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芯片圈的热度就没降过,前阵子“寒武纪连续两季度盈利”刚刷完屏,紧接着“存储芯片单月涨70%”的消息又冒了出来,甚至有人直接喊出“芯片要涨10倍”。不少人盯着寒武纪这只“明星股”,觉得它就是行情领头羊,但懂行的都清楚,寒武纪能赚钱,顶多是本轮芯片热的开胃菜,
最近芯片圈的热度就没降过,前阵子“寒武纪连续两季度盈利”刚刷完屏,紧接着“存储芯片单月涨70%”的消息又冒了出来,甚至有人直接喊出“芯片要涨10倍”。不少人盯着寒武纪这只“明星股”,觉得它就是行情领头羊,但懂行的都清楚,寒武纪能赚钱,顶多是本轮芯片热的开胃菜,真能稳稳接住产业红利、长期分蛋糕的,是那些藏在产业链深处、攥着核心能力的企业。想弄明白这事儿,得先扒透这波芯片涨价的底层逻辑——它从来不是短期炒作,而是实打实的供需和产业趋势推着走的。
先说说为啥芯片会涨,核心就三个原因凑到了一块儿:AI催着要、产能不够用、国产在追赶。先看需求端,现在大模型训练、AI推理对算力的需求,早就不是“够不够用”,而是“急着解渴”。一台AI服务器要的存储芯片,比普通服务器多5倍还不止,尤其是高带宽内存(HBM),几乎成了AI算力的“刚需配件”,2025年上半年价格直接飙了80%,有钱都未必能抢到现货。再看供给端,三星、SK海力士这些国际巨头,见HBM和DDR5利润高,干脆把产能都往这俩方向转,传统存储芯片的产线说砍就砍,结果DDR4这类成熟芯片瞬间就缺了货,供需缺口一拉大,价格自然往上走。最关键的是国产替代的窗口开了,我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23年的20%涨到2024年的24%,政策给支持,市场有需求,国产芯片产业链算是踩着节奏往前跑了。
再说说寒武纪,它这波盈利确实让人提气。作为常被称作“中国版英伟达”的企业,2025年一季度净赚3.55亿,股价半年翻了两倍多,这背后其实是国产AI芯片终于迈过了“能做出来、还能卖出去”的坎,算是行业里的一个里程碑。但要是真把它当成“分蛋糕的主力”,就有点想偏了。寒武纪走的是Fabless路线,只做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靠别人代工,而且核心的先进制程还受限于外部供应,供应链的主动权没握在自己手里。更别说AI芯片设计领域早就卷起来了,华为升腾、阿里平头哥都在发力,寒武纪要想保住优势,就得一直砸钱搞研发,2024年它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91.3%,这么重的投入,盈利的弹性其实很有限。所以说,寒武纪的突破值得高兴,但要说分走行业的大蛋糕,它顶多是尝了第一口。
真正能吃透这波红利的,其实是三类“有硬实力”的企业,每一类都在产业链里占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是靠概念撑着,而是靠实打实的业务说话。
第一类是存储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这波涨价潮里它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AI要“算得快”,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还得“存得多、取得快”,存储芯片就是算力的“仓库”,没它再强的算力也白搭。这里面有两个细分方向特别亮眼:一个是做内存接口芯片的,比如澜起科技。它做的芯片,相当于服务器CPU和内存之间的“数据桥梁”,AI服务器要装更多内存,就离不开这玩意儿,而且这行技术壁垒极高,全球能做的没几家,澜起科技早就占住了市场份额,订单根本不愁;另一个是做利基型存储芯片的,像兆易创新、东芯股份。国际巨头减产传统存储芯片,正好给它们腾出了市场空间,DDR3、DDR4一涨价,直接就转化成了业绩。就说兆易创新,它的NOR Flash本来在全球市场就排得上号,现在订单接到手软,产能都快跟不上需求了。
第二类是芯片制造和封测环节的“压舱石”企业。芯片设计得再厉害,没人能造出来、封测好,那也只是图纸上的东西。台积电已经放出消息,明年先进制程的价格要涨50%以上,为啥敢涨?因为先进产能太稀缺了,AI芯片代工订单排得满满当当,根本不愁卖。国内的中芯国际,虽然在最尖端的制程上还有差距,但在成熟制程领域已经站稳了脚,2025年接了大量国产AI芯片的代工订单,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高位。封测环节更不用多说,深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独立存储封测企业,现在订单排期都到2026年了,国内存储原厂一扩产,第一个受益的就是它。还有先进封装技术,这可是国产芯片的“弯道超车”机会——制程受限做不了更先进的芯片,就靠先进封装提升性能,做这行的企业,现在在产业链里比谁都吃香。
第三类是踩中“以存代算”新趋势的模组厂商。现在行业里有个新玩法:为了降低算力成本,把部分数据从昂贵的DRAM里迁移到SSD上,这一下就把企业级SSD的需求给引爆了。江波龙、佰维存储这些企业,正好踩中了这个风口。它们一边跟长江存储等国产原厂绑得紧,供应链安全有保障,不用怕“断货”;一边全力往高附加值的企业级SSD市场冲,不再局限于消费级产品。就说江波龙,它的嵌入式存储已经用到了AI PC和物联网设备上;佰维存储更狠,直接布局了车规级存储,要知道车规存储的门槛更高、利润也更稳,都是未来几年的高增长领域。2025年三季度的时候,科创芯片ETF单日净流入突破1.7亿元,仔细看就会发现,资金重仓的大多是这类顺应产业趋势的模组企业,不是瞎跟风。
可能有人会问,“芯片涨10倍”这话靠谱吗?说实话,单颗芯片直接涨10倍不太现实,毕竟价格也受市场规律制约,不会无限制往上涨。但对产业链里的龙头企业来说,业绩涨10倍是有可能的。2024年美光科技营收同比大增46%,国内的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订单都排到2026年一季度了,这些企业的增长不是靠嘴说,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供需缺口和技术突破撑着,每一分业绩都有支撑。
不过也得提醒一句,芯片产业虽然景气度高,但不是随便买只相关股票就能赚钱。真正的核心逻辑,是“技术壁垒+产能壁垒+市场壁垒”这三个硬指标。那些没核心技术、只靠跟着涨价赚快钱的企业,等行情退潮了,很可能就被打回原形。就像澜起科技的内存接口芯片、深科技的高端封测,这些能力都是靠十几年的积累做出来的,不是短期能被替代的,这才是能长期分蛋糕的底气。
说到底,这波芯片行情,本质上是国产芯片产业升级的一次“大筛选”。寒武纪的盈利,证明了国产芯片在设计端能突破;而存储芯片、制造封测、模组企业的爆发,说明中国芯片产业链已经从“单点突破”走向了“全面复苏”。从2023年自给率20%,到2027年预计达到30%,国产芯片的成长路径其实很清晰。
未来几年,AI算力的需求还会接着涨,国产替代的脚步也不会停。那些能在技术上持续砸钱突破、在产业链里牢牢占住关键位置的企业,才是真能把行业红利变成长期利润的赢家。寒武纪的开胃菜确实精彩,但真正的大餐,还在后面等着那些扎根产业、踏实做事的实干者。
来源:玲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