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中旬,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热浪,还没完全褪去,干燥的空气中悄悄地多了股稻香,轻轻吸气,一阵阵清甜,顺着鼻尖,流进心里。在天津小站稻新疆于田县试种基地里,曾经嫩绿的稻苗已褪去青涩,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谷粒从翠绿逐渐染成金黄,泛起饱满的光泽,再过20天,小
9月中旬,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热浪,还没完全褪去,干燥的空气中悄悄地多了股稻香,轻轻吸气,一阵阵清甜,顺着鼻尖,流进心里。在天津小站稻新疆于田县试种基地里,曾经嫩绿的稻苗已褪去青涩,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谷粒从翠绿逐渐染成金黄,泛起饱满的光泽,再过20天,小站稻在于田将完成首个生长周期,迎来大面积丰收。
今年4月,25个品种、5000余斤的“小站稻”种子和育秧物资从天津出发,历时6天,跨越4000公里,抵达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5个月里,从育苗到插秧,从分蘖到拔节孕穗,从抽穗扬花到现在的灌浆后期,在天津农业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在于田种植户们的细心照料下,这粒跨越4000公里而来的稻种,正用蓬勃的长势,在昆仑山下的土地上,讲述着农业援疆的崭新故事。
稻田里的守护:天津农技专家田间“持久战”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天津援疆工作一直紧紧围绕“天津所能、和田所需”,在各个方面深入展开合作。今年3月,在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天津援疆前指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津稻疆种”项目。
“津原89”小站稻
和田地区水稻种植可追溯至唐朝,全地区7万亩稻田中,于田占3万余亩。虽水源充沛,但品种不多、种植技术落后,育繁推体系亟待完善。小站稻是天津的骄傲,历史悠久,米质晶莹,入口绵软,米香扑鼻,不仅曾是皇家“贡米”,更是现在百姓餐桌的宠儿。这些年小站稻虽已走向全国多个省份,但以援助形式进入新疆,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经过天津专家调研后,小站稻试种位置选在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4个点位,总计试种面积1000余亩。今年4月5000余斤稻种运抵于田县后,天津农业专家们紧锣密鼓地进行“基质育秧”。5月,翠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进了稻田里。
杨永安(左二)和于田种植户
为确保种植效果,“津稻疆种”项目的农技人员坚持在每个关键生长期亲赴于田。天津农机化技术试验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永安是驻守在于田县,时间最长的天津专家,从5月完成插秧到现在的灌浆后期,他几乎每天泡在田间,全程跟踪小站稻生长,为于田种植户提供田间管理指导。
对于天津农技专家们来说,“津稻疆种”是一件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工作。
小站稻在水田里插秧后,曾经历了20天的生长停滞,这种状况在天津从未出现过,专家们慌了神,项目组工作群里,每天都有人关心稻田情况。还是于田当地的农业专家宽慰他们:“风沙大、夜温低,过几天就好了。”果然,随着6月气温上升,秧苗开始迸发生机。
灌浆后期小站稻
“惊喜出现在分蘖拔节期,阳光充足让水稻生长较快。不倒伏也是另一个惊喜,灌浆期也是倒伏高发期,如果出现倒伏,将会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我们还计划了好几种抗倒伏的预案。”杨永安说,让天津农技专家意外的是,“于田9月份的风不大,而且干燥,并没有出现内地城市经常担忧的倒伏问题,只要确保稻粒灌浆饱满就好。”
8月,在木尕拉镇古再村的稻田里,杨永安曾发现几株稻穗灌浆速度较慢,当即蹲下身查看土壤墒情,判断是局部水肥不足导致,随后立刻指导种植户针对性补施磷钾肥,并调整灌溉量。现在,看着谷粒饱满、沉甸甸的谷穗,杨永安笑着对围拢在身边的种植户们比了个大拇指。
种植户的惊喜:产量翻倍的“黄金稻”
对于田县的种植户而言,天津小站稻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品种与技术,更是实实在在的增收希望。
木尕拉镇古再村的艾孜子·买提卡斯木,今年63岁,种了40多年的水稻。种植小站稻,他算是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今年年初,听说天津要在于田试种小站稻,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家230亩稻田全部改种小站稻。
艾孜子·买提卡斯木(右二)、阿布都热合曼·阿卜杜拉(左一)等种植户和杨永安(右一)在田间
“一开始也有点担心,怕种不好赔了本,但天津专家天天来田里,手把手教我们育苗、插秧、管理,我们心里的顾虑就慢慢打消了。”看着自家田里金黄的稻穗,艾孜子·买提卡斯木难掩激动,“以前种的土品种,每亩最多收350公斤,年收入每亩也就1200元左右。现在看小站稻的长势,每亩收700公斤肯定没问题,收入能翻一倍多!”
