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女网红乳腺术后服来曲唑,1年后骨转移走了,她的经历令人惋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9:40 1

摘要:2021年,32岁的李婧静是一名女网红。每天清晨九点,李婧静会在手机镜头前打开直播,从化妆到穿搭,从健身到美食体验,几乎把全部生活内容搬到网络上。为了保持人气,她的作息极度不规律,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拍摄,随后倒头就睡。饮食方面以外卖和速食为主,炸鸡、甜

2021年,32岁的李婧静是一名女网红。每天清晨九点,李婧静会在手机镜头前打开直播,从化妆到穿搭,从健身到美食体验,几乎把全部生活内容搬到网络上。为了保持人气,她的作息极度不规律,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拍摄,随后倒头就睡。饮食方面以外卖和速食为主,炸鸡、甜点、奶茶几乎天天出现,蔬菜和粗粮却极少摄入。为了在镜头里保持状态,李婧静习惯靠功能饮料提神,每天最少一瓶。空闲时也常边剪视频边嚼薯片,几乎没有运动。长期这样下去,身体逐渐亮起了红灯。

2021年3月12日上午,李婧静在卧室里换衣服准备开直播时,右手无意间触到左侧乳房下缘,指腹停住的一瞬间,传来异样触感。那是一块小小的硬结,大小约有绿豆稍大,边缘并不平滑,质地坚实得出乎意料。李婧静愣了几秒,额头微微冒汗,却很快在心里安慰自己:“可能是熬夜太久,内分泌紊乱吧。”接下来的几天里,休息时乳房偶尔传来胀胀的不适,尤其侧卧翻身时像有股钝钝的力量顶着腺体。因为没有疼痛,李婧静并未太在意。

2021年5月20日下午,李婧静正在录制一条舞蹈短视频。弯腰捡手机支架的瞬间,左乳骤然传来针扎般的刺痛,像被一根细针从内部狠狠扎中,令她整个人僵直在镜头前。忍着不适结束拍摄后,李婧静急忙走回卧室,对着镜子仔细检查,才发现乳房下缘的硬块比两个月前更明显。指腹按压时,坚硬得像嵌入皮肉的石头,。恐惧浮上心头,她却又不敢多想。

第二天清晨,李婧静从睡梦中惊醒,胸口像被沉重石块压住,呼吸变得急促。左乳仿佛被气体迅速胀满般,内部胀痛逐渐扩散,沿着乳腺向腋下蔓延,每一次轻微呼吸都带来阵阵撕扯感。她试着翻身想换个姿势缓解,却像被火钳从内部狠狠掐住,疼得浑身僵硬。额头瞬间渗出细密的冷汗,呼吸急促而浅短,心脏也随之狂跳,整个人陷入无法缓解的窒息般痛苦中。

李婧静咬牙撑起身体,右手死死扣住床沿,试图坐起。可衣物刚触到乳头,瞬间像针尖在皮肤上密集划过,剧痛从乳头直窜入胸腔,迫使她发出压抑不住的尖叫。身体在颤抖,手指不停抽搐,脸色惨白如纸。哭喊惊动了家人,推门而入的那一刻,眼前是满脸冷汗、嘴唇毫无血色的李婧静。惊骇之下,他们慌乱地将她搀扶起,迅速送往医院。

在急诊室里,李婧静强忍着虚弱,将过去三个月里每一次乳房的不适和细微变化一一告诉医生。医生听后神情凝重,立刻安排乳腺彩超检查。荧屏上显示,左乳外下象限有一枚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6cm×2.3cm,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血流信号清晰,评估为BI-RADS 5级,提示高度恶性风险。紧接着的钼靶片也印证了异常,局部乳腺结构出现扭曲,还伴有散在的细小钙化点。医生眉头紧锁,决定进一步行MRI增强,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呈毛刺状,并已累及邻近腺体组织。

为了明确分型,医生又安排了腋窝淋巴超声,画面显示多个淋巴结形态异常,皮质明显增厚,考虑已有淋巴受累。随后,粗针穿刺活检很快完成,病理报告显示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分期T2N1M0,属于ⅡA期。病理结果摆在面前,空气骤然沉重下来。主治医生向李婧静与家人解释:这是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类型,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病灶未紧贴乳头或胸肌,可以实施保乳手术,并在术后配合放疗和内分泌治疗,预后依然可期。

李婧静安静听着,心中涌起复杂情绪。镜子前的身影、每天直播时的笑容与粉丝的呼喊在脑海中交织,最终她点头同意接受保乳手术。几日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再次确认:ER阳性85%,PR阳性60%,HER2阴性,Ki-67指数28%,提示肿瘤细胞增殖处于中等水平。医生根据她的身体耐受情况,制定了辅助化疗方案——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计划完成6个周期。李婧静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必须挺过去。

