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启春,1976 年生于广东兴宁,是一名地铁职工,荣获广州市十大最美春运人、最美志愿者、广州市星级工会会员“公益星”等殊荣。作为新广州人,他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融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他负责的六运小区志愿驿站全年开展志愿服务不间断,他还组织协助团委完成
刘启春,1976 年生于广东兴宁,是一名地铁职工,荣获广州市十大最美春运人、最美志愿者、广州市星级工会会员“公益星”等殊荣。作为新广州人,他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融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他负责的六运小区志愿驿站全年开展志愿服务不间断,他还组织协助团委完成志愿驿站活动的同时,他还先后组织军旅故事会等服务项目,团队服务对象超 50 万人次。
刘启春带领团队帮助收割水稻时
刘启春作为广州地铁集团一名普通员工,用20年时间把“全程为你”四个字写成了半部城市志愿史。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头衔,只有一张磨到起毛的地铁员工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地铁有终点站,志愿没有”。
刘启春组织的活动
从“春运摆渡人”到“疫情逆行者”,从“志愿站长”到“背包叔叔”,他把十二种身份换得像地铁换乘站一样频繁,却始终在同一条轨道上——让志愿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城市体温高于钢筋水泥。
一、把“党的声音”背进背包
2022 年 10 月 23 日,党的二十大闭幕第二天清晨,六运小区志愿驿站门口摆出一张折叠桌、一台旧音箱、一摞热腾腾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随后,他又联合广东省信息安全协会和好人工作站举办了全市第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课。
刘站长联合广东省信息安全协会和好人工作站举办了全市第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课
刘启春经常把学习党的精神文件塞进那个黑色背包——拉链早已拉不严,却刚好露出“学习强国”红书签。“背包”成了他的流动讲台:党的创新理论、防溺水、心肺复苏、乡村振兴政策……都能在一开一合间“闪送”到市民面前,他坦言作为公益志愿组织的负责人,首先一定要热爱党,听党指挥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把志愿服务创新性地干好。
刘启春(左一)
二、让五千年文化“听得见、摸得到”
“传统文化如果只在博物馆,永远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要让它在地铁口、在荔枝树下、在孩子们的哼唱里活着。”刘启春常说。
刘启春(左一)
2025 年 7 月 5 日,六运小区志愿驿站,30 组亲子家庭围成一圈。没有灯光舞美,只有一台从地铁工会借来的“小蜜蜂”音箱。
刘启春(第二排右4)
刘启春把打印好的《五千年 五千字》歌词人手一张,带头起调:“五千年,五千字,墨为宝 书为奇;君学字,莫迟疑……”孩子们手拍得通红,路过的附近小区的老头老太和路人也跟着唱,后来,此歌曲登上抖音同城热榜;3 天后,天河区多个小区合唱团接力传唱;该歌曲还被《人民日报》发表推广。
刘启春(第二排右一)
9月21日,在广州穗华关爱好人工作站的会场,他又把“课堂”升级——邀请《百字读中国》作者一凡老师,用 100 个汉字拆解中华基因。80 个座位挤进 120 人,过道加塑料小板凳。讲到“家”字时,一凡写“宀”下“豕”,问:“为何屋顶下有猪才是家?”刘启春抢答:“猪是古人最早财富,屋顶下有粮有猪,才叫安稳。”
刘启春(右三)
现场掌声雷动,直播浏览量上百万。“原来汉字里藏着柴米油盐,也藏着星辰大海。”读者晓梅发朋友圈。刘启春回复:“把星辰大海翻译成柴米油盐,志愿就成功了。”
刘启春(第二排右四)
三、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把 5 分钟变成 500 万
2022 年,刘启春接受某直播专访,他分享的一条《如何用地铁手势教你做心肺复苏》在直播平台爆火,在线观看量超过30万人次,镜头里,刘启春穿着地铁蓝衬衣,用“停止信号”手势定位按压点,用“关门提示音”喊节奏:“叮咚——30 次;叮咚——2 次吹气。”刘启春说,让更多的人把简单的救命方式学会,随时随地可以救人,这也是志愿服务,那天他分享的救人方式和视频播放量 500 万。
刘启春组织的活动
他却把流量“摁”进硬盘:76 场线下培训全部录成 5 分钟短视频,《青少年社会实践 99 招》免费上线,播放量达百万。有人劝他也可以直播带货,“一场至少赚 不少米”。他摇头:“志愿不是流量生意,是民心工程。潮退后,要留下贝壳。”于是,他把“贝壳”铺成路径图:
刘启春(左一)
情系公益,志爱广州,每周他把志愿线路和活动项目连同二维码一起发在一个个群中,一扫就能报名;如何参与志愿活动?如何注册志愿时?他用视频发布在一个个青少年社会实践群中,无论报那个公益团队,他都无私的支持,甚至手把手的教!
