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系南京文史学者、《南京简志2014》副总纂。因早年曾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南京,常游学于此,对“都城中轴线”倍受亲切,思绪良久下撰写成文。文章结合明清史学研究,尝试探讨了“南北两京”都城中轴线雏形奠基与建筑规制最终完善之历史渊源,提出如何科学认知“南北两京”
【编者按】 作者系南京文史学者、《南京简志2014》副总纂。因早年曾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南京,常游学于此,对“都城中轴线”倍受亲切,思绪良久下撰写成文。文章结合明清史学研究,尝试探讨了“南北两京”都城中轴线雏形奠基与建筑规制最终完善之历史渊源,提出如何科学认知“南北两京”都城中轴线之“血缘”关系?如何借助“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如何推进“南京明御道街--外五龙桥--午朝门--明故宫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建设、创新等工作?如何将南京“博爱之都”“世界文学之都”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讲好华夏文明故事等系列文化议题。此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朴实,文笔精炼。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特推荐给读者。
作者叶军
毫无疑问,2024年 7 月 27 日,注定又是一个载入世界文明史册、值得中华民族永久纪念的日子。国家新闻郑重宣布:在新德里召开的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当代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之“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59项。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从北向南依次由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紫禁城)、端门(午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左祖,现中山公园)、社稷坛(右社,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正阳门(前门)、前门南段道路遗存(大栅栏内各种胡同,现为步行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15个景点组成。现地呈现了《周礼.考工记》“理想都城营造范式(建筑规制)”,整体记载见证了累计759年来北京城市演进与古代都城制规制传统,进而表达了中国城市空间制度化设计以“中”为核心、“和”为贵的哲学思想体系,充满自信地彰显出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魅力!
浸润着中华文化的感染,我不由自主地走到书架前,取出并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缩印本)》(地图出版社1984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总参谋部测绘导航局编制、2014新世纪版、星球地图出版社)和《北京市名胜古迹游览图》,借助军用放大镜,仔细比对着查看既熟悉又陌生且充满温度的“北京中轴线”,情感的思绪则不由自主地回忆起20世纪70~80年代(1977~1988)12年首都军旅生涯的历历往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期间,最令人难忘就是---历经反复诉求、自觉自愿地多出看似有些苦的“公差”(浇草坪、帮厨、喂猪等),忍受事先告知的”晚点名批评”,以此换得领导许可,在确保政治学习(逐篇研读《毛泽东选集》1-5卷并提交心得体会张贴于学习室墙壁报)优秀的基础上,可相对自由地学习大学文史课程。
作者在北京军营训练
对此,今天的朋友或许会满脸疑惑:真滑稽,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间学?完全都是自己的事儿,跟领导批准与否有何关系!难道自己都不能做自己的主吗?殊不知,十年“文革”(1966.5~1976.10)至粉碎“四人帮”后的最初几年,现实情况的确就是这样的。我们这些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着切身体会,而部队官兵思想的管理就严格了。
我清楚记得,当时,大队图书馆处于封闭阶段。为能在第一时间(报纸上刊登发行预告)购买到中外文学名著,我常常一大早骑车1个多小时赶往王府井新华书店,等待着8:00开门,就怕白跑一趟(印量少,买不到)。有限的津贴工资多置换成了心仪的书籍。如此经年累月近半个世纪,收获了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藏书万余册。每每翻阅那些有些泛黄的读本,看到曾经批注的圈圈点点,总能时时感受到与古圣先贤携手智慧的亲切与温暖,掩卷而思,会心一笑、无怨无悔。
当年,我经层层推荐,代表局(军级)里参加解放军总部系统读书演讲比赛并获佳绩,为部队赢得了荣誉,从而也得到组织领导认可:一则受聘担任大队“军地两用人才”文化课教员(历史、语文)、图书室管理员、部队驻地“前进小学”校外辅导员(生源多来自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总参测绘局)。二则周末假日(每个星期休1天)可不受名额及时间限制,外出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课学习。正是缘于青年时期受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规范系统研学,方才奠定今日之文化基础。
--多少次,春暖花开,晴空万里,相伴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战友们,一起徜徉在“北京中轴线”南端宽阔雄伟的天坛祈年殿、回音壁、圆丘坛上,祈祷苍天赐予我们魔力,助力我们冲过一门又一门考试科目;
--多少次,炎炎夏日,暑气蒸腾,登上“北京中轴线”北端,面对斑驳暗淡的钟鼓楼,遥思几百前永乐帝朱棣以“天子守国门”为由迁都北平的恩怨情仇;
--多少次,金秋十月,神清气爽,收到邮局成绩通知单,看到四门全部通过的成绩,骑车奔至“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最高点,眺望北京城,感受那历经辛劳、终获丰收之喜悦心情;
--多少次,数九寒风,凛冽刺骨,利用每周仅有一天的休息日,凌晨蒙蒙亮,骑车从北三环赶赴位于故宫(紫禁城)北侧、北海公园西边的一组古色古香建筑之元明清三代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原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馆阅览所),排队等候领取座位号牌,中午餐厅美食(肉包子+杂粮粥),开心阅读一整天,直至傍晚图书馆闭馆铃声的响起......