化疗随即展开。最初几天,她忍受着持续的恶心与头晕,但到第四天,口腔黏膜开始剧烈疼痛,吞咽食物成了煎熬,舌面溃疡让开口说话都变得困难。夜里频繁失眠,精神急速衰弱。进入第二周期,脱发问题加剧,浴室、枕头、地板到处是发丝残迹,最终她鼓起勇气将头发剃光。第三周期时,血常规结果让她心头一沉:白细胞降至1.8×10⁹/L,中性粒细胞仅0.7×10⁹/L,整个人虚弱得几乎无法下床,稍微活动便气促心慌。大部分时间只能昏昏沉沉地卧床,痛苦折磨让她几度萌生放弃治疗的念头。

就在最绝望的时刻,母亲将一条粉丝的语音送到她耳边。那是稚嫩而真挚的声音:“静姐,我们等你回来直播。”简短的一句话,像火苗点燃心底的黑暗。李婧静眼眶湿润,凝视着病房的天花板,胸口涌上一股久违的力量。她轻声喃喃:“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我还有舞台,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我。”那一刻,求生的信念重新在心中生根发芽,支撑她继续走下去

经过6个周期的化疗,李婧静迎来了关键的复查时刻。影像学检查提示术区未见可疑复发,腋窝淋巴也无异常强化,肿瘤标志物CA15-3为19U/mL,CEA仅2.0ng/mL,各项指标均处于理想范围。主治医生看着报告单,终于露出缓和的表情,宣布这是“临床完全缓解”。病房里顿时轻松了几分,但医生并未放松,随即开具了后续长期用药方案:口服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每天清晨同一时间服用,至少坚持五年。

医生首先反复强调了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来曲唑一旦漏服或随意停药,就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增加复发风险。无论出差、拍摄还是节假日,都必须按时服药,最好设置闹钟提醒。医生还建议随身携带备用药片,以防忘记。与此同时,他提醒李婧静关注药物副作用,可能出现关节僵硬或骨质疏松,应及时告知医护团队,不可自行中断。

接着,医生谈到定期监测。来曲唑可能影响骨密度与血脂水平,因此每隔半年要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血液检查,确保发现潜在问题能及时干预。若骨量下降明显,需要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甚至配合其他药物保护骨骼。同时,他提醒复查影像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也不能间断,每三到六个月一次,若发现可疑结节要立即复核。医生语气严肃:“这是一场长期抗战,每一次复查都是对身体的保护伞。”

最后,医生提出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方面,要以清淡均衡为主,避免高糖高脂和加工食品,多吃蔬菜、全谷物、深海鱼类。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保证七到八小时睡眠。适量运动必不可少,可以每天快走三十分钟或进行轻量训练,既能保持体重稳定,也能提升免疫力。医生还提醒李婧静减少情绪波动,避免过度压力,“身体康复不仅靠药物,也需要稳定的心态。”

自从出院后,李婧静几乎把医生的叮嘱写进了日常生活。奶茶、炸鸡、薯片这些曾经在直播里常出现的“快乐搭档”,如今彻底消失在餐桌上,取而代之的是清蒸鱼、蔬菜沙拉和粗粮饭。每天傍晚,她都会绕着小区快走半小时,不论天气如何都坚持完成。晚上十一点前准时关灯,把手机放在一旁,避免刷视频到深夜。她还在手机上设置了固定闹钟,每天清晨响起时,就会拿出药盒按时服用来曲唑,这成为了她新生活的一部分。

渐渐地,这些改变不仅在身体上显现,也让直播间的粉丝感受到不同。李婧静不再熬夜开播,而是调整到白天拍摄,精神状态比以往更饱满。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让人欣慰:肿瘤标志物维持在正常范围,影像学检查也未见复发或转移迹象。医生鼓励她保持当前节奏,继续巩固疗效。听到这些话,李婧静露出久违的笑容。镜子里的她,头发正一茬茬长出,脸色红润了许多,那股久违的自信重新回到了眼神之中。然而,平静仅维持不到两年。

2023年5月26日下午,李婧静正在录制一条健身挑战视频,动作需要反复弯腰举起哑铃。刚完成第三组动作时,腰背深处突然传来一道撕裂般的刺痛,就像脊柱中被硬生生割开了一道口子。她的身体立刻僵住,手中的哑铃差点滑落,额头瞬间冒出冷汗。起初,李婧静以为是运动拉伤,硬撑着完成了收尾动作,但在转身去关灯时,背部的刺痛再次袭来,疼得她只能扶着墙一步一步走到床边。回到家后,她找出热水袋敷在腰椎处,试图缓解不适。可是,热敷后的温热感并未减轻疼痛,反而让她感觉深处的灼痛愈发明显,每一次轻微移动,都像有利刃在椎骨间摩擦。


