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万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一万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中华文化是我们思维、语言、生活方式的深层基石,正如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蓝天一般。阅读和理解中华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和确认。欢迎走进一万年中国文化的灿烂长河~
1
华夏大地对中华文明的诞生有什么影响?
中华文明不是中华民族凭空创造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片广袤土地的若干鲜明特征,给予中华民族的文化创生以深远影响。
第一,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繁复,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准备了地理基础。
把中国疆域置于世界地理的总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明显特征:领域广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这是埃及、巴比伦、希腊、印第安等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
第二,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为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充足的空间条件。
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流域。在古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水土滋润,林茂草肥,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业,奠定了文明的根基。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中心大体沿着自东向西,继之又由西北向东南的方向转移。这从各朝代文明的中心首都的迁徙中,可以看出清晰的轨迹。自商王盘庚迁殷,方有较固定的都邑。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七大古都。图为清代冯宁《金陵图》(局部)。
第三,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导致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疆域东濒茫茫无际的太平洋,北临漫漫戈壁和浩瀚的原始森林,西方则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相间,西南壁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这样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对于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2
中华文明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中华文明的确只有一个,但由于中国疆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中华文明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以劳动对象、劳动产品、操作方式等因素分类,中华文明可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类型。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西坡,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河套,经黄河、长江上游,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以这条等降水量线为界,其东南为受太平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此影响的干旱地区。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成为东亚农耕与游牧区的大致分界线。
农事耕作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规律获得物质资料的生产门类。图为莫高窟第二十三窟北壁《雨中耕作图》。
以土地所有制为划分尺度,农耕文明的形态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殷商和西周的土地国有、公社所有阶段,或称“三代井田”阶段;东周井田瓦解至唐中叶均田制瓦解阶段,土地私有制确立,但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保留种种干预;唐中叶均田制瓦解直至清末,土地私有进一步深入,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干预减弱。
与农耕文明不同,游牧文明的特征则在于:第一,无城廓、耕地,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第二,尚处在文明社会门槛之外,无文字,不知礼仪;第三,全民善骑射,民风勇猛剽悍;第四,畜牧、狩猎和从事掠夺战争,是其生活方式彼此转化、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
3
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有什么特殊的文化特征?
和古代和中世纪欧洲、西亚、南亚诸民族文化相比,中华文明有何独特性呢?答案就隐藏在其伦理-政治型文化特征中。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特征。
宗法结构下的社会心理,表现在对于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表现为浓烈的“孝亲”情感,表现在对传统的极其尊重。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作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从兄、尊上等都是孝道的延伸。图为当代戴政生、黄静《孝治天下》。
4
中国古代文化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文化,也即中华民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创造的文化,它大体起自夏代,迄于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的奴隶制时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儒、道、墨、法、阴阳、杂、农诸家争鸣的盛况,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博大。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儒、道、墨、法、阴阳、杂、农诸家争鸣的盛况,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博大。图为当代佚名《诸子百家》。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通过新兴封建主(他们多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完成统一战争后正式确立的,封建制度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奴隶制度积累的文化成果,并运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政权力量改造并发展这个文化传统。
类似欧洲的那种从古代到中世纪转变时期发生的巨大的文化倒退现象,中国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那种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建立无上权威的情形,中国也没有出现。一种以宗法伦理意识为潜质的、以经验理性为主要形态的世俗文化,始终在中国封建时代居主导地位,因此,中国才有可能给人类提供最光辉的封建文化的范例。
唐朝的广州、扬州、洛阳等主要城市,都是外国人的聚居之地,首都长安更是中外经济、文化大规模交流的中心。图为唐代长安城。
中国古代文化虽有伟大成就,但又带有笼统、直观的思维特征,具有若干蒙昧主义成分,同时,在自然、社会与心理的隔离下,无法摆脱民族闭塞性。随着封建经济、封建政治步入晚境,其文化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一种与新经济、新政治相适应的新文化,便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潜滋暗长。
5
汉字是怎么产生的?
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仓颉造字。这些“神异说”所渲染的,是文字创造的伟大。真实的文字创制并非出自一人一时,而是千万个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经历了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的漫长历程。
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仓颉造字。从自然之美中,仓颉受到启示,创造出文字。图为当代邱瑞敏《仓颉造字》。
在人类幼年时期,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画刻,曾是人类用之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的重要记事方法,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人类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经验的积累,文字终于孕育而生。
汉字产生以后,沿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路径发展。尽管在文字变简规律的制约下,文字越来越“远离了写实”,但其间架结构乃至偏旁部首,根砥里仍然潜伏着象形的因素。非拼音文字的方块汉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汉年间,发明了纸张,结束了文字在甲骨、金石、竹帛上刻写的历史。图书事业从此进入长足发展阶段。图选自清代佚名《新诗造纸书画谱》。
汉字的发展,带有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结构的烙印,对于民族心理结构的凝结,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形制一律的汉字对国家统一产生了巨大的功用,汉字古今字音多不同,各地方言不可胜计,然而同一种字古今八方通用,助成政治上与教化上的统一,凝合民族之功极大。
6
汉字发展至今,有什么特殊优点?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已有6000岁高寿,那么它为是否还能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机勃勃地继续存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汉字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八种字体。
汉字在量的方面具有明显特点。汉字既有庞大的字库以应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对语言及其记录的无尽要求,又有相对集中而且十分简约的常用字符以满足一般需要。
汉字单音节的特点是电脑声控语言的最佳选择。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并不是汉语的附属物,汉字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汉字有高度的可识别性,信息储存量大,跨时空可读性强。
汉字具有灵活、便捷的构词能力。汉字构词力强的特长,使得掌握几千常用汉字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掌握几倍、十几倍乃至更多于这个数目的词汇,在社会生活中应付自如。
从快速理解文字所表达的词意方面看,汉字也有“望文生义”的特长。小土为尘,不正为歪,词义一目了然。此外,汉字结构中独具一格的部首,更为人们系统地掌握成类汉字的意义提供了相当准确的标尺。
7
中国古代的科技智慧有哪些?
在古代人类文明的科技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充当了前驱先路的角色。在材料科学方面,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也是漆——“可能最古老的工业塑料”的最早使用者。早在殷商时期,人们便已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在机械原理方面,公元前4世纪,中国已经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已经可以用传动带将动力从一个轮子传到领一个轮子。葛洪对于水平旋翼的论证,启发了西方推进飞机螺旋桨的研究。
在工程技术方面,古代中国开凿运河的设计和施工水平领先世界。灵渠、京杭大运河、船闸……这些水利工程精妙绝伦。古代的桥梁技术也令世界瞩目。赵州桥至今仍被各国的建筑师们采用。
在天文方面,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已经观察到了太阳黑子。对于1500年前出现的约40颗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全部都是根据中国古籍记录推算出来的。
在声学方面,定音钟、“三分损益法”、回音壁,中国人对于音色、音阶、音调、音律以及声音传递的研究早于世界上任何国家。
纸的出现及其制造技术的完善,是中华先民的一项卓越创造。公元6世纪开始,中国造纸术传往朝鲜、越南和日本。公元8世纪后,又经中亚细亚传至阿拉伯及欧洲地区。图为当代康移风《蔡伦造纸》。
回顾一万年中华历史文化
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你认为还有哪些值得书写?
在评论区展开说说吧
综合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冯天瑜《中国文化简史》《万古斯文》等。
来源:趣话信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