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已从资源互补迈向创新共生。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存在共同的诉求与动力,双方在机制建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成效显著。未来应推进以理念引领、机制创
文 / 郑猛
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已从资源互补迈向创新共生。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存在共同的诉求与动力,双方在机制建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成效显著。未来应推进以理念引领、机制创新与行动协同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
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推进,源于双方发展诉求的契合与合作动力的叠加。作为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区域,拉美正遭遇经济复苏的疲软态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状况以及科技红利的匮乏等结构性难题,而中国凭借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其提供了难得的转型机会。同时,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需要拓展拉美市场,形成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
发展诉求的战略契合。2014—2023年,拉美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1.06%,不及世界平均水平3.25%,深陷“低增长陷阱”并面临“新发展陷阱”,其核心诉求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破解外部依赖困境,通过多元化贸易伙伴缓解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拉美矿产、农产品的需求与工业制成品出口形成互补,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中拉贸易额达到5184.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近十年的年均增速为9.1%,这一增速高于中国整体外贸的年均增速。二是弥补发展短板,拉美国家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面临巨大需求缺口,其中能源领域的投资需求尤为迫切,超过千亿美元,而中国凭借在基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经验,能够直接提供有力支持,如秘鲁钱凯港、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三是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同为全球南方国家,中拉在多边主义、气候治理等议题上立场一致,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向公平正义方向变革。中国的诉求则体现在:通过拓展拉美市场优化外循环,借助资源合作保障产业链安全,依托技术输出培育新质生产力。这种双向诉求的契合,构成了中拉合作的底层逻辑。
合作动力的多元叠加。第一,经济互补的持续深化。中拉贸易结构逐步升级,从初级产品交换向高附加值领域不断延伸,投资领域也从传统的资源开发转向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覆盖信息服务、绿色能源等多元领域。第二,政治共识的不断强化。元首外交引领下,中拉政治互信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8月,24个拉美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拉论坛已举办四届部长级会议,形成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的多层级对话机制。2023—2025年间,中国与委内瑞拉建立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与尼加拉瓜、哥伦比亚等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乌拉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巴西的关系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为深化中拉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第三,数字经济的强大赋能。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速民心相通,华为5G网络覆盖智利等国,跨境电商推动阿根廷和巴西牛肉、墨西哥牛油果等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拉联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等平台,不仅促进技术转移,更通过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拉近民众距离,成为推动“软联通”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中拉“一带一路”合作已在机制建设、经贸联通、人文互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同推进的格局。
多元包容的机制体系基本成型。中拉携手构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合作机制网络。在多边层面,中拉论坛作为全面合作的坚实平台,精心设立了农业、科技、气候变化等多个专项工作组;在双边层面,中国与巴西实现发展战略精准对接,如中巴将“一带一路”与“加速增长计划”“巴西新工业计划”“生态转型计划”“南美一体化路线计划”等对接;在次区域层面,中国与南方共同市场、太平洋联盟等建立对话机制,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这种多层次机制超越了传统“资源—市场”模式,为中拉合作提供了新动力。
务实合作的经济纽带持续拉紧。首先,贸易与投资提质升级。随着中拉自贸协定网络的不断扩展,中国已经与智利、秘鲁等国相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工作,并正在与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等国家推进谈判。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已经实现与自贸伙伴98%税目的零关税,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投资领域从传统矿产开发向全产业链延伸,如秘鲁铜矿项目带动当地冶炼技术升级,巴西生物医药合作园区促进产业转型。
其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直接创造2000个服务型岗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实现清洁水电的跨区域输送,每年减少约16万吨碳排放,并因其在社会环境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荣获“巴西社会环境管理最佳实践奖”。这些项目不仅改善当地民生,更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如钱凯港运营后使秘鲁物流效率提升近1/3。
再次,金融合作创新发展。中拉建立首个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拉美地区的贸易结算中占比持续攀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为拉美项目提供稳定融资,缓解债务压力。
人文交流的社会根基不断夯实。中拉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展现出“政府引领、民间主导”的鲜明特点。50余所孔子学院在拉美开展汉语教学,“中拉文化交流年”“拉美电影展”等活动覆盖民众超千万;在教育合作领域,中国积极向拉美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促进双方留学生规模以年均15%的速度稳步增长;抗疫合作中,中国向拉美提供4亿剂疫苗及4000万件物资,科兴在智利建厂实现疫苗本地化生产,成为“健康丝绸之路”的生动实践。
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选择
面向未来,中拉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三大全球倡议”为支撑,通过多维度行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提质升级。
以理念引领凝聚共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融入合作各环节,创新领域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建设中拉技术转移中心;协调层面推动区域平衡发展,重点支持拉美欠发达地区项目;绿色合作深化清洁能源开发,共建亚马逊雨林保护实验室;开放方面扩大自贸网络,探索“数字贸易协定”;共享维度强化民生项目,在减贫、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展能力建设。
以机制创新破解风险。强化多边协调机制效能,依托中拉论坛这一平台,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密切监控债务水平、通胀趋势等宏观经济指标;积极推动“金砖+”机制扩展成员,携手拉美国家共同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规范第三方合作,与欧洲、东盟国家开展拉美基建、农业项目三方合作,如联合开发5G市场,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扩大本币结算范围,推广共建“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设立中拉绿色发展基金。
以行动协同落实成效。构建“三位一体”经济网络,拓展自贸协定覆盖至服务贸易、数字经济领域;织密“港口—铁路—电网”基础设施网络;建立中拉开发性融资平台,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深化人文领域的“软联通”,进一步扩大“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规模,着力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杰出人才;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生动讲述合作故事,如通过巴西美丽山项目纪录片,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共促全球议题治理,在气候谈判中协调立场,推动发达国家兑现资金承诺;联合应对粮食安全,共建可持续农业示范中心;在WTO改革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
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是应对全球变局的必然选择,也是南南合作的创新实践。从巴西美丽山的“电力高速公路”到智利车厘子的“数字供应链”,从孔子学院的汉语课堂到联合实验室的技术攻关,中拉合作已超越传统经贸范畴,成为文明互鉴、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面对风险挑战,双方需以理念凝聚共识,以机制化解分歧,以行动创造共赢,让“一带一路”真正成为惠及拉美亿万民众的“幸福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拉智慧。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