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处的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快得他们都来不及了解怎么改变自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0:54 1

摘要:20世纪之交出生的美国人经历了一个迅速现代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让人眼花缭乱,它们也将以不可预见的方式改变这代人的生活。“一战”前夕,生于这一年代的美国作家、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写道:“我们的不安直抵我们的存在之根。”

作者|小理查德·A.赛特斯坦(Richard A. Settersten Jr.)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生命历程和人类发展学特聘教授,卫生学院临时院长

小格伦·H. 埃尔德(Glen H. Elder Jr.)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的奥德姆杰出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丽莎·D. 皮尔斯(Lisa D. Pearce)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社会学教授

20世纪之交出生的美国人经历了一个迅速现代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让人眼花缭乱,它们也将以不可预见的方式改变这代人的生活。“一战”前夕,生于这一年代的美国作家、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写道:“我们的不安直抵我们的存在之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并非想象,而是现实。我们真真切切地在走向新颖、走向发明,每天都有见所未见的事物被创造出来”。我们“没有先例可用做指引,所得的智慧全都来自过去更简单的时代。我们改变周身环境的速度,远超过我们了解如何改变自身的速度”。

《从马车到登月:20世纪美国,一代人的光荣与漂泊》

[美] 小理查德·A.赛特斯坦 小格伦·H.埃尔德 丽莎·D.皮尔斯 著

万丽莹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8月

这一代人所处的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快得他们都来不及了解要怎么改变自己。他们的一大半人生都与大规模的国际和国内移民浪潮、城镇惊人的经济增长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革命性的发明创造——电、电话、机动交通,以及住房现代化等现象有关。20世纪20年代对于美国西岸地区来说尤其具有变革意义,那段时期,城市发展之势锐不可当。一个多世纪之后,李普曼的观察对于时刻处于变化边缘的美国各代人来说仍然适用。

20世纪20年代末,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提出组建社会科学专家小组来记录“近年来的社会趋势”的计划。1929年秋,在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胡佛论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惊人之变”。让众位科学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各项重大发明带来了巨大的累积效应,美国人在各种社会和经济力量的驱赶之下,匆匆地“告别拓荒时代,迎接层出不穷的、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各种现代事物”,包括大型公司的出现、大型零售以及分期付款的兴起。

然而,社会上的一片欣欣向荣之感很快被经济困境的暴风雨所替代,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彻底崩盘、失业率急剧上升、半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由此遭受了长达十个年头的持续影响。尽管如此,各项技术突破仍明显地让未来变得更加光明,甚至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的“美国大跃进”。这次跃进主要围绕着由联邦政府巨额的战时支出所成就的战时“生产奇迹”展开。新闻记者兼编辑凯里·麦克威廉斯(Carey McWilliams)将这段经济爆炸增长期称为自“40年代以来的‘华丽腾飞’”。1939年新年前夕,联邦政府总支出攀升至全美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1939—1944年,仅仅五年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一番,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战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了战后。战争迫使存款增加,又压抑了民众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使得战后这方面的购买力成为可能。随着数百万名退伍老兵带着《退伍军人权利法》拨给他们的一大笔资助金回归平民生活,这种需求更是飙升。该法案为他们参加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购置房产等事项提供了过渡性资金支持。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中,新一批的年轻家庭也到了自谋住处的时点。来之不易的经济繁荣让新老一代都对今后生活的稳定性抱有更大的期待。

从以上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00一代的人生轨迹,是在一连串社会经济的跌宕起伏之间向前延展的。而所有这些兴衰,全都发生在戈登所称的“经济增长的革命性百年”间,即美国内战后的1870年到20世纪70年代间。相比之下,美国在1870年前一百年的变化则较为缓慢。对20世纪00一代来说,这个世纪经济的飞速增长是与大萧条时期经济的戏剧性崩盘联系在一起的。不过,正如我们在后文中所述,即使在大萧条期间也并非所有家庭都陷入了贫困。实际上,在那段时期,有一些人基本上没有遭遇失业和收入减少的不幸,而工人阶级中的一些人却直到“二战”结束都还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收入水平。

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给20世纪00一代的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他们又是怎样去适应这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经济大繁荣和大萧条轮番登场的翻天覆地、变化无穷的世界?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借助了“伯克利指导研究”(Berkeley Guidance Study)项目的档案资料。伯克利指导研究是纵向研究的先锋之作,其档案资料蔚为壮观。

伯克利指导研究项目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临床心理学家琼·沃克·麦克法兰(Jean Walker Macfarlane)在伯克利儿童福利研究所发起。该研究所最终演变为著名的伯克利人类发展研究所,它因开展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儿童追踪调查而在国际上享负盛名,这些调查对个人从童年、青春期直至老年的生活进行了追踪,伯克利指导研究也不例外。麦克法兰主持该研究项目超过40年,追踪了多达420名20世纪00一代及其子女的生活。他们中有男有女,出生年份集中在1885—1908年,生于欧洲或美国,但最终均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并在那里结婚和生活。截至1929年,这项研究覆盖了200多对在伯克利定居的夫妇,而当时这座与旧金山隔湾相望的城市的居民数量大约为40000人。