作者如今还在继续开展公益上课
如今,伴随着“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作为南京文史学者,同样也为始建于近700年前的南京御道街-午朝门-明故宫中轴线(以下简称“南京中轴线”)感到荣光。理性而言,这不仅仅是“南北两京”都城建筑规制的基本形态上的前后承继;更深层次上,其均严格秉持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中”“和”哲学思想理念。所别者,“北京中轴线”则在“南京中轴线”(笔者自语,非官方定句)基础上,创造性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群更加雄伟集中,礼仪更加严谨完备,共同构建成“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规划”科学体系。
如今,契合着“北京中轴线”申遗
成功效应,南京于2025年7月,正式启动新一轮“南京明故宫遗址再考古“的进一步发掘、保护、研究、传播等工作。
南京御道街明故宫遗址奠基“北京中轴线”
“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毋庸置疑,“南京中轴线”是明代都城中轴线的发源地;“北京中轴线”则是承继创新之“集大成者”。两者理念同源,所遵循均为中华儒家“中”“和”思想;其核心形制延续“皇权至上”“礼制秩序”,以“中正对称”“天人合一” 为核心规划逻辑,中轴线贯穿都城南北,科学串联起宫城、皇城内外城核心建筑(南京的外五龙桥、午朝门、内五龙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北京的金水桥、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通过建筑序列,强化皇权至高地位,形制框架,一脉相承。
“创建与成熟”之演进。南京明初都城中轴线因选址(紫金山南麓)及地形限制,客观上存在一定规划局限(如宫城偏东、外城不规则);而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充分吸收南京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以永定门为起点、钟鼓楼为终点,使得中轴线更平直、建筑布局更规整,将“中轴线作为都城灵魂”的规划思想推向成熟,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巅峰范例。
南京御道街并非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直接构成要素,但其作为明初都城轴线的核心遗存,与北京中轴线形成深度关联,为后者申遗提供了关键的历史佐证与价值支撑。特点如下:
一是由“同源的规划基因”而生成的独一无二之“明初都城轴线样本。御道街的价值核心在于其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都城礼仪轴线遗存,由此,使其成为解读北京中轴线源头的“活化石”。
二是“互补的历史叙事”下的规划原始性。北京紫禁城直接延续了南京明故宫“外朝--内廷”的礼制格局,北接午门,南至外五龙桥,是朱元璋时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规划思想的直接体现,虽经过后世一代代改造,依然保留有明初都城轴线的原始规划。
三是“协同的保护实践”下功能的纯粹性。历史上长期作为皇家礼仪通道,承担“帝王祭天、受朝、出巡的核心功能,其“轴线--门阙--桥梁”的空间序列,纯粹反映了古代都城“以中为尊”的礼仪秩序,是理解中国都城轴线功能逻辑的典型样本。
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南北两京中轴线”具有内在逻辑的三大关联元素:
一是具有历史同源性,规划基因的“母与子”。两者同源于明代都城规划体系,南京御道街明故宫是北京中轴线的 “规划蓝本之一”。1421年1月(大明1368年建国),明永乐帝朱棣由南京迁都北平(后改“北京”)营建皇宫时,就大量借鉴南京明故宫轴线布局理念:“中轴线贯穿都城,前设礼仪广场,后接宫城核心”空间框架。御道街午朝门所代表的明初皇城轴线规制,为“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提供了直接参考。两者文化理念上均以“中”为核心哲学,以“和”为儒家思想,通过笔直的街道、两边排列对称的府衙建筑布局,体现“天子居中,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是同一套都城规划逻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实践成果。
