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佛教中,“不杀生”和“救苦救难”一直被视为核心理念。然而,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许多僧人不得不放下这些原则,拿起武器来抵抗敌人。有一位僧人表现尤为突出,他就是巨赞法师。
在佛教中,“不杀生”和“救苦救难”一直被视为核心理念。然而,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许多僧人不得不放下这些原则,拿起武器来抵抗敌人。有一位僧人表现尤为突出,他就是巨赞法师。
在抗战期间,巨赞法师不仅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还亲自上阵,与敌人搏斗。他被周总理誉为“上马杀贼,下马求佛”,形容他战场上的英勇和信仰的坚定。新中国成立时,他作为唯一一位被允许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礼的僧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尽管战后新中国为他提供了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巨赞法师却选择了脱下战袍,重返佛门。他坚守初心,继续为弘扬佛法而努力,展现了无畏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也进入了紧张的阶段。这场盛大的庆典,标志着一个新国家的崛起,因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慎重考虑,包括举办时间、参与人员以及具体安排等等。
在确定参加开国大典的名单时,自然而然地要考虑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将领。但是,天安门城楼的位置有限,只能选择那些具有特殊资格或意义的人士参与。
开国大典当天,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外,还有一些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等被邀请参加。然而,一个人引人注目,因为他是唯一一位身着僧袍的参与者,并且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被列为600位开国元勋之一。
这位僧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在战争期间,人们往往将佛家理念与世间纷争相对立。然而,这位僧人却以其与众不同的行动让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巨赞法师,被周总理誉为“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他的独特身份和坚定信仰让他成为开国大典上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巨赞法师,原名潘楚桐,生于1908年,出生在江苏江阴县。那个时期,正值清朝末年,国家内外纷争不断,天下百姓饱受苦难。清政府疲弱不堪,不平等条约令人民愤慨。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动荡,各地军阀混战,乱象丛生。
然而,即便生活在如此动荡的年代,巨赞法师的童年却并没有被战乱所阻挡。他努力读书学习,在那个年代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考入了江阴师范学校,后来更是在十九岁时考入了上海大夏大学,成为一名少见的大学生。正是由于他的优异文化水平,为他日后在佛学研究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巨赞法师眼中的安静书桌无法容纳天下的动荡。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抵御侵略,中国才有希望重见曙光。因此,他成为了一名激进的爱国者,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甚至在大学未毕业之时,他便返回家乡担任校长,以便更好地从事地方民运活动。
在此期间,他经常领导当地中小学教师举行罢课游行,宣传抗日思想,抵制日本侵略。这使他成为了敌人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1930年,他被治安机关通缉,无奈之下,他只得逃往杭州,并最终匿居于灵隐寺,以躲避追捕。
巨赞法师最初来到灵隐寺是为了避难,但在这里他开始接触佛教,对这门陌生的学问产生了兴趣。尽管对他来说,佛教经文是晦涩难懂的,但在慧明住持的解释下,他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在灵隐寺匿居一年后,他决定出家为僧。慧明法师认可了他的决定,并在却非和尚的主持下,他剃度出家,法名为传戒,字定慧,后来改名为巨赞。当时他只有24岁。他前往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然后返回灵隐寺专心研究佛法。
巨赞法师全心投入于佛学研究中。尽管佛法被认为晦涩难懂,但他却对法相唯识等哲学内容充满兴趣,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展现出了他的专注和执着。
三年后,巨赞法师在大乘经典上取得了高深的造诣,并被聘为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教授。然而,他认为学无止境,不久之后又在南京支那内学院深造,阅读了大量佛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才重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巨赞法师利用在“南岳佛学讲习所”任教的身份,加入了抗日救国的队伍。他不仅传授佛法,还结合时局向其他僧侣宣传抗日救国的重要性。在他的领导下,许多僧侣放下经书,积极投身于抗战。
巨赞法师积极参与民运活动,他的行动引起了共产党人田汉的关注,并被引荐给共产党高级领导。在共产党的支持下,他成立了“佛教抗战协会”、“佛教青年服务团”、“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等组织,并撰写了《佛家之救亡抗战论》。
巨赞法师以佛家身份写下了“倭寇凶暴,天绝人性,勉强忍之,在我则丧失人类之本心,在彼反利我之思而恣意为恶,不可忍也!”他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僧侣参与到抗战中来。因此,他被周总理赞誉为“上马杀贼,下马学佛”,成为了开国大典上唯一一个站在天安门上的僧人。
巨赞法师,虽然已身入空门,但他的胸怀却是辽阔的,志向却是高远的。他以国家大义为重,甘愿舍身为法。他的一生,大半时间都奉献给了佛法的弘扬与传播。然而,他的爱国情怀与民生忧虑并未与佛法相悖。正如佛经中所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对他而言,不仅是修行的境界,更是他对国家与人民的真挚关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