刘启春个人荣誉
四、把“猫耳洞”搬进少年心田
“孩子们需要王者荣耀,也需要猫耳洞里的故事。”2023 年至今,刘启春联合广州市红棉老兵联合会、天河区爱国拥军促进会、好人工作站举办 16 期“军旅故事会”。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战时三等功覃兆福(敬礼者)
主讲人之一覃兆福,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战时三等功,曾经在猫耳洞待了20多天;还有一等功臣楼惠敏,全身缝合了128针,讲到班长用身体替他挡子弹,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自己每月替班长给父母寄几百元尽孝时,他说班长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老兵哽咽,孩子们哭成一片。
一等功臣楼惠敏
他邀请的老兵傅晓方讲述父辈长征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孩子和家长,老兵从亲生父母参加远征军讲到养父母长征,听完课的一些孩子和家长第一次听了真实的口述历史,许多人明白了长征精神,还有的主动报名到云南远征军牺牲地追悼先烈。
老兵傅晓方讲述父辈长征的故事
刘启春把现场录音剪成活动前剪影的短片,配上地铁广播,发到上百个志愿群。使一场活动万人受益;让红色火种就这样随着地铁 1 号线、3 号线、21 号线……开进羊城万家。
刘启春
五、把 300 斤“挂绿”背出田埂,也把乡村振兴背进课堂
2023 年盛夏,白云区龙岗村,80 岁阿婆守着 300 斤“挂绿”荔枝发愁。儿子在外打工,老伴卧床,荔枝一掉地就裂口。刘启春带着 30 名家长、30 名孩子头顶烈日摘果,手指被刺扎成“蜂窝”。有人喊累,他笑:“这是乡村振兴的‘刺’,扎了才记得住。”
刘启春树上摘果者
一个多月,他们帮 23 户老人摘果上万斤,通过地铁员工内购、志愿社群接龙售罄,销售额 四万六千万多元。阿婆用客家话喊:“启春,你是涯嘅亲侄子!”此后两年,寮采村、鹤亭村、马洞村、永兴村都留下“背包叔叔”脚印:帮助 102 位老人摘荔枝、拔花生、晒稻谷;给 36户残疾人家庭送轮椅、装扶手、修屋顶;为 2000 名城市娃开“稻田里的思政课”,把《习近平扶贫故事》读给稻穗听。
刘启春看望村民
2024 年中秋,刘启春带儿子刘洋去马洞村“认亲戚”。门口春联是他手书:地铁载梦行千里,志愿传情暖万家;横批:他乡故乡。夜里,刘洋突然说:“爸,以后我接班,但我要开一条‘志愿地铁’,每一站都停乡村。”
刘启春帮助搀扶老人
刘启春没说话,只把工号牌摘下,挂到儿子脖子上。那一刻,田埂上的月亮比地铁头灯还亮。
六、把心理“暗角”点亮,把便民服务做成长态
“身体可以坐地铁,心也要坐。”刘启春协调张聿博士、黄天扬博士和德宝心理研究院,每月 2 次在六运驿站“摆摊”。3 年 60 场,服务 3400 人次,抑郁筛查高危个案 27 例,转介治愈 16 例。
刘启春组织团队看望慰问时
2024 年 5 月,一位 32 岁 IT 男在驿站门口徘徊 3 小时,刘启春递上一杯凉茶的功夫,对方哭崩:“我代码写得好,却写不好人生。”心理咨询师多次跟踪,男子重拾工作,后来成了一名“周末志愿者”。
中医推拿、义剪、磨刀、修眼镜……从 2022 年开始,每月固定“开张”,像地铁时刻表一样靠谱。“把便民服务做成‘长态’,才有温度。”刘启春说。
团队活动
七、把 50 万小时写成故事,把笑脸留给城市
截至 2025 年 8 月,刘启春志愿账本最新数据:团队累计服务时长 50 万小时,开展培训 367 场,培养带队骨干 3800 人;组织活动 4200 场,服务人群 52.8 万人次;撬动爱心物资 370 万元,带动 1.2 万名市民首次注册志愿者;个人捐款 5.6 万元,等于 5 年绩效奖。
刘启春帮助摘果时
他却说:“数字会生锈,故事不会。”于是,他把所有记录存在两个地方:一个是 500G 移动硬盘,标签“志愿素材库”;一个是心里——“地铁有终点站,志愿没有。”
组织团队助农
八、把“他乡”活成“故乡”,把志愿开成永不竣工的地铁
今天,如果你走进广州地铁,抬头仍能看到那条标语——“全程为你”。而在 300 公里外的梅州五华,母亲把祖训刻成新的木匾,挂在老屋门头:“日久他乡即故乡,志愿广州即吾乡。”
刘启春(右二)
刘启春把这句话贴在六运驿站最显眼的位置,旁边配一张广州地铁线路图,红线、绿线、黄线交织成一张“志愿网”。“城市是什么?是钢铁,是水泥,是千万人的奔波。但更是上万小时的体温,是千万张笑脸,是无数颗被螺丝钉拧紧的心。”
乔平(左一)、刘启春(右二)与认的干妹妹母女
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在寒夜里点一盏灯,把“他乡”活成“故乡”,那么,广州就不只是一座城,而是一条永不竣工的“志愿地铁”。每一站,都有“背包叔叔”;每一站,都有“红马甲”靓丽身影。
刘启春(左一)组织公益活动时
而他自己,只愿做那颗最小的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却能把时代的大梁拧紧。”
来源:肖金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