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有个数据让不少人意外,国内某电商平台1TB消费级SSD硬盘销量环比涨了35%,但价格也跟着飙了40%,从350元涨到550元。更关键的是AI领域的HBM内存,现在1GB就要100美元,比去年贵了3倍还抢不到货。这波“一货难求”的背后,藏着国产存储芯片的重
10月有个数据让不少人意外,国内某电商平台1TB消费级SSD硬盘销量环比涨了35%,但价格也跟着飙了40%,从350元涨到550元。更关键的是AI领域的HBM内存,现在1GB就要100美元,比去年贵了3倍还抢不到货。这波“一货难求”的背后,藏着国产存储芯片的重要机会——以前全球95%的DRAM内存、92%的NAND闪存都被三星、海力士、美光垄断,我们只能高价买,还得担心断供风险。但现在,国内六家企业已经形成“争霸”格局,正从不同赛道撕开缺口,国产化率虽然才8%,但每一步突破都在改写行业规则。
要搞懂这六家企业谁能扛旗,得先明白存储芯片的“战场”分两块:一块是我们日常用的NAND闪存(比如手机、电脑的固态硬盘),另一块是负责运算的DRAM内存(比如电脑内存条、AI服务器的运行内存),还有一块是AI专属的HBM内存,技术门槛更高。六家企业各有侧重,有的主攻NAND,有的突破DRAM,有的瞄准HBM,形成了“分工突围、协同补位”的格局,这也是国产存储能快速进步的关键。
先说说主攻NAND闪存的两家——长江存储和兆易创新,它们是国产存储的“地基”。长江存储最让人佩服的是突破了3D NAND技术,以前海外厂商靠“堆叠层数”卡脖子,长江存储硬是靠自研的Xtacking架构,把存储芯片的“读写层”和“存储层”分开做再叠合,不仅让294层3D NAND稳定量产,还把芯片的读写速度提高了30%。现在国内小米、联想的固态硬盘,有40%都用的长江存储芯片,再也不用全靠进口。兆易创新则走了“差异化路线”,它不跟海外大厂拼高端,而是聚焦中低端消费市场,比如行车记录仪、智能手表的存储芯片,性价比特别高,2025年上半年它的NAND芯片出货量同比涨了62%,把海外二线品牌挤出了不少市场。
再看突破DRAM内存的两家——长鑫存储和紫光国微,它们是打破垄断的“尖刀”。DRAM的技术门槛比NAND高得多,海外厂商垄断了几十年,长鑫存储花了8年时间,从19纳米做到17纳米,现在17纳米DRAM已经稳定量产,每月能生产18万片晶圆,能满足国内20%的DRAM需求。更关键的是,它还在布局HBM内存,2025年底就要交付HBM3样品,2026年量产,这可是AI服务器的“刚需”部件,以前全靠三星、海力士供应,长鑫一旦突破,国内AI企业的成本至少能降20%。紫光国微则主攻特种DRAM市场,比如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用的内存,这些领域对稳定性要求高,利润也比消费级高,它的汽车DRAM芯片已经进入比亚迪、蔚来的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营收涨了45%,走了一条“小而精”的突围路。
最后是瞄准HBM和先进封装的两家——华为海思和通富微电,它们是协同作战的“后盾”。华为海思不直接生产存储芯片,但它能做HBM的“设计”,它研发的HBM控制芯片,能让存储芯片的运算效率提高25%,现在长鑫存储的HBM样品就用的华为海思的控制芯片,两者配合特别默契。通富微电则负责“封装”,HBM不是单颗芯片,而是把多颗芯片堆叠封装在一起,技术难度特别大,通富微电的HBM封装良率已经达到98%,跟海外大厂持平,长鑫、华为的HBM产品都靠它封装,没有它,再好的芯片也用不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六家各做各的,怎么算“争霸”?其实“争霸”不是互相竞争,而是在不同赛道比谁能更快突破,谁能更好地协同。比如长江存储的NAND、长鑫存储的DRAM、华为海思的控制芯片,能组成一套“国产存储解决方案”,国内电脑厂商用这套方案,就能造出全国产化的存储设备,不用再看海外厂商的脸色。2025年三季度,国内某PC品牌就推出了全国产存储的笔记本,销量特别好,这就是协同的力量。
以前我们买存储芯片,不仅要花高价,还得担心“卡脖子”,2021年美光断供某国内企业,导致该企业的服务器生产停了半个月。现在不一样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产能越来越大,价格也比海外产品低15%-20%,国内企业不用再“看人脸色”。更重要的是,存储芯片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它的突破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比如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材料,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的订单同比涨了78%,很多都是为长江、长鑫配套的,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跟三星、海力士比,国产存储还有差距,比如高端NAND的堆叠层数,长江存储的294层比三星的340层还少一些,HBM的量产时间也比海外晚半年。但要知道,三星做存储用了30年,长鑫、长江才用了10年,能追到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国产存储有个优势,就是国内市场大,手机、电脑、AI服务器的需求特别旺,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让它们迭代技术,这是海外厂商没有的优势。
未来3-5年,谁能扛住国产存储的大旗?不是看谁现在规模大,而是看谁能持续突破技术,谁能更好地协同产业链。长江存储如果能尽快突破300层以上的NAND,它就能在消费级市场站稳;长鑫存储如果能如期量产HBM,它就能在AI领域抢占先机;华为海思如果能把HBM控制芯片做得更好,就能带动整个国产HBM产业链。其实不管谁扛旗,只要这六家能继续协同突破,国产存储就能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
你觉得这六家企业里,哪家的突破最关键?或者你看好哪家能最先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