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期间,全球目光聚焦地中海。一支由46个国家497名活动人士组成的“全球苏穆德船队”,正朝着加沙方向艰难航行。最新消息显示,船队已抵达距加沙不足90海里(约167公里)的海域,正式进入高风险区域。这是18年来首次有民间船队尝试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每前
国庆期间,全球目光聚焦地中海。一支由46个国家497名活动人士组成的“全球苏穆德船队”,正朝着加沙方向艰难航行。最新消息显示,船队已抵达距加沙不足90海里(约167公里)的海域,正式进入高风险区域。这是18年来首次有民间船队尝试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每前进一米都牵动着外界神经。
船队出发时曾有多国力量护航,西班牙海军“愤怒号”护卫舰、意大利海军“阿尔皮诺”号护卫舰最初都伴随左右,土耳其还派出察打无人机在空中掩护。可局势在10月1日凌晨急转直下。以色列两艘军舰高速逼近船队领航船只,直接干扰船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面对以军的强硬姿态,意西两国突然宣布撤离护航军舰,土耳其也撤走无人机,还提前接走了船上的土耳其籍人士。
没了护航力量,船队只能独自面对最后几十公里的“死亡航线”。更严峻的是,以色列已亮明态度。据以色列媒体报道,警方已集结超过600人的兵力,专门应对此次船队事件。以色列军方明确表示,会派遣军舰前往行动区域,一旦船队靠近加沙海岸,将直接实施抓捕,人员会被送往以色列南部的阿什杜德港,船只要么被拖回港口扣押,要么直接击沉。
船队并非毫无准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开启24小时不间断直播,实时展示多艘船只的航行画面。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色列施加了舆论压力——全球观众都在看着,以军若采取极端行动,必将面临更广泛的国际谴责。可舆论压力挡不住真枪实弹,船队船员透露,目前已能看到以色列海军巡逻艇,船上通信设备多次遭到电子战干扰,导航和联络随时可能中断。
有人质疑船队的实际作用,认为没有军事力量保护,仅凭民间人士的勇气很难突破封锁。也有人算了一笔账,船队共有50多艘船,即便以军拦截,也可能有少数船只趁乱突破。毕竟18年来,加沙民众长期面临物资短缺,船队携带的援助物资对当地而言至关重要。哪怕只有一艘船成功抵岸,也能打破以色列“无缝封锁”的神话。
以色列的强硬背后有自己的逻辑。此前加沙地带冲突中,以色列多次以“打击哈马斯”为由采取军事行动。此次面对援助船队,以方提前放话,不排除将船员认定为“哈马斯关联人员”。这种定性方式,在过去曾被用来为强硬行动辩护。外界担心,一旦双方发生冲突,很可能重演多年前“加沙自由船队”的悲剧——当时以军登船拦截,造成数十人伤亡。
希腊的态度也值得关注。希腊外交部长表示,会确保在本国水域内船队的航行安全,但明确拒绝派海军跟随船队前往加沙。这意味着船队离开希腊水域后,就彻底失去了官方力量的庇护。这种“有限保护”的立场,既不想得罪以色列,也不愿完全无视国际社会对加沙的人道主义关切,折射出地中海周边国家的复杂处境。
船队成员在直播中说,他们清楚此行的风险,有人甚至写下了遗书。可想到加沙民众的困境,没人愿意放弃。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让不少网友动容。社交媒体上,支持船队的声音和反对以军封锁的声音交织,相关话题的讨论量已突破千万。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船队能否在以军拦截前靠近加沙海岸?如果以军真的实施抓捕或击沉行动,会引发怎样的国际反应?联合国方面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应对方案,只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可从过往经验看,以色列在涉及加沙的问题上,很少因国际呼吁改变既定策略。
最后一个疑问留给所有人:人道主义援助是否该有“通行证”?以色列以“安全”为由封锁加沙,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船队以“人道”为名突破封锁,却面临生命危险。在安全与人道的天平上,究竟该如何权衡?如果船队最终被拦截,未来还会有民间力量愿意为加沙发声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来源:广西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