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我也好奇为何那么多人推崇曾国藩?直到读完他的传记,才明白这个被称为“半个圣人”的人,究竟凭什么穿越时空,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人生楷模。
曾经,我也好奇为何那么多人推崇曾国藩?直到读完他的传记,才明白这个被称为“半个圣人”的人,究竟凭什么穿越时空,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人生楷模。
他既非天才,也非权贵之后,七次科考才中秀才,却硬是凭着“笨拙”二字,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今天分享的五句话,或许能为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点亮一盏前行的灯。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两个字——尚拙。
他考秀才考了七次,却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营养。他带兵打仗,从不耍小聪明,每到一处就深挖壕沟、高筑营垒,用最“笨”的方法打最稳的仗。
在这个人人追求速成的时代,曾国藩的经历犹如一剂清醒药。他让我们看到,没有天赋异禀,没有家世显赫,仅仅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同样能够走得很远。慢一点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意脚踏实地。
“有恒为作圣之基”
曾国藩一生最看重的品质,就是“有恒”。
三十岁那年,他立志做圣人,给自己定下十二条自我管理的规矩。起初也屡屡失败,但他终于明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辈子的事。
他坚持写日记反思自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让我明白,无论多小的目标,只要有恒心做支撑,日积月累,终能汇聚成改变人生的洪流。
“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贬吾之短”
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听不进批评。但曾国藩不一样,他特别喜欢听朋友的逆耳之言。
越是位高权重,他越主动寻求批评。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让他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对我们而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要主动跳出舒适圈,倾听不同的声音,才能磨砺心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年轻时,曾国藩相信“人定胜天”。但经历官场沉浮后,他开始懂得“天命”的含义。
他领悟到:荣华富贵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心胸开阔,才是自己真正能享用的财富。
人生在世,能控制的事情其实有限。把握好能控制的,放下不能控制的,这种智慧让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启发?
“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曾国藩在仕途失意时,埋头读书;年过四十,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晚年更是推动洋务运动,主动向西方学习。
即便油尽灯枯之时,他仍坚持读书、写日记反思。终身学习、勇于更新认知,让他在动荡的晚清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通过读书和学习,彻底改变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回望曾国藩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人格的圆满。历史评价他为“半个圣人”,是因为他有普通人的弱点和私心,靠着不断的自我斗争才勉强压制。
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不像孔孟那样遥不可及,而成为一个我们都可以学习的“凡人楷模”。
读完曾国藩,我不曾妄想成为圣人,但每每在想要放弃时,总会想起这个笨拙而坚韧的身影。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一生最大的敌人,只有自己。
在笨拙中坚持,在焦虑中自省,在浮世中守住恒心——这就是曾国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