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周总有几天,70多岁的李叔叔都会牵着放学的孙子走进金城华庭社区食堂,有时,还会在这里遇到熟识的快递员小王。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商务核心区,金融街街道正以“嵌入式”服务理念,用食堂、书房、驿站等多种共享空间,将老年人、孩童与户外劳动者的生活轨迹巧妙连接,重构现代社
每周总有几天,70多岁的李叔叔都会牵着放学的孙子走进金城华庭社区食堂,有时,还会在这里遇到熟识的快递员小王。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商务核心区,金融街街道正以“嵌入式”服务理念,用食堂、书房、驿站等多种共享空间,将老年人、孩童与户外劳动者的生活轨迹巧妙连接,重构现代社区的温度坐标。
27个助餐点织就民生保障网
“一大碗馄饨8元,比家里做还划算。”在金城华庭社区食堂,李叔叔看着碗里的馄饨,皮薄馅满、软糯可口、汤鲜味美,是周边老年人的“最爱”。这个由街道统筹建设的社区食堂,解决了辖区许多家庭的用餐难题,更成为观察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而在砖塔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玻璃门上,“持证立减5元”的蓝色标识格外醒目。自2023年9月设立小哥驿站以来,“这个不足5平方米的空间已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优惠餐食600余份。”社区工作人员展示着登记册:“最多时一天有20余位骑手来吃饭,他们的保温箱摞满了走廊。”
面对商务楼宇密集导致的便民空间稀缺困境,金融街街道以老年人“吃饭难”为突破口,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助餐服务体系。通过整合4家养老机构、13家社会化餐饮企业及9处社区服务点,形成辐射整个街区的27个助餐网络节点。其中,商务楼宇员工食堂的开放共享机制尤为亮眼——在午间服务白领、晚间服务居民的错峰运营模式下,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方寸驿站里的城市温情
来到金城华庭小区3号楼一层,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正上演着动人图景:快递员小张在书架前翻阅《北京中轴线史话》,隔壁桌的骑手小李正用手机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直播讲座。这个嵌入图书馆里的“金品·融新”小哥驿站,正在重新定义城市公共图书空间的价值。
驿站旁边,智能充电柜闪烁着指示灯,10余个充电端口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以前在路边充电提心吊胆,现在扫码就能用,还能免费寄存外卖箱。”顺丰骑手小马边给电动车充电边说。据统计,该驿站日均服务新就业群体20余人次,自启用以来,累计解决充电、饮水等基础需求超万件次。
在“三新学院”的技能培训看板上,“无人机操作”“跨境电商运营”等课程报名火热。街道联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发了近10门课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关怀服务,心理咨询师定期驻点的“心晴计划”,为100余名小哥进行身心减压。
端午节的香囊制作活动照片贴满了驿站的文化墙。在“元宵聚新”“粽情端午”等主题活动中,近100名异乡骑手体验了兔爷绘制、京剧脸谱等非遗项目。“去年中秋还收到社区发的月饼,第一次在外地过节没那么想家了。”来自安徽的骑手小周在留言本上写道。
从服务对象到治理伙伴的身份蝶变
上午9:00,戴着“社区观察员”红袖章的快递员小王准时出现在金城坊街。他的电动车储物格里装着两份特殊“快递”:一份是给独居老人的爱心午餐,另一份是反诈宣传手册。这个曾为找厕所犯愁的异乡青年,如今成了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这是街道创新构建的‘志愿服务积分’机制所起的作用,它正在重塑社区参与逻辑。”金融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骑手参与社区巡逻1小时可积2分,完成反诈宣传任务积5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小哥驿站”专属权益。数据显示,该机制推行半年来,已有近80名新就业群体注册成为社区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
无独有偶,“蜂语议事厅”的建议墙上贴满了彩色便签纸,这些或来自居民、或来自快递小哥等人员的“金点子”“硬需求”,已逐渐转化为社区具体治理举措;司法所设立的法律咨询窗口前,律师正在为骑手解读劳动合同条款,这个被称为“红律助”的法律服务项目,已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100余人次;更具突破性的是“暖蜂商圈”建设,12家餐饮企业组成的服务联盟,构建起了“6分钟暖心服务圈”……
在金融街街道的实践图谱中,社区食堂的一碗碗热饭、热汤,驿站的一个个座椅、电源,议事厅的一张张便签、一条条建议,都在诉说着城市治理的深层变革。当商务楼宇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社区食堂的暖黄灯光,当骑手的保温箱装载着社区关怀的温度,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摩天楼的高度,而在于托举每个平凡生命的温度。这种将民生需求转化为治理动能的创新实践,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值得深思的“金融街方案”。
记者石伟文 刘骜摄
来源:小顾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