今年,英巴格乡巴什兰帕村种植户买图地·木萨的300亩小站稻,同样长势喜人。从参与种植小站稻,到稻穗满枝、稻香袭人的激动,买图地·木萨的心情随着稻苗的生长不断变化。“刚开始不知道这稻种好不好,我很信任天津的专家,但免不了心里犯嘀咕。没想到这稻子长得这么壮,穗子这么大。”他一边抚摸着稻穗,一边重复着“高兴”“感谢”,“明年我还要多种,让家里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英巴格乡种植户买图地·木萨(左一)
听着其他种植户算的“丰收账”,一旁的小站稻种植户阿布都热合曼·阿卜杜拉随手摘下几株稻穗,揉搓出谷粒凑到自己的鼻尖:“真香,谷粒饱满,煮出来的饭肯定香!”然后他用指尖剥开稻壳,将白嫩的米粒放在嘴里,一边嚼一边感叹地说:“好吃!”
阿布都热合曼·阿卜杜拉说:“以前我们种的水稻,从来没有这么浓的香味,尤其是晚上,香味更浓。不少周边村民来打卡,我们这已经成景点了。”
已经泛起金黄色的小站稻稻田
沙漠边缘稻浪黄的景色,不仅吸引着大家来拍照,也点燃了其他水稻种植户的热情。试种期间,于田县多个乡镇的农民自发包车来到试种基地参观。看到绿油油的稻田逐渐变成金色,听着阿布都热合曼·阿卜杜拉、买图地·木萨等种植户分享产量预期,大家纷纷向村干部表达种植意愿。
托格日尕孜乡的一位种植户说:“以前我们种水稻,产量低、米质也一般,每年还要从外地买米吃。现在小站稻不仅长得好,听说米质也很好,明年我也要种一些。”
未来的蓝图:从1万亩到全产业链的“稻梦”
初来乍到的小站稻,不仅让于田县的种植户看到了增收希望,更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走在买图地·木萨的小站稻田间,英巴格乡副书记艾斯克尔·热西丁轻车熟路,甚至哪一块新修剪了芦苇,都如数家珍。“小站稻可是我们乡的重点项目,我们经常过来看看。今年试种的效果超出预期,产量将会是一个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亲眼见证了小站稻试种的生长过程,艾斯克尔·热西丁说,“目前英巴格乡已将小站稻种植列入明年的工作计划。明年我们乡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500亩。”
于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亚森江·阿不都外力说,于田县有17个乡镇,其中8个乡镇的89个村原本就有水稻种植基础,总面积达3.8万亩。自从小站稻试种以来,各乡镇的种植热情持续高涨,不少村集体主动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加入小站稻推广计划。
“根据目前的反馈,明年于田县计划推广小站稻种植1万亩以上,优先覆盖水稻主产区,同时逐步向有种植条件的村庄扩展。”亚森江·阿不都外力表示,后续还将联合天津专家团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确保推广过程中“技术跟得上、产量稳得住”。
于田县的这一规划,与天津援疆的初衷高度契合。早在谋划阶段,“津稻疆种”的目标就很明确:将项目纳入天津援疆“十五五”规划,以于田县为起点,打造小站稻在新疆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10月中旬,于田县的小站稻将正式迎来大面积收割。届时,收割机将在金色的稻田里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被转化为饱满的谷粒,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稻种之旅”,从一粒种子的启程,到一片稻田的丰收,不仅见证了“津和两地”的付出与协作,更开启了和田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而随着小站稻的逐步推广与全产业链的构建,沙漠边缘,将因这金黄的稻浪,绽放出更耀眼的“稻梦”之光。
记者|鲍燕 杨琳琳
来源:津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