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苹果在增强现实(AR)领域的布局,正面临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根据Oppenheimer分析师Martin Yang的最新评估,苹果的硬件生态在未来2-3年内免于Meta AI智能眼镜的直接威胁。这一观点源于Yang对Meta Ray-Ban Display眼镜
苹果在增强现实(AR)领域的布局,正面临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根据Oppenheimer分析师Martin Yang的最新评估,苹果的硬件生态在未来2-3年内免于Meta AI智能眼镜的直接威胁。这一观点源于Yang对Meta Ray-Ban Display眼镜的亲测体验,他认为尽管这款产品在消费者可穿戴设备上“开辟了新天地”,但眼疲劳和模糊视觉等痛点仍让它难以成为“日常必需品”,更遑论挑战智能手机霸主地位。
Yang直言:“现在还为时过早,将Ray-Ban Display视为像Apple Watch那样的日常可穿戴设备,甚至潜在的智能手机挑战者。”这一乐观判断,给苹果提供了宝贵窗口期来打磨自家智能眼镜项目,预计2026年推出,聚焦免提通知、实时AI辅助和翻译功能,却暂无内置AR显示。行业专家认为,在2025年AR/VR市场预计增长28%的全球浪潮中,这一评估凸显苹果生态的“护城河”效应——iOS的封闭整合和用户忠诚度,让Meta的眼镜难以短期渗透,但也提醒苹果需加速从Vision Pro的“高端实验”向大众眼镜的务实转型,推动AR从专业工具向生活伴侣的工程演进。
Yang的报告进一步指出,苹果已暂停对高端Vision Pro继任者(代号N100,预计2027年)的开发,转而将资源倾斜至智能眼镜团队。这一调整源于Vision Pro的销量不及预期(首年仅50万台),高价位(3499美元起)和重量(650g)问题暴露了头戴设备的实用瓶颈。相比之下,Meta的Ray-Ban Display眼镜虽集成EMG(肌电图)手势控制和内置显示,支持文本、视频和实时翻译,但Yang测试中发现的眼部不适,让其定位更偏向“时尚配件”而非“计算设备”。这一对比,让苹果的生态安全系数暂升,但也暴露了AR眼镜的通用挑战:如何在50g重量下实现厘米级空间映射和8小时续航。
苹果公司logo
Meta的Ray-Ban Display眼镜,作为Orion原型的消费化延伸,采用太阳镜外形,内置微型HUD显示(支持文本叠加和导航),通过EMG传感器捕捉腕部神经信号,实现无触控交互。工程亮点在于其多模态AI集成:结合Llama模型的端侧处理,响应延迟低至100ms,支持直播翻译和环境识别,但显示分辨率仅720p,视场角30度,远低于Vision Pro的4K每眼。Yang的测试反馈,眼疲劳源于长时间注视微型投影,模糊视觉则与光学波导的折射偏差相关——这些问题在2-3小时使用后放大,限制了其“全天佩戴”潜力。
从工程视角,这一眼镜依赖Qualcomm Snapdragon AR1 Gen 1芯片(5nm,NPU 10 TOPS),功耗控制在200mW以内,但电池容量仅100mAh/g,续航难破6小时。相比苹果的M4 Neural Engine(38 TOPS),Meta的方案更注重社交(如Instagram直播),却在隐私上逊色——云端AI需上传数据,易引发用户顾虑。行业专家观察到,Meta的眼镜虽销量超100万副,但市场份额仅5%,其EMG创新虽领先,却需迭代光学层以解决视觉疲劳,这一短板让苹果的2026眼镜(预计M3级芯片+LiDAR)有2-3年缓冲期。
与AR战略的从容形成对比,UBS Evidence Lab的最新调研显示,iPhone 17的发布高峰需求已然过去。这一结论基于对全球零售渠道的访谈:基础版iPhone 17的订单峰值已过,更薄的iPhone 17 Air需求低迷,而iPhone 17 Pro的等待时间显著缩短——我国市场从一周前的20天降至13天。UBS分析师David Vogt表示:“iPhone 17整体需求已过初始发布高峰。”这一疲软源于消费者对AI功能的“观望心态”——Apple Intelligence虽集成Neural Engine的35 TOPS计算,但实际体验仍需iOS 18.1优化,用户反馈“实用性不足”。
调研覆盖苹果官网和第三方渠道,显示Pro Max的等待期仍较长(约3周),但整体库存回补加速,预计Q4出货量仅增长5%。Morgan Stanley补充道,苹果2026年iPhone总出货或达2.7亿台,得益于六款新品线:iPhone 17e、基础iPhone 18、Air、Pro、Pro Max和折叠iPhone,但AI驱动的升级周期已从每年缩短至两年。行业专家指出,这一需求曲线反映了高端市场的饱和:iPhone 17的A19 Pro芯片虽性能跃升15%,但在卫星通信和相机上未见革命,用户转向更实惠的折叠或AI眼镜替代。
苹果的AR转向与iPhone 17的销量放缓,形成鲜明对比。Vision Pro的spatial computing虽奠基,但眼镜项目的轻量化路径——预计50g重量、M4端侧AI——更契合iOS生态的“无缝”哲学:眼镜可作为iPhone的“第二屏”,通过AirPods Pro的音频联动,实现AR导航的实时叠加。UBS调研暗示,iPhone 17 Air的低迷或因用户期待“眼镜+手机”组合,而非单纯换机,这一趋势预示AR硬件从2027年起蚕食智能手机份额5%。
从市场趋势看,智能眼镜市场2025年规模达300亿美元,Meta的EMG领先苹果的LiDAR 10%,但苹果的隐私沙盒(端侧计算)更获信任。专家预测,苹果2026眼镜若定价500美元,首年销量超500万副,将拉动iPhone 18生态升级,但需解决电池微型化(100mAh/g密度)和波导成本(降至50美元/副)。在我国市场,这一动态利好本土如华为Vision Glass的迭代,推动AR从娱乐向工业应用的扩展。
Oppenheimer对Meta眼镜的“2-3年缓冲”评估,给苹果AR战略注入从容,而UBS iPhone 17需求高峰已过的发现,则敲响了生态警钟。从Vision Pro的暂停到眼镜的轻量化,这一转向不仅是技术务实,更是市场预判的智慧。行业专家坚信,在2025年的AR浪潮中,苹果的iOS护城河将守护其王位,但需加速AI眼镜与iPhone的融合,否则Meta的社交入侵或成隐忧——这一双报告,或定义苹果下个十年的计算叙事。
来源:万物云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