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T光模块来了!国内厂商研发领先,但商用还要等几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17:08 1

摘要:过去三年,光模块行业经历了飞速迭代:从400G 走向 800G,再到1.6T,如今,3.2T 光模块已经成为产业链最受关注的焦点。它被称为AI 数据中心的“下一块拼图”,承载着算力高速公路继续扩容的重任。然而,国内厂商虽然在研发层面捷报频传,但大规模商用似乎依

过去三年,光模块行业经历了飞速迭代:从 400G 走向 800G,再到 1.6T,如今,3.2T 光模块 已经成为产业链最受关注的焦点。它被称为 AI 数据中心的“下一块拼图”,承载着算力高速公路继续扩容的重任。
然而,国内厂商虽然在研发层面捷报频传,但大规模商用似乎依旧“差一口气”。那么,3.2T光模块究竟离真正落地还有多远?

在光通信行业,光模块的速率升级直接决定了 数据中心互联能力

800G:已成为主流 AI 集群的部署标准。1.6T:2025年开始放量,正在逐步进入规模交付。3.2T:对应 200G/lane 的高速通道,理论带宽翻倍,是面向 2026年以后 大规模 AI 训练和超算中心的关键技术。

一句话总结:没有 3.2T,就没有下一代超大规模 AI 集群的互连能力

华工科技/华工正源:公开表示 3.2T 核心技术突破,已与头部客户进行联合测试。中际旭创:在 800G/1.6T 已实现量产,3.2T 储备丰富,重点押注 CPO 路线。光迅科技:依托硅光平台,推出支持 3.2T 的光引擎样机。新易盛:在 800G LPO 上领先,3.2T 仍处预研阶段,强调“客户需求牵引”。

从研发角度看,国内厂商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 CPO 与 LPO 将并行演进,不同客户会选择不同方案。

3.2T 模块需要 224G SerDes ASIC 配合,目前相关交换芯片仍在导入期。

3.2T 模块单个功耗接近机柜极限,需要全新的系统级散热设计。

初期价格昂贵,客户更愿意用 1.6T 作为过渡,等待价格下降。

大规模商用需要 互操作测试整机集成验证,这需要至少 1-2 年周期。

所以,即使研发领先,离大规模部署仍有 1-2 年时间差

2025年:小批量交付,客户实验室验证。2026年:随着交换芯片成熟,预计第一波规模商用启动。2027年以后:有望进入全面部署阶段,成为 AI 数据中心标配。

对国内厂商来说,3.2T 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是市场格局再洗牌的关键。谁能率先实现 大规模商用 + 稳定交付,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代光模块的领跑者。

结语

3.2T光模块的出现,标志着国内厂商已经在全球光通信赛道上“硬碰硬”地追赶上来。
但要真正商用,还要跨过 成本、功耗、系统验证 三道关卡。
换句话说:

研发上,我们已经领先一步;商用化,还要耐心等待几年。

这是一场关于 时间与耐力 的竞赛。


#光模块 #AI算力 #数据中心 #国产芯片 #科技前沿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