再能打,也只是细分赛道的“先头兵”。AI芯片要规模化量产,得靠设备企业提供“工具”,靠制造企业搭建“车间”,靠存储企业解决数据存储问题。没有全产业链的支撑,单家设计公司的爆发终究是“空中楼阁”。
半导体设备是芯片产业的“工业母机”,以前90%都得靠进口,现在这个格局正在被打破,尤其是2025年大基金三期出手后,设备领域的突破速度明显加快。
9月中旬,拓荆科技公告说大基金三期拿4.5亿参与定增,这可是大基金三期成立以来的首次公开出手。要知道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财政部、六大行都砸了钱,它的投资方向就是行业的“风向标”——核心设备与材料、算力基建、先进制造这几个领域,设备被放在了最前面。
国内设备企业也确实争气,已经从“单点突破”走到了“多品类开花”。北方华创作为全品类龙头,覆盖了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环节,2024年订单金额同比涨了80%,12英寸设备在国内的市占率超过20%。中微公司更厉害,5nm刻蚀机早就通过了台积电的验证,打进了全球最先进的产线,现在全球15%的刻蚀设备市场都是它的,比几年前翻了3倍。就连最难啃的光刻机,上海微电子的28nm浸没式机型也已经交付了,虽然离最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材料领域的突破也跟着上来了。沪硅产业的300mm大硅片实现量产,良率能对标国际水平;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通过了28nm制程验证,彤程新材的KrF光刻胶市占率突破10%,总算打破了日企的垄断。头豹研究院预测,2025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能提升到50%,比去年又涨了15个百分点,初步能摆脱对美日荷设备的依赖了。
设备领域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刚需+替代。一条12英寸晶圆产线,设备投资占比超过70%,国内每年新增产能对应的设备需求就超千亿元。以前晶圆厂要找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京电子等好几家供应商,现在北方华创能直接提供“打包方案”,从刻蚀到沉积的设备全配齐。随着国产设备从“能用”变成“好用”,这些龙头企业肯定是最先吃到红利的。
如果说设备是“工具”,那制造就是芯片落地的“车间”。2025年国内芯片制造最让人振奋的,就是中芯国际撑起了国产替代的“基本盘”,9月底它的市值已经突破1.08万亿元,稳居行业第一。
产能扩张的速度肉眼可见。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的晶圆销量折合8英寸达到468万片,同比涨了20%,二季度的产能利用率更是冲到92.5%,订单都排到四季度了,根本不愁卖。最关键的是它踩准了市场需求——28nm成熟制程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芯片的刚需,中芯国际直接把这块的市场份额做到了50%以上,相当于半条产业链都靠它供血。
技术突破更让人惊喜。没有EUV光刻机,就靠优化DUV设备搞多重曝光,14nm工艺的良率已经稳到95%,N+2工艺(等效7nm)也在推进,2025年底要实现每月2.5万片的产能。华为的天罡5G芯片、寒武纪的AI芯片,要实现国产化量产,都得靠中芯国际的产能支撑。它就像“产业链粘合剂”,把设计、设备、材料等环节串了起来。
除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在特色工艺上也闯出了一片天。55/65nm功率器件工艺的收入同比暴涨111.8%,车规级芯片的产能供不应求,正好补上了汽车半导体的短板。现在国内芯片自给率目标是2025年提升到70%,制造环节的产能扩张速度,直接决定了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
存储爆发:价格翻倍的“黄金赛道”
2025年芯片产业最猛的风口,当属存储芯片。AI算力和智能汽车的双重驱动,直接引爆了一场存储行业的“超级周期”,价格涨得让人咋舌。
HBM(高带宽内存)作为AI芯片的核心组件,价格从2024年三季度的25美元/GB,涨到2025年二季度的45美元/GB,半年涨幅达80%,HBM3e更是突破100美元/GB。普通内存也不甘示弱,32GB DDR4内存从年初的不足300元涨到500元以上,半年涨了66%;消费级SSD硬盘一个半月就涨了40%,1TB的硬盘从350元冲到550元。
这波涨价的核心是供需失衡。需求端,单台AI服务器的HBM用量是普通服务器的数十倍,L3级以上智能汽车的单车存储需求从100GB飙升到500GB,车规级存储芯片出现30%以上的缺口。供应端,三星、美光这些国际巨头纷纷缩减中低端产能,转向高端产品,普通存储芯片的供给更紧张了,机构预测四季度DRAM价格还会再涨8%-13%。
国产企业也抓住了这个机会。长江存储的3D NAND技术持续迭代,2026年目标是全球市占率15%,要超越美光冲进前三。长鑫存储在HBM领域加速追赶,样品很快就要进入验证阶段。澜起科技更聪明,跟三星、SK海力士这些HBM巨头合作开发接口芯片,2025年HBM出货量翻倍,它的订单自然跟着涨。以前国内存储市场80%以上依赖进口,现在利基型DRAM、中低端NOR Flash的国产份额已经从2022年的12%提升到28%,后面的空间还大得很。
10倍机遇的底层逻辑:政策、需求、技术共振
芯片产业的机遇不是炒概念,而是政策、需求、技术三大要素撞在了一起。政策上,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的资金重点砸向设备、制造这些“卡脖子”环节,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形成了强大的资本支撑。需求上,AI、智能汽车、工业互联网带来的增量需求年均增速超20%,国内还有300万张GPU卡的产能缺口,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技术上,国产替代从“单点突破”变成了“系统突破”,设备、制造、存储的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对投资者来说,抓机遇得找对方向:设备领域看那些能突破高端制程的龙头,比如刻蚀、薄膜沉积设备企业;制造环节盯紧产能扩张快、特色工艺强的公司;存储赛道要关注能跟上国际技术节奏的头部玩家。这些企业不仅能吃到国产替代的红利,还能享受行业周期向上的溢价。
结语:真正的机会在“硬实力”龙头
寒武纪43倍增长的热闹,确实让芯片赛道赚足了眼球,但这只是中国芯片产业数十年积累后的一个缩影。所谓的“10倍机遇”,本质上是国产替代从“被动追赶”到“主动卡位”的必然结果,是政策托底和市场需求共同推着行业往前走。
芯片产业从来不是“一夜暴富”的行业,技术突破、产能爬坡、生态构建都需要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设备、制造、存储这些核心环节的龙头企业,已经站在了风口上。它们的成长不仅关乎资本市场的收益,更关乎中国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产业突围战里,真正的赢家不会是那些蹭热点的概念股,而是像北方华创、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样,扎根技术、深耕主业的硬实力企业。芯片赛道的机遇,终究属于那些能穿越周期、创造真正价值的参与者。
来源:肆意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