参与伯克利指导研究项目的夫妇均育有一个在1928—1929年间出生的小孩,该项目也正是在这两年开展的样本选样。项目对这些大人和小孩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生活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追踪。1972—1973年小格伦·H.埃尔德休年假期间,来到研究所,并且发现了伯克利指导研究纵向记录的大宝藏,里面包含了基于多年观察和访谈而记录的各对父母及其子女的生活情况,一份份均整理成册,档案质量很高。有关父母和小孩的各类数据收集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体现了项目发起人的主要学术兴趣和专长。麦克法兰的临床训练方向是家庭关系和儿童发展。为了获得伯克利指导研究中亲代(00一代)社会出身方面的信息,她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让他们回顾自己的生活史,同时在访谈中询问他们父母的社会出身。这些生活历史记录把00一代置入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为我们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迁居至伯克利的过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麦克法兰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方法收集数据,但其更偏好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尤其是在探究子代发展问题和行为问题方面,而这原本也是伯克利指导研究最初的关注点。除开放式访谈外,研究还配以问卷、工作人员评分、工作人员家庭观察记录和社区观察记录等。访谈数据分阶段收集而成,第一收集阶段是1937—1947年间,第二收集阶段是1969年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把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料拼凑在一起,便呈现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四代人的画像:20世纪00一代,生于1885—1908年间,他们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们的亲代,生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他们的子代,生于大萧条时期不久之前或期间;他们的孙代,生于“二战”之后。本书将基于这种代际框架和史学框架,从高度情境化的视角,去追踪观察00一代的各种人生转变、转折点和路径。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一套用于了解个人生命历程(包括其中各种转折和轨迹在内)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包含五大范式原则,而这五大原则也正是本研究的指导原则。第一大原则是,每个个体的生活都与他人相互关联。考虑到这种相互依赖性,“生活相关联”的原则认为,个体置身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并受到这些关系的影响。第二大原则是“时间安排”(timing),它关注个人经历诸如婚姻、生育、长大离家等生活事件的时间点。时间安排上的差别,即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是较早、正好还是较晚,将切实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各类关系。第三大原则是“历史时间和地点”,它指引我们关注人们所处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第四大原则是“主观能动性”,指个人自身的选择和行为会影响他们生活的方向和结果。第五大原则是“终身发展”,指人的发展和衰老是一个毕生的过程,即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及其研究在基本特征上与早期一项有关家庭和生活中的社会变化的著名研究有很多相同点,即威廉·I.托马斯(William I. Thomas)和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所著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1918—1920)》。他们是通过回溯性生活史来描摹个体的生活,而不是像麦克法兰的伯克利指导研究一样,对父母子女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记录。采用回顾历史的方式收集过往生活信息,会受限于个人记忆的不可靠性。人们在回忆过去时,为了让过往的生活看上去比真实的情况更连贯、更有序,往往会对往事进行选择性地“编辑”。“波兰农民”研究也收集了广泛的数据,从人们的生平故事、信件,到政府机关的记录和实地观察记录等。这项宏大的研究以“旧世界移民群体”及其适应新世界的历史过程为研究重点,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一项杰出的美国社会学研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中的一位作者托马斯意识到了20世纪20年代各类回溯性生活史研究的局限性,开始积极呼吁直接观察人们从童年、青春期直到成年早期的生活。在布鲁金斯学会1930—1931年一次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会上,托马斯呼吁“推动追踪调查研究”,呼吁跟随“被研究群体走向未来生活,以便第一时间获得其生活经历的连续记录”。

本书将追随伯克利00一代A的生活脚步,从他们的社会出身,到求学、结婚、生子,到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期与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就业情况,再到“二战”时期,经历处于战争动员令下的国内大后方,一直到老年,走进长时期的战后繁荣。对于寿命更长的一些父母而言,这项研究甚至一直到20世纪80或90年代。本研究将从第一手资料赋予的近距离视角,来观察一个群体及一群家庭如何经历,又如何叙述那些塑造了其生活并赋予其生活意义的一系列独特的历史时间和地点。

很大程度上,伯克利00一代所处的生活情境让这项研究变成一个加利福尼亚州故事,一个有关人们如何在这个于美国开拓、冒险和创新历史上发挥核心力量的地方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伯克利的00一代中,部分人是欧洲移民,部分人来自美国东海岸或者中西部地区。本研究依托美国西部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事件,例如19世纪60年代后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公办大学得以设立,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接收女生,远早于美国西部很多其他的政府赠地院校。然而,他们的故事远不只是一个加利福尼亚州的故事,其影响在历史时间的维度上也更为久远和宽广,因为他们将成为生活在一百多年后的各代人的先辈。

