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库存消化、政策末班车与中国市场回暖,三重因素共同导演了特斯拉这场出其不意的交付逆袭。
库存消化、政策末班车与中国市场回暖,三重因素共同导演了特斯拉这场出其不意的交付逆袭。
“特斯拉卖爆了!”10月2日,当特斯拉公布第三季度交付数据时,市场一片哗然。497099辆的交付成绩单,不仅远超市场预估的439612辆,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特斯拉还深陷交付同比下滑的困境——2025年Q2交付仅384122辆,同比下降14%。
如今却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直接冲上近50万大关,让众多看空者措手不及。这一数字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4%,比市场预期高出5万多辆。
01 数字背后的乾坤
北京时间10月2日晚,特斯拉正式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生产与交付报告,全球生产了超过44.7万辆电动车,交付了超过49.7万辆。
细看这份成绩单,有几个关键数字值得玩味。
主力车型Model 3/Y依然是绝对的顶梁柱,第三季度交付481166辆,占总交付量的96.8%。 也就是说,每卖出去100辆特斯拉,就有97辆是Model 3或Model Y。
其他车型包括Model S、Model X和Cybertruck仅交付15933辆。 看来,Cybertruck虽然吸睛无数,但要走量还得看平民车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本季度特斯拉交付量(497099辆)远高于生产量(447450辆),差额近5万辆。
这明确显示特斯拉正在主动消化库存,证明其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效率有了实质提升。
02 逆转背后的三重推手
特斯拉如何在一季度内实现如此强势的反弹?梳理来看,三大因素共同发力。
美国7500美元电动车税收优惠政策于9月30日到期,像一道最后通牒,刺激消费者集中下单。
这创造出典型的“政策窗口期购车潮”,不少买家抢搭政策末班车。
中国市场回暖可谓及时雨。上海超级工厂9月交付量超过9万辆,中国市场销量超7.1万辆,环比增长25%。
这一表现一扫此前中国市场需求疲软的阴霾,成为全球交付量的重要支撑。
特斯拉自身在生产流程和物流效率上的优化也不容忽视。 当交付量高于产量时,表明特斯拉不仅会造车,更会交车了。
这种运营效率的提升,为交付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03 市场反应与各方观点
亮眼数据一经公布,资本市场立即给出积极反应。特斯拉美股盘前大涨3.5%,在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互现的背景下,这一表现尤为亮眼。
市场分析师们却意见分歧。
独立研究员Troy Teslike准确预测了481000辆的交付量,非常接近实际数字。 而特斯拉官方披露的分析师共识(截至9月26日)仅为443079辆,比实际结果差了五万多辆。
这种差异反映出外界对特斯拉短期动能的判断存在系统性低估。
对于三季度强势表现是否会透支未来需求,观点同样两极。
有人认为,第三季度的强劲表现可能受到短期政策刺激的“透支购买效应”影响,随着美国税收优惠的结束,第四季度销量可能面临压力。
而Deepwater的Gene Munster则持不同看法:“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结束将是特斯拉的长期胜利”。
他认为补贴退坡反而加速行业从政策依赖转向真正市场竞争,而特斯拉的品牌和技术成本优势,在无补贴环境下会更突出。
04 不只是电动车
当众人将目光聚焦在电动车业务时,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同样创下纪录。
第三季度储能产品装机量达到12.5吉瓦时,相比Q2的9.6GWh和去年同期的6.9GWh,连续跃升,势头凶猛。
这一数字意味着同比增长81%,表明能源业务正逐步成为特斯拉的第二增长曲线。
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产能的持续释放,正不断助推这块业务增长。
特斯拉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动车公司,能源业务正悄然成为其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
05 前景与挑战
展望未来,特斯拉的征程依然充满变数。
短期来看,美国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的市场需求能否保持稳健,将是四季度业绩的关键。
长期而言,特斯拉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布局将决定其成长空间。
据透露,第三代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预计于2025年年底推出,将具备类似人类的精细操作能力。
同时,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业务在美国得州和加州持续拓展营业的地理范围和运营时长。
这些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才是特斯拉真正的未来所在。
回望特斯拉这一季度的表现,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戏剧:政策到期前的购车狂潮、中国市场的意外回暖、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三重因素共同作用,导演出这场出乎意料的逆袭。
而储能业务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的悄然布局,正为特斯拉描绘一幅更加多元化的未来图景。
马斯克的下一步,或许不只是要颠覆汽车行业,而是要重塑整个交通和能源格局。
来源:云齐猎隐@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