二是具有时序互补性,共同构建中国都城轴线“完整谱系”。“北京中轴线”以元大都为起点,经明、清、近代持续发展,表现的是“动态演进的轴线”。14世纪中叶南京御道街明故宫聚焦呈现的是“都城轴线”的原始形态。伴随着元、明、清三朝都城轴线的串联演进,完成了从“北平元大都起步--应天(南京)洪武初创--北平(北京)永乐完善--永乐成熟”的时间闭合链条。
“北京中轴线”鲜明展现了“700 余年都城轴线的演进”。前期南京御道街填补的是“明初都城轴线” 的关键环节。一前一后,子承父业,两者共同完成了中国都城文明的历史叙事。
“北京中轴线”价值在于“活态之都城核心“(至今仍为北京城市中心),南京御道街明故宫的价值则为“静态之历史遗存”(作为遗址性轴线见证规划源头)。动静两态,相互印证,十分巧妙且完美地让世界更清晰地认知中国都城轴线所具有的“既延续传统,又适应时代”的无限魅力,从中所体现出的,则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文化之辉煌灿烂,独步世界,举世无双,无以伦比。亦足可深刻阐释为什么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原世界文明古国先后消失,唯我中华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的历史必然性。
三是具有科学保护的协同性,为“北京中轴线”提供“实践与经验支持参照”。在申遗过程中,南京御道街明故宫的保护实践与北京中轴线形成“跨城协同”,为后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南京御道街明故宫在“轴线遗址完整性保护”上的实践(控制中轴线两侧建筑高度、修缮外五龙桥、清理轴线周边环境),为北京中轴线处理“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提供参考。“南北两京”在申遗文本撰写及国际推广中,均以“中国都城礼仪秩序”为核心,而南京御道街明故宫作为“明初样本”的价值阐释,强化了北京中轴线“传承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智慧”的申遗论点,自然而然地也就形成了“南北呼应”的价值论证体系。
1421年朱棣迁都北平后,充分吸收南京经验并优化,以永定门为起点,钟鼓楼为终点,轴线更平直、建筑布局更规整,将“中轴线作为都城灵魂” 的规划思想推向成熟,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巅峰范例。
“北京中轴线”申遗反哺“南京明故宫遗址”深度考古
辩证而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其意义广泛深远,不仅不会弱化”南京明故宫遗址”的历史地位。相反,通过整体活化“北京中轴线”价值,反向赋能“南京明故宫遗址”深度考古、保护与传播:
一是价值的再确认,凸显“南京御道街明故宫线”之源头地位。“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其“明代都城规划传承” 的历史脉络被反复强调,“南京御道街明故宫”作为“明代第一座按规划建造的都城中轴线”,其“源头范本”不可动摇。申遗成功后,学界和公众会更清晰地认知“南京初创--北京成熟”的完整链条,“南京御道街明故宫”中轴线不再是孤立的遗址,而是中国都城中轴线遗产体系中不可缺失的起点。
二是保护的强赋能,推动“南京明故宫遗址”深度考古保护。“北京中轴线”在申遗过程中积累的“活态遗产保护”(平衡文物保护与城市生活)、“数字化展示”(中轴线虚拟漫游)等经验,直接助力“南京御道街明故宫”遗址考古。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南京明故宫遗址考古项目”勘探、“明故宫--中华门”轴线文化廊道规划工作,与北京申遗带动的“都城遗产保护热潮”都有着密切关联。由此而引发的全国性关注,逐渐让城市文明重要元素的 “都城中轴线” 成为公众熟悉的文化IP。
借此背景,“南京御道街明故宫遗址”作为“北京轴线的母体”,其历史故事(明洪武朱元璋开国定都时的规划、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迁都对中轴线的继承)更易被公众理解和关注,进而推动其从“本地遗产”走向“全国性文化符号”,对古都金陵(南京)打造“明代都城源头”这样的文化名片,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简言之,“南北两京”中轴线“一脉相承、前后演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本质上,就是将以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为重要元素的华夏文明“整体价值”,再次纳入世界文明视野。悠久灿烂的各民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坚实基础,无需疑惑,“南京御道街明故宫遗址”作为都城中轴线的雏形,自然而然就成为这一价值体系的“源头基石”,其历史地位与保护意义将随之被全面激活。