伯克利指导研究是一项终身研究,这也使得我们可以不断地追踪了解每个个体的情况及其所处的关系。1929—1931年,研究对象提供了他们父母及伴侣的情况。从本书第2章,我们开始进入他们的人生旅程,追踪伯克利00一代迁居到旧金山一带(不到20%的人是这一带的原住民)的路径,以及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当他们处于成年早期阶段时,在伯克利经历的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等一系列转变。此后,我们借助婚姻关系方面的档案资料,通过最早之一的互动性陈述,来了解婚姻伴侣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否以相互理解为特征,双方是否会交流彼此的经历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各对夫妇在教育、职业角色、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别已经显现出来,而这些差别又将对他们在经济萧条时期和繁荣时期的脆弱性和坚韧性产生重大影响。1929年,这些家庭中60%的家庭处在中产阶级。

随着这些伯克利家庭走进20世纪30年代,不论境遇如何,他们都携带上自己的全部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准备迎接前路的未知。一两年内,他们将遭遇经济的日渐衰退。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在1933年触底,当时有25%的劳动力走向失业。并非所有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家庭都陷入了贫困,但当经济困难遇上婚姻矛盾,以及需要在当时的处境之下和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之时,做出是否多生育的痛苦决定,使原本已经艰难的时期变得更加沉重。在25%的家庭中,焦虑的上一辈老人的到来,让家庭关系陷入紧张局面,用一位女性的话说,这很快给整个家庭都“蒙上了一块湿布”。多代人同住的家庭通常会面临富裕程度、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有人出身于东欧的农村;有人在旧金山经商,过着上流阶层的富裕生活。

到20世纪40年代,00一代及其家人结束了物质匮乏的十年,走向一个经济急速爆发的时期。那段时期的人,无论男女,都被招进国内大后方的劳动大军,帮助应对与日俱增的战备物资和民用物资需求。当时伯克利的社区生活状态反映出战争让人们陷入了强烈的焦虑和巨大的压力之中。据居民们描述,当时大批人从南方涌入,去往各大造船厂谋生,他们中有白人、有黑人,也有其他外来人员,这彻底改变了旧金山湾区的人口结构。他们讲述了社区的整个架构因此而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当时身历其境的感受。他们也讲述了人们处在日本袭击珍珠港阴影笼罩之下的生活,以及如何度过美国参战后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陷入危险的那段时期。其他一些变化也带来了压力,军工行业的生产压力与日俱增——工作日和工作周变长,生产线永不停歇,这种现象让家庭生活变得紧张,男性、女性和子女的情绪及健康也都受到了影响。

凭借纵向调查数据,我们得以重新聚焦“二战”之前(从较早的经济繁荣期一直到大萧条时期)女性的工作情况。很多有关女性的社会历史研究都把“二战”看成美国女性职业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20世纪00一代的女性,尤其是工人阶级女性,并不是在战争时期突然加入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上,她们早在结婚之前就已经有过工作经历,或者在大萧条时期就已经给自己的家庭提供过经济支持。

当经历了战时动员文化和社区环境的父母们,看见他们十几岁的孩子们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既获得了流动性和自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诱惑和风险时,他们的内心发生了剧烈挣扎。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因为性别观念——何以称为一名男性或女性,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的演进而受到挑战。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父母对孩子进入成年之后的预期。这代人做父母时,正值与儿童和家庭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兴起,因此,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在这方面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他们的故事,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对育儿的投入和方法都出现了深刻的文化转向,为现今的精细化育儿铺就了道路。

在最后一章,我们循着已步入老年的伯克利00一代男性和女性的目光,回顾他们的生命历程。回顾重点放在他们经历了艰难的大萧条时期和紧张的世界大战之后的个人收获。翻阅访谈记录,我们拼凑出他们在经历20世纪多次起伏巨变之后的人生感悟,并且串联起在几代人的生活当中,曾反复出现、消亡又再现的一些主题,例如工作与婚姻的稳定和危机。

这些伯克利男性和女性在20世纪的生活变迁,也可以从累积优势和累积劣势的理论视角来认知。他们的童年或安稳舒适,或朝不保夕。等到20世纪20年代,他们进入青年时期,在旧金山湾区又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18从18岁到成年早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大多是完成学业、找工作、找对象,然后组建家庭。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转变和成就因人而异,而这些转变和成就又在20世纪30年代以及大萧条时期,将他们分别带往了不幸或幸福的道路。之后,这些轨迹和差异伴随他们走进了充分就业和紧张的“二战”时期,并引发了从战后一直到他们走向老年的过程中的一系列转折。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