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边不止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就开始戴眼镜,不是做IT的,就是手机不离手的。仔细一问,连最基本的眼部检查都没做过。还有的人以为眼花是老了的标志,结果一查,是干眼症、糖尿病、高血压……原来视力不好,真不是简单的“看不清”。
有时候,眼前突然一阵模糊,看不清东西,眨几次眼还是没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手机看久了”。但真相远不止这些。
眼睛,是个极其敏感又容易被忽视的器官。它不像牙疼那样直接,也不像发烧那样明显。视力下降,往往悄悄发生,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个不小的问题了。
身边不止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就开始戴眼镜,不是做IT的,就是手机不离手的。仔细一问,连最基本的眼部检查都没做过。还有的人以为眼花是老了的标志,结果一查,是干眼症、糖尿病、高血压……原来视力不好,真不是简单的“看不清”。
医生们经常提到一个观点:视力模糊不是孤立事件,它背后往往有诱因。关键是,很多人根本没把这些诱因当回事。
每天盯着屏幕超过8小时,几乎成了现代人的标配。工作、学习、刷手机、追剧,哪一件不是对眼睛的“连轴转”?眼睛没有休息的时间,睫状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调节功能自然就会出问题。看远模糊、看近疲劳,慢慢地,就发展成了假性近视,甚至真性近视。
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学习任务重,电子产品使用频繁,这类人群已经成为视力下降的高发群体。眼科门诊里,初中生、高中生配镜的比例年年攀升。不是他们懒得注意眼睛,而是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让“休息眼睛”这件事变得奢侈。
别小看睡眠,眼睛需要闭上休息的时间,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晚上经常熬夜,哪怕只是刷手机到凌晨一点,第二天起床眼睛就可能酸胀、干涩。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眼部供血下降,视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久而久之,视力就会受损。
眼睛不是机器,它需要“维修时间”。如果每天都不给它“关机充电”,早晚要“宕机”。有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出现了眼底出血、黄斑变性等问题,其实和长期熬夜、睡眠紊乱密切相关。
吃什么,确实决定了你能不能看得清。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引起干眼症、夜盲症;缺乏叶黄素,视网膜抗氧化能力下降,黄斑区受损的风险增加。高油脂、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也会让眼底血管微循环变差,加速视力退化。
数据显示,营养摄入不均与视力下降之间有明显关联。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长期忽视蔬菜和水果摄入,眼部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这些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很多眼科医生在临床中反复遇到的案例。一个长期吃外卖、不吃蔬菜的年轻人,眼睛出了问题后才开始补维生素,很多时候为时已晚。
不少上班族、考研党或者刚升职的中层,压力大得像背着一座山。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其实也会反映在眼睛上。很多人都有过“眼前一黑”“眼皮跳个不停”的经历,往往是在压力大的时候。情绪波动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眼压变化、血管收缩,视力自然也跟着波动。
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出现视疲劳和视力下降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那些不懂得释放情绪、整天紧绷神经的人,更容易出现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缺血等问题。
视力不好,有时候不是眼睛本身的问题,而是身体其他部位出了状况。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慢性病都会影响眼底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糖控制不好,眼底微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形成渗出,直接影响视力。高血压则会导致视网膜动脉硬化,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几小时内就可能永久性失明。
关键是,这些病大多数没有早期症状,不少人都是因为“看东西模糊”才去医院,结果一查,才知道是糖尿病已经到了眼部并发症阶段。眼睛,成了最先“报警”的地方。
眼睛出问题,不是一下子就看不见的。它总会给你发出信号,比如看灯光有光圈、早上起来眼皮肿、出现飞蚊、视野出现黑影、眼干眼涩,这些都不是小事。很多人以为只是休息一下就好,结果拖成了青光眼、黄斑病变、角膜溃疡。
眼科医生最怕的病人不是病重的,而是“来得太晚”的。如果能早点发现问题,很多眼病其实都可以控制甚至逆转。但偏偏很多人不重视,觉得只是“累了”“年纪大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视力筛查,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是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别等到眼前一片模糊,才想起医生说过的那些话。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宁,李强.视疲劳与视觉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22,58(7):502-506.
2. 陈蓉,赵雪.慢性疾病与眼底病变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10):768-771.
3. 张敏.青少年用眼行为与近视发生的关联性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5):745-748.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