接下来的两天,疼痛并没有消退,反而顺着腰椎逐渐蔓延至髋关节。2023年5月28日深夜,李婧静独自在书桌前剪辑视频,连续几个小时保持坐姿,腰背逐渐酸痛。她准备站起来倒杯水休息一会儿,可刚一撑起身体,腰椎深处立刻传来撕扯般的钝痛,疼痛顺势传导到左髋,牵扯着大腿根部,让她不得不猛地弯腰,用手死死按住桌面。呼吸变得急促,她的手臂因支撑身体而颤抖。夜里躺下休息时,背部像压着沉重的石块,脊柱僵直得无法放松。翻身的动作更是举步维艰,刚想侧向右边,左髋立即传来剧烈刺痛,像钳子狠狠夹住关节,迫使她停在半途,动弹不得。整晚,她都在这股翻滚的疼痛里辗转,几乎无法合眼。

次日清晨,李婧静被强烈的疼痛惊醒,腰背僵硬得像被铁板固定住,稍一移动便牵动整条脊柱。她试着下床去开灯,双脚刚一落地,髋部顿时传来针扎般的深痛,疼痛顺着神经一路向下放射,蔓延至左大腿和小腿外侧。麻木与刺痛交织,她的脚掌完全踏不实地面。正要勉强迈出第二步时,左腿忽然彻底失去支撑,整个人瞬间失衡,重重摔在冰冷的地板上。剧烈的冲击让背部的痛感成倍放大,如火焰般迅速灼烧整个腰椎。她浑身直冒冷汗,四肢剧烈颤抖,声音卡在喉咙里喊不出来。家人冲进卧室,看到李婧静瘫倒在地,慌乱中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急诊入院,结合既往乳腺癌病史,医生第一时间为李婧静安排了详细的影像学检查。乳腺彩超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出现一个约4.1cm×3.0cm的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BI-RADS 分级为5级,高度怀疑恶性。随后进行的全身骨显像(ECT)显示,从T11到L2多个椎体以及左髋臼区域都出现了多发异常的放射性摄取灶,影像学表现提示骨质病变广泛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医生还进行了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CA15-3高达148U/mL,CEA 也升至11.6ng/mL。综合这些检查结果,医生最终下达结论:乳腺癌复发,并且已经累及骨骼系统

听到确诊的瞬间,李婧静的丈夫整个人僵立在原地,仿佛时间停顿。几秒钟后,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脸色涨得通红,眼神充满了慌乱与不敢置信。他声音颤抖,近乎失控地质问医生:“怎么会是骨转移?不是说手术很成功吗?化疗她一个疗程都没落下,回家后每天按时吃药,饮食清淡得近乎苛刻。以前最爱吃的奶茶和炸鸡,她早就完全戒掉了。作息也严格规律,每晚准时入睡,早晨起来还要快走锻炼。既然所有标准都照做了,为什么还是会走到这一步?”

走廊里的气氛骤然紧绷,母亲情绪的崩溃在冷清的环境里显得格外刺耳。李婧静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听着质问,眼眶微微泛红却没有出声。丈夫的声音在走廊回荡,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与愤怒,仿佛要从医生口中得到一个完全合理的答案。短短几句话,却承载着这段日子以来两人所有的辛苦与坚持。无论是对饮食的克制,还是对作息的严格遵守,都像是被彻底否定了一样,他的心头涌上深深的挫败感与绝望。

面对这样的情景,主治医生沉默良久,神情凝重,语气放缓却依旧沉重地开口:“从现有病历和复查结果来看,李婧静的治疗过程几乎可以称作标准范本。保乳手术切除干净彻底,术后化疗足量完成,药物反应符合预期。后续的内分泌治疗,她依从性极高,每一次复查都如期完成,生活方式也严格调整。本应属于复发率极低的人群,但现实却仍然出现了骨转移。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确实会发生。”医生的话让走廊的空气更显压抑,留下难以解开的沉重悬念。

一时间,病房外的气氛凝固下来,空气里像压着沉重的石头。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主任走进会诊室。此人正是医院乳腺外科德高望重的专家,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主持过数千例手术,是不少年轻医生的导师。当天原本是主持科室内的病例讨论,得知有一名“规范治疗下依旧复发”的患者,他立刻赶来。

老主任没有过多寒暄,径直走到阅片灯前,仔细翻看李婧静的影像资料与历次病历。他一边浏览,一边沉声吩咐“把病人从确诊到现在的全部诊疗经过,再详细汇报一次,不能遗漏任何细节。” 主治团队当即调出电子病历,把手术记录、化疗药物、内分泌用药情况、每一次复查的影像与肿瘤标志物指标,全都一一陈述。连服药的时间点、服药前是否进食、睡眠质量,都被逐条说明。

