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孩子非要学新闻,我会把他打晕!” 这句话让张雪峰一战成名,也为他今日的全网抵制埋下伏笔。2025年9月,这位坐拥超4000万粉丝的“网红导师”遭多平台禁关注,他曾在直播间哽咽:“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但真相是,长期游走于教育焦虑与商业变现的灰色地带,终
“如果我孩子非要学新闻,我会把他打晕!” 这句话让张雪峰一战成名,也为他今日的全网抵制埋下伏笔。2025年9月,这位坐拥超4000万粉丝的“网红导师”遭多平台禁关注,他曾在直播间哽咽:“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但真相是,长期游走于教育焦虑与商业变现的灰色地带,终于触发了监管与公众的双重红线。
张雪峰的崛起源于对教育信息差的精准打击。2016年,一段《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短视频让他走红网络。他用“美丽的长春仿佛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内”等生动比喻,将枯燥的高校信息变成知识脱口秀,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亿。
他打造了鲜明的“草根代言人”形象:自称“小镇做题家”,北漂14年因户口问题转战苏州。其言论直击家长痛点,如“普通家庭别选新闻专业”“文科是服务业”,一度被粉丝奉为“人间清醒”。
然而,他的“敢言”逐渐滑向“妄言”。2023年,他称“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2025年更发表“若战争打响捐5000万”“日本海投氢弹”等极端言论。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化为煽动性口号的风格,最终引发权威媒体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张雪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将教育焦虑转化为暴利生意。其团队推出售价高达1.2万至1.8万元的“志愿填报服务”,直播中单场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2024年,其公司营收近12亿元。
这种商业模式存在内在矛盾:他一面声称“为普通家庭消除信息差”,一面将服务定价为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水平。有家长坦言:“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根本负担不起上万元的咨询费。”
更严重的是,其推荐的“独家数据”被曝存在严重滞后。例如,某985大学三年前的录取排名仍出现在本季推荐名单中。而团队中多数“专家”竟是兼职大学生,专业度存疑。
张雪峰事件并非突发,而是长期触碰红线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红线:他将教育简化为“就业回报率”计算,否定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价值。这种功利主义导向与国家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直接冲突。
商业合规红线:2025年,教育部严查教育类“焦虑营销”,其团队推出的“高考预测卷”宣传时间与高考命题封闭期存在矛盾,涉嫌虚假宣传。
言论安全红线:极端言论涉及战争、国际关系等敏感话题,违背网络生态治理要求。正如媒体批评:“爱国不是流量的遮羞布,更不是生意的敲门砖。”
张雪峰现象的底层逻辑揭示了教育公平诉求与商业变现之间的本质矛盾。
他确实抓住了真实的社会痛点:中国家庭对教育分流的普遍焦虑。但解决问题的路径并非通过天价服务制造新的信息壁垒。当寒门学子需要支付上万元才能获取“精准指导”时,这本身就成了新的不公平。
更深层次的是国家人才战略与个人功利选择的冲突。张雪峰推崇的计算机、金融等“高回报专业”,导致生源扎堆涌入热门领域,而材料、农林等国家战略急需专业遇冷,可能影响长远技术布局。
张雪峰的跌落神坛,标志着“焦虑生意”模式的退潮。监管重拳之下,同期还有户晨风、蓝战非等顶流网红因类似问题被封禁。这传递出明确信号:教育不能沦为流量变现的工具。
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就业机器”。当流量泡沫散去,唯有回归教育本质的创作者能长久立足。
来源:围炉笔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