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初,北京已是深冬,外交部礼宾司的灯却彻夜亮着。距离美国总统访华只剩两个月,文件、日程、礼宾、翻译,每一项都要推敲到标点。走廊里脚步声此起彼伏,年轻译员章含之夹着厚厚的资料,外套也来不及脱,和同事边走边核对术语。那一夜,她刚被正式确定为总统专属译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初,北京已是深冬,外交部礼宾司的灯却彻夜亮着。距离美国总统访华只剩两个月,文件、日程、礼宾、翻译,每一项都要推敲到标点。走廊里脚步声此起彼伏,年轻译员章含之夹着厚厚的资料,外套也来不及脱,和同事边走边核对术语。那一夜,她刚被正式确定为总统专属译员,一场注定写进史册的外交演出,在暗处悄悄排练。
翻译看似只是“说句话”的工种,真正上阵却像走钢丝。一句话的重量,轻则影响礼节,重则左右舆情。章含之清楚这一点。四年前,她还是北外讲台上的青年教师。毛泽东跟湖南老友聚会时脱口一句“我想学英语”,把“章老师”推入另一条轨道。主席的推荐、周恩来的点头,很快把这个常在书页间钻字眼的姑娘,拉进了外交部办公楼。她在外事口译、笔译、礼宾之间来回磨练,逐渐练出在百人注视下镇定开口的本事。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一九七二年二月的北京首都机场。尼克松走下空军一号,周恩来迎上前,两双截然不同的手第一次握住。十几秒寒暄,几十台摄影机对准,章含之站在一侧,耳机里传来交叉的英文与中文。她要即时判断、取舍、输出,还要把握节奏,不能让画面出现尴尬停顿。外行只看见微笑,内行知道那是一场秒表级别的博弈。
随后的行程紧锣密鼓。长城脚下的寒风、紫禁城屋檐上的积雪、杭州西湖的水汽,都成了临时的“翻译间”。美方陪同对中国礼仪并不熟悉,黑格准将常常一句冒失话就把宴会气氛降到冰点。章含之在一旁“打补丁”,有时候只用调整一个动词的语气,就让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周恩来后来闲聊时说:“黑格对你评价不错,说你让棘手的话题像绕过暗礁一样滑过去。”这种评语,比任何奖章都更值钱。
最具戏剧性的场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尼克松准备发表一段面向世界直播的讲话,章含之与他并肩而立。结束前,总统冒出一句略带调侃的话:“我得为我这位中国声音举杯,她挑不出错。”短短十几个英语单词,却是美国总统公开夸赞中国译员的第一回。章含之耳机里听到,脸一下子热了,大脑飞快检索合适的中文表达,却偏偏翻不出口。她低头抿笑,肩膀轻轻一抖。几秒静默,台下有人错愕。周恩来看出苗头,侧过身小声提醒另一位译员唐闻生。唐闻生补位,将那句赞美迅速译出,会场掌声爆起,尼克松爽朗地挥手,周恩来仰头大笑。镜头未捕捉到的是章含之用文件夹挡住的半张红脸。
如果说那次“害羞”只是小插曲,上海锦江饭店的“距离事件”则差点让现场记者集体写错数据。尼克松即兴提到“十七万英里”时差不多的国土航程,章含之耳中却成了“七千英里”。一位数的缺口,把太平洋直接“缩”掉一大片。周恩来在前排用手指空比数字,又压低声音:“含之!没那么近!”嘈杂声里,章含之没听见。待总理走近用调侃口吻提醒,她才反应过来,立刻向尼克松说明、改译。总统哈哈一笑:“越近越好。”一句幽默化解尴尬,新华社的记录员飞快地把正确数字划上底稿。翻译台如履薄冰的味道,就这样让一桌人尝了个遍。
事后有人总结章含之的“救场”秘诀:底子硬、胆子大、脸皮薄适当的时候能当缓冲垫。也有人问她,被总统公开表扬是什么感觉?她只说一句:“专业反应慢了半拍,就说明火候还不够。”言辞平实,却透露出那个年代中国译员对严谨的执念。
中美破冰,是大国博弈的剧本,也是无数幕后工作者日夜磨出的成果。译员群体置身浪尖,又必须保持隐形。他们唯一能留下的,是精准的文本与被剪辑进历史影像里的身影。那天周恩来的笑声传遍大厅,尼克松露出夸张的拇指,章含之在聚光灯下短暂失语,接着稳稳补回。所有人目睹的只是一瞬,而对当事者来说,那一瞬足以证明——语言不仅是工具,还是武器,更是桥梁。
来源:小铁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