三是宣传传播的破圈,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国家遗产认知度。随着“北京中轴线”所引发的全国性关注,“都城中轴线”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又一个文化IP。
“南京御道街--午朝门--明故宫”与“北京中轴线”同属“都城脊梁”,其城市治理与民生共享中,以“中”“和”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与行为秩序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所体现的 “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非常有利于在世界文化(文明)层面,深入浅出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全球古都保护与现代化协调共进。由此,在现代传播途径上,创建一条“科学的遗产保护+沉浸式实体展示+文创产品”的公众参与学习体系,寓教于乐,培育广大公民坚定深厚的爱国情感,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全面了解与科学认知。
文化自信:世界传播“博爱之都““世界文都”都城记忆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性事件,为弘扬古都南京之“博爱之都““世界文都”,再次提供了又一个带有世界文化性的权威标识。南京文化、教育、旅游、科技等有关部门,理应责无旁贷地将中国“都城记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时代价值与国际叙事系统,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世界语言”。
一是国际、国内同步提升“北京中轴线”权威品牌标识的文化意义。毫无疑问,一些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个个都是靓丽的金子招牌。我们要站在这样的文化视角上,思考如何提升南京作为“博爱之都”“世界文都”的全球辨识度与话语权,创新打造南京版“都城轴线保护活化”的又一个中国方案,将世界共同遗产的“文明互鉴”可知可感、具象落地,形成跨文化对话的叙事母体。以“中和秩序”的都城记忆滋养“博爱”精神,将法治化中轴线保护与公众参与机制嵌入“博爱之都”建设体系,以“中”“和”理念为主线,联动“北京中轴线”15处景点要素与南京御道街--午朝门--明故宫--外五龙桥,共建线上线下展览与研学线路,打造“南北两京双轴对话”展示体系,整体提升中国都城“中轴线”文化的阐释力与国际传播度。
二是贯通皇家礼仪与市井平民的线性空间,提升文化创新与城市品质。以“世界文都”范式活化中轴线的文学、戏剧与节庆资源,形成可复制的文化IP及公共产品,以南京御道街为线索,带动明故宫遗址群与外五龙桥等节点的系统修缮与展示,打造“中轴诗路”“中轴善城”等跨学科线路与社区公益场景,推动老城区保护与空间活化,促进国际、国内跨城市对话与文化互鉴。“南北两京”在“完整性保护--公众参与--文旅转化”上的制度及实践,为世界都城轴线保护提供了中国范例。
作者在为学生宣传环保
三是以数字科技推动世界遗产可视化传播,放大都城记忆效应。借助南京文旅数字化平台,嵌入“都城记忆数据记忆平台”,以中轴线为“文化之脊”,支持多语言语种叙事与共创内容,把都城记忆转化为可参与的公共生活与可传播的世界叙事,将“博爱之都、世界文都”所蕴含的中国故事(中华文明),在具有历史深度,时代温度和全球能见度的基础上,广泛且优雅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作为江苏环境科学学会流域共治分会“江苏生态文化大使”,在考察后留影
(注:作者叶军笔名海螺 ,中共党员 、文史学者、《南京简志2014》副总纂,江苏环境科学学会流域共治分会“江苏生态文化大使”,南京市“紫金银辉”〈南京市委老干部局〉宣讲团成员;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黄建华
来源:神州南通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