老主任一边听一边低头沉思,眉头越锁越紧。看得出来,复发的时间和部位让他心里仍存疑问。沉默片刻,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李婧静男友身上,语气缓慢却异常坚定:“我想请你再回忆一下她这两年来的日常,尤其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比如每天吃药的方式,具体在几点?节假日或聚会时有没有吃过与平时不同的食物?有没有因为身体不适短暂停过药?有没有遇到压力大、彻夜失眠的情况?这些事情,哪怕微不足道,也请仔细想想。

面对一连串追问,李婧静的丈夫一开始显得慌乱,脑子里空白一片。但在老主任耐心引导下,他渐渐回忆起许多被忽略的场景。那些日常细节一点点拼凑出来,像零散的碎片慢慢组合成图案。随着描述越来越具体,老主任的神情逐渐凝重,最后长叹一声,摇了摇头。

“疾病从不会毫无缘由地卷土重来。”老主任缓缓开口,“虽然李婧静在生活中做了许多正确的努力,几乎面面俱到,但依旧忽视了3个关键点。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成为了复发的突破口。临床上,很多患者即便完成了手术和化疗,都是因为没注意这3个细节才导致癌症复发,最后落得个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的境地啊!

很多患者在口服来曲唑时,都会严格遵守医生嘱咐的剂量和频率,但有一个细节常被忽视,那就是服药的时间固定与否。有一位年轻女性,在大多数时候会选择清晨服药,但偶尔因为起床晚,推迟到中午或下午。她以为只要当天吃下去就可以,却不知道体内药物浓度会因此波动。来曲唑的作用是通过稳定抑制体内雌激素水平来控制病灶,如果浓度不稳定,就可能让部分异常细胞获得间隙去恢复活性,这样的反复在长期积累后,很可能成为复发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病人忽略了饮水这个细节。来曲唑本应配足量的温水送服,但有些人习惯用咖啡、奶茶甚至碳酸饮料代替。一位病例中,患者因为早晨直播前赶时间,总是随手用手边的饮料吞药,结果出现消化道刺激,还影响了药物吸收。检测时发现血药浓度偏低,无法达到理想的抑制效果。表面上她坚持每天服药没有间断,但方式的错误导致疗效大打折扣,异常细胞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重新活跃。

服药时机与饮食搭配也存在被忽视的问题。临床中有位女性患者,为了保护胃部,习惯在早餐前先吃来曲唑,然后再吃一份油腻的煎饼果子。这样做看似合理,其实食物中的高脂肪会影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的浓度出现波动。医生追溯时发现,她的指标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异常,与饮食结构密切相关。许多人会以为只要药吃下去就行,却不清楚进食类型与药物作用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是这种小细节造成了隐患。

天气变化也是常被轻视的因素。来曲唑常见副作用之一是关节酸痛,有些人在寒冷季节疼痛明显,会不自觉减少运动量。一位患者因为冬天关节痛厉害,减少了所有锻炼,以至于体重逐渐上升。脂肪组织是雌激素生成的来源,当体脂率升高,就可能抵消部分药物作用。检查时发现,她的雌激素水平比预期要高,说明药物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持适度运动和体重管理,其实和规律服药一样重要。

精神状态也可能成为决定因素。临床中有过这样的病例:患者因长期焦虑,常常在服药后立即上网查各种信息,情绪极度紧张,夜晚频繁失眠。长期的应激让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力下降。即便药物发挥了作用,免疫系统的协同配合却不足,最终病灶再次活跃。医生总结时发现,药物依从性虽好,但情绪管理完全被忽视。一个人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药物疗效会被无形中削弱,这是许多患者意想不到的地方。

还有一种情况常常被低估,就是自我调剂剂量。有位病人因副作用明显,偶尔会擅自把剂量减半,想着能减少关节僵硬和潮热。虽然短期看似舒服一些,但数月后复查,体内雌激素水平控制不理想,影像学检查提示新的病变出现。医生追问细节时,才知道她每周至少有两三天减少剂量。药物的设计是长期稳定作用,减少剂量或间断服用都会让异常细胞重新获得增殖机会。这个看似微小的行为,最终却成为了复发的重要推手。

资料来源:

章薇.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25,19(05):75.DOI:CNKI:SUN:SJWK.0.2025-05-020.嵇华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和诊断价值研究[J].婚育与健康,2025,31(18):67-69.DOI:CNKI:SUN:HYJK.0.2025-18-023.卜文,李阳,杨心怡,等.超声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J/OL].分子影像学杂志,1-7[2025-09-25]

(《37岁网红乳腺术后服来曲唑,1年后骨转移走了,她的经历令人惋惜》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