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1日,著名人类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珍妮·古道尔在美國加利福尼亚州的巡回演讲中溘然长逝,享年91岁。这位以终生研究黑猩猩闻名的英国科学家,用一生践行了对自然的热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为环保理念奔走。
当地时间10月1日,著名人类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珍妮·古道尔在美國加利福尼亚州的巡回演讲中溘然长逝,享年91岁。这位以终生研究黑猩猩闻名的英国科学家,用一生践行了对自然的热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为环保理念奔走。
从“无文凭研究员”到改写科学认知
1934年出生的古道尔,自幼怀揣“非洲梦”。23岁时,她攒下单程船票钱远赴肯尼亚,凭借对动物的热爱与知识储备,获得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的赏识,成为其助手。1960年,她在坦桑尼亚冈贝河野生动物保护区开启黑猩猩研究,用露宿丛林、模仿黑猩猩行为的执着,打破了学界对“女性无法胜任野外研究”的偏见。
在丛林中,她有过肩骨骨折、肋骨断裂的险境,却从未停下脚步。正是这份坚持,让她发现了震惊学界的事实:黑猩猩会制造使用工具、争夺权力、展现拥抱亲吻等“人性化”行为,甚至并非纯素食者。这些发现颠覆了“只有人类会制造工具”的认知,导师利基感叹:“我们要么重新定义人类,要么重新定义工具,否则只能接受黑猩猩也是人类。”凭借这些成果,她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动物爱好者”蜕变为顶尖科学家。
从科研者到“奔走的环保布道者”
52岁时,目睹冈贝生态因人类活动恶化,古道尔做出重大抉择:离开挚爱的丛林,转身成为环保“布道者”。此后二十多年,她每年300天奔波于全球,演讲、筹款、推动环保项目,创立“珍·古道尔研究院”和“根与芽”计划,用行动呼吁人与自然共生。
她发起坦噶尼喀流域造林计划,在24个村落建立树木苗圃;她走进政府与企业,用温和却坚定的力量推动政策与产业变革,被称作“奔走的特蕾莎修女”。这种从科研到行动的跨越,让她从“最懂黑猩猩的人”,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荣誉等身,却淡泊名利
古道尔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无数荣誉:坦桑尼亚勋章、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哈德伯奖章、日本最高荣誉京都奖……2002年2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任命她为联合国和平大使,以表彰她在全球环保与和平事业中的贡献。
20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她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等同于骑士爵位,这是英国对平民的最高褒奖之一。就连迪士尼王国也对她崇拜有加,将她的头像永久陈列在迪士尼公园内,与那些象征梦想与勇气的卡通形象并肩。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德尔曾评价:“珍·古道尔的事业,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010年,在研究黑猩猩50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关于她的纪录片,系统梳理了她的科研历程;她的著作不断再版,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环保者;德国制作的电影《珍的旅程》在法国戛纳上映,安吉丽娜·朱莉主动客串其中,只为向这位传奇女性致敬。
但这些光环对古道尔而言,或许从未占据过太多分量。她曾在采访中说:“荣誉是对事业的认可,却不是动力。真正重要的,是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生命。”
平分的香蕉:人与动物的平等哲思
一次,古道尔到北京大学演讲,一位女同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您只剩下最后一个香蕉,您会把它送给人,还是送给黑猩猩?”
这个问题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困境。古道尔沉思片刻,微笑着回答:“我会把香蕉平分。”
简单的回答,却蕴含着她一生的生态哲学:人与动物没有高低之分,在自然的天平上,万物平等。这或许正是她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不是那些震撼学界的发现,不是满屋的勋章,而是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尊重每一个存在,敬畏每一份不同。
与中国的环保之缘:影响一代人的自然情怀
1998年,古道尔首次来华演讲,次年便在京沪设立“根与芽”办公室,此后几乎每年到访中国。她鼓励“熊猫妈妈”吕植“继续为保护努力”,登上《朗读者》与中国志愿者隔空对话,赞扬中国的环保努力。她的书籍与故事,点燃了无数中国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热情,成为连接中外环保力量的纽带。
正如讣告所言:“她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科学,她对自然的守护永不停歇。”91载人生里,她用初心打破偏见,用科学照亮认知,用行动温暖地球。
当她在演讲中走完最后一程,留下的不仅是关于黑猩猩的科研宝藏,更是一份“对生命永远好奇、对自然永远敬畏”的精神遗产——这或许是对“一生都在工作”的她,最好的告慰。
来源:涵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