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唐云(1910—1993)以潇洒酣畅的笔墨意趣与鲜活灵动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花鸟画既承袭了八大山人、徐渭的写意传统,又融入了海派绘画的世俗温情,尤以《蔬果册》系列作品为代表,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蔬果升华为充满诗意的艺术图景,展现了中国文人画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唐云(1910—1993)以潇洒酣畅的笔墨意趣与鲜活灵动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花鸟画既承袭了八大山人、徐渭的写意传统,又融入了海派绘画的世俗温情,尤以《蔬果册》系列作品为代表,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蔬果升华为充满诗意的艺术图景,展现了中国文人画“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审美精髓。
《蔬果册》以白菜、萝卜、南瓜、柿子、莲蓬等寻常之物为题,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暗藏玄机。唐云曾言:“画贵有生活气息,蔬果虽微,却关乎民生。”他笔下的白菜,叶片舒展如舞,菜帮肥厚透亮,仿佛刚从田间摘下;柿子圆润饱满,朱砂点染的果皮与墨色枝干形成鲜明对比,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莲蓬低垂,莲子颗颗饱满,似在诉说秋日的静谧。这些题材的选择,既源于画家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悟,也暗含对“民以食为天”传统文化的致敬。
与文人画中常见的梅兰竹菊不同,唐云的蔬果题材更贴近市井烟火,却通过艺术加工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例如,他画南瓜不取其形似,而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轮廓,再用藤黄点染瓜瓤,既保留了南瓜的质朴感,又增添了水墨画的韵律美。这种“俗中见雅”的创作理念,正是海派绘画“雅俗共赏”精神的生动体现。
唐云的笔墨以“放”著称,但《蔬果册》却展现了其“放中有收”的艺术功力。他善用中锋写枝干,侧锋皴擦叶片,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营造出蔬果的立体感与质感。例如,画白菜时,他先以淡墨勾画叶片轮廓,再用浓墨点染叶脉,最后以赭石色轻扫菜帮,使白菜既具水墨的氤氲之气,又显真实物象的鲜活;画萝卜则以飞白笔法表现根须的苍劲,再用朱砂色点染萝卜顶部,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令人过目难忘。
在构图上,唐云摒弃了传统折枝画的程式化布局,而是采用“满而不塞”的章法,将蔬果与枝叶、虫鸟等元素巧妙组合,形成动静相生的画面节奏。如《柿子图》中,几颗红柿悬于枝头,下方点缀一只觅食的蚱蜢,枝叶穿插其间,既丰富了画面层次,又通过虫鸟的动态打破了静态蔬果的沉闷,使整幅作品充满生机。
唐云的《蔬果册》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对生命状态的哲学表达。他通过蔬果的形态、色彩与笔墨,传递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例如,《白菜图》中,白菜叶片舒展如云,菜帮洁白如玉,配以画家自题“清白传家”,既是对白菜“清清白白”品格的赞美,也暗含对人格操守的期许;《南瓜图》中,南瓜藤蔓缠绕,果实硕大,题款“多子多福”,则以民间吉祥寓意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蔬果册》超越了单纯的写生范畴,成为画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唐云曾说:“画蔬果如画人生,需得其神韵。”他以笔墨为媒介,将蔬果的生命状态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结,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与豁达。
作为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唐云的《蔬果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打破了文人画“重意轻形”的局限,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使作品既具传统笔墨的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他通过蔬果题材的选择,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高雅的文人画走向大众,为海派绘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范本。
此外,《蔬果册》中的作品多创作于唐云晚年,此时他的笔墨已臻化境,作品更显从容淡定。这种“人画俱老”的艺术境界,使《蔬果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成为研究唐云艺术风格演变与海派绘画发展的重要资料。
唐云的《蔬果册》如同一曲田园牧歌,以平凡的蔬果为音符,以酣畅的笔墨为旋律,奏响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乐章。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画家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艺术,不在于题材的高贵或低微,而在于能否以真诚之心传递生命的温度与哲学的思考。正如唐云所言:“画蔬果,亦是画人心。”这份对艺术的虔诚与对生活的感悟,正是《蔬果册》历经岁月沉淀仍熠熠生辉的根本所在。
来源:工笔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