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与死亡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以上。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EGFR突变作为NSCLC最重要的驱动基因之一,其分型不断细化,治疗策略也日益个体化。2021年,MD Anderson癌症中心基于激酶结构特征
前言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与死亡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以上。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EGFR突变作为NSCLC最重要的驱动基因之一,其分型不断细化,治疗策略也日益个体化。2021年,MD Anderson癌症中心基于激酶结构特征与药物反应模式,提出了全新的EGFR突变分类系统,将EGFR突变划分为经典样突变、T790M样突变、20外显子插入突变以及P环和αC螺旋压缩(PACC)突变。其中,EGFR PACC突变作为一种新定义的亚型,约占所有EGFR突变的12.5%,因其结构特殊性和对传统EGFR-TKI应答的差异性,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基于这一背景,在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的领导和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EGFR PACC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制定发布。为深入理解这一共识的核心特点,医脉通特别邀请于金明院士进行详细解读。
共识一览
共识意见1
建议晚期NSCLC在治疗前进行EGFR PACC突变检测,检测方法优先推荐NGS,特定情况下可选检测方法包括ddPCR、ARMS-PCR等;检测样本优先选择组织样本,若组织样本不可及,可考虑液体活检样本(专家共识度:100%;高度共识,强推荐)。
共识意见2
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和骨转移的风险较高,因此需在诊疗全程中强化转移灶监测。建议通过以下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颅脑MRI(增强)、颈胸腹CT/PET-CT(增强)、全身骨扫描(专家共识度:97%;高度共识,强推荐)。
共识意见3
对于EGFR PACC位点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目前尚无确证性证据,建议患者参加相关临床研究。有限的数据表明二代、三代TKI有一定疗效。如选择三代伏美替尼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0~1分,可考虑先给予伏美替尼240 mg每日1次;若不耐受,可按每次40 mg逐级降低剂量,直至可耐受;若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体能状态差或高龄,可考虑先给予伏美替尼160 mg每日1次,如耐受良好,药物剂量可逐渐增加至240 mg每日1次。对于G719X、S768I等单一位点或复合位点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可考虑使用上述剂量伏美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还可考虑阿法替尼或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专家共识度:83%;共识,推荐)。
共识意见4
对于EGFR经典突变患者,EGFR-TKI一线治疗进展后发生获得性PACC突变,后线治疗可参考共识3;对于EGFR PACC突变患者一线治疗进展后,后线治疗仍以EGFR-TKI为优先选择,可结合突变类型及药物可及性参考经典突变患者的后线治疗路径,同时需关注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等新兴方案的适用场景(专家共识度:86%;共识,推荐)。
共识意见5
对于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可作为系统治疗的补充,适用于寡转移和寡进展的患者。推荐在多学科诊疗团队框架下制定个体化方案,优先选择创伤小、精准性高的治疗手段并密切关注全身病情变化(专家共识度:100%;高度共识,强推荐)。
共识意见6
对于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现有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谱和总体耐受性不尽相同,应结合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合并症等因素,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最佳的EGFR-TKI;治疗开始后应密切监测,一旦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分级管理(专家共识度:100%;高度共识,强推荐)。
共识意见7
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脑转移/骨转移风险更高,建议每3个月1次常规胸部CT检查之外,每年至少进行1次脑部MRI和骨扫描;伴特定位点突变或共突变、基线伴转移灶、肿瘤负荷大等进展风险高患者,脑部MRI扫描间隔可缩短至每3~6个月1次,并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若患者病情加重或肿瘤标志物升高时,需进行CT复查和其他必要检查(如头颅MRI、骨扫描等,根据症状定位);基线伴脑转移患者,每次复查评估时需进行头颅相关检查(专家共识度:97%;高度共识,强推荐)。
专家解读
《EGFR PACC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是我国首个针对该突变类型的系统性诊疗指导文件,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专家委员会牵头,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制定而成。该共识的正式的发布,填补了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领域规范化诊疗的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性指导。结合当前精准医疗发展趋势与临床需求,其核心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构突变认知:明确PACC突变的临床定位与生物学特征
EGFR突变是中国晚期NSCLC患者最常见的驱动基因改变,PACC突变占EGFR突变的12.5%,广泛分布于18-21外显子区域。本共识基于2021年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结构分类体系,明确PACC突变通过改变激酶域空间构象,导致传统EGFR-TKI结合效率降低,且与脑转移、骨转移风险升高密切相关。这一认知的更新为后续精准诊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打破了既往突变研究中“笼统归类”的局限。
二、规范检测路径:确立精准检测的技术与样本选择标准
针对PACC突变检测敏感性不足的临床痛点,共识明确了“技术优先、样本适配”的检测原则。推荐NGS作为首选检测方法,其高通量优势可同时覆盖多种PACC突变亚型;在样本量有限或仅需检测已知突变时,ddPCR、ARMS-PCR可作为补充。样本选择上,优先推荐组织样本,液体活检可作为组织不可及情况下的替代方案,但需注意不同样本类型的检测效能差异。同时强调诊疗全程需强化转移灶监测,推荐颅脑MRI、PET-CT及全身骨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三、优化治疗策略:构建基于突变亚型的个体化方案
目前缺乏高级别循证证据,未来可能建立分层治疗体系。一线治疗中,不同突变位点、单突变/复合突变等如何选择二代、三代TKI,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治疗选择等。后线治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方案的补充等探索。针对寡转移患者,共识推荐在多学科框架下采用靶向治疗联合手术、立体定向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兼顾全身控制与局部巩固。
四、完善全流程管理:兼顾不良反应防控与长期随访
共识系统梳理了EGFR-TKI相关不良反应的分级管理策略,强调根据患者体能状态、合并症选择耐受性最佳的药物。随访方面,针对PACC突变易转移的特征,建议在每3个月胸部CT基础上,每年至少进行1次脑部MRI及骨扫描,高进展风险患者可缩短脑部MRI间隔至3-6个月。
总体而言,本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现阶段治疗推荐,但当前PACC突变研究仍以小样本回顾性数据为主,复合突变、耐药机制等领域尚需突破,未来需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积累高级别证据,持续推动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的精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专家简介
于金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首届会长
中央保健联系专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中华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PACC专家共识编写小组 . EGFR PACC 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5 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9): 1-19. DOI: 10.3760/cma. j.cn112152-20250529-00247.
编辑:Squid
审校:于金明院士
排版:Squid
执行:Babel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科学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