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3月的西峡口,在春寒料峭中迎来了战略博弈的刀光剑影。日军战车第三师团长山路秀男绝不会想到,他精心设计的“三路合击”战术,将会在马头山上,撞得头破血流。
倭寇分兵犯险关,马头山岳赤痕斑。
烽烟散尽雄魂在,终教狂魔铩羽还。
这首诗,写的正是西峡口战役中,寺山、马头山的一场战斗。
1945年3月的西峡口,在春寒料峭中迎来了战略博弈的刀光剑影。日军战车第三师团长山路秀男绝不会想到,他精心设计的“三路合击”战术,将会在马头山上,撞得头破血流。
日军的战术,永远离不开“兵分三路”的老套路。就在两路日军猛攻西峡口之时,另一支队伍已悄悄摸向马头山。
这个马头山,可不是丁河镇木寨村上面的那个马头寨。
按照日军的记载,这个马头山位于距离西峡县城西南的三粁之地。
“粁”就是民国时期的写法,三粁就是三公里。这座山像一个倒扣的碗一样,所以又叫“卷钵山”。日军《昭和20年中国的派遣军》中描述当年马头山的景观:
虽是黑夜,马头山仍然清晰可见,到黎明它显得亮的更早,不一会儿就象揭纸似的从马头山腰亮到了山脚,白河的水流也看清楚了,白河中游水深直到胸部。
日本人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很骚包地用上了“俳句”的格式。
日军在白河湾的那个角度,看到显然是寺山,马头山被寺山挡的严严实实。
我们西峡人很多人都知道,当年的西峡口,山秃水冷,老百姓为了生火取暖,伐尽了树木。现在我们看到的满山苍翠,都是60年代70年代西峡的老一辈人,一锹一土种出来的,这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当年,站在马头山这座高度不足500米,距离县城三公里的小山,是绝对的战略制高点。
日军想要占领守住西峡口,就必须抢夺马头山。
我军当时拥有9门法国野炮,装上榴弹炮之后,最大射程为10公里。
据31集团军王仲廉司令的回忆录记载:我31集团军第23师由师长黄子华率领,69团团长夏峰洲,于28日中午,占领西峡口南的稻田沟、太阳沟及庞家营一线为主阵地。
69团三营营长固守西峡口,67团一连在西峡口西南仓房、岳家庄附近构筑占领阵地,对东方以及北方进行警戒。
3月29号夜,日军战车第三师团山路秀男(中将)在制定攻打西峡口作战方案的同时,下达了攻击马头山的作战任务。
日军步兵139联队大队长伊藤荣一(大尉)接受了攻占马头山的作战任务,并在深夜召开中队长会议。
开会的时候伊藤说:“距离攻击时间所剩无几,我们对白河湾一带情况一无所知”。
众鬼子默默对视,气氛十分紧张。因为日军对白河湾对面的地形、阵地、火力,一无所知。
伊藤对于白河湾对岸做了大队炮、机枪阵地的假设。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将西峡口南关往西的一个地点作为渡河点,也就是庞家营向西的马沟口一带。
这里的水流较缓,水深仅到腰部,可以徒步涉水而过。负责打头阵的是第七中队,队长是松尾良一(中尉)。
1945年3月30日凌晨6点钟左右,日军139联队以第7中队为先锋,悄悄地绕过白河湾、庞家营,急行军朝马头山方向逼近。
按照《日军侵华实录》中记载,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日军第7中队士兵在齐胸深的河水中向对岸行进,涉过白河之后向马头山逼近。重庆军的火器也许退到了马头山,这里一片沉默。
日军战史中说的这个白河,就是现在的五里桥白河湾。
据31集团军王仲廉司令的说法,这就是日军惯用的“迂回渗透战术”。
日军大队主力选定的渡河点,是现在的马沟口一带。按照他们的记载:在渡过白河湾之后,下达攻击马头山命令的时间是上午8时。
3月30日凌晨6点,日军率先对西峡口南关发起攻击。
此时,马头山的国民党守军还有点癔症,侦察哨并未发现这股偷渡的日军。如果此时能够“半渡而击”,日军的伤亡应该不小。
日军的左第一线是第7中队(队长松尾良一);
右第一线是第8中队(队长 涩谷正三中尉);
第6中队(因中队长负伤)村田彰代理队长,为预备队;
伊藤荣一的大队本部位于第7中队的后方。
等到驻守在马头山的23师发现这伙日军的时候,天已经大亮。日军写到,山上的重庆军在起初的慌乱之后,开始用轻机枪、掷弹筒进行反击。
好在,马头山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一层层的战壕和交通壕,轻重火力配置严密,易守难攻。
日军组织了多次冲锋,都被我国守军击退。
日军认为,马头山守军的退路是从马头山顺着山峰往下的西南方面。
大队长伊藤荣一,打算将我军退路切断尔后予以捕捉歼灭。他就命令第6中队(令大队副官村田少尉代中队长)固守马头山顶西南仅200米的三角地点。
第7中队沿着山涧向左迁回,用了30多分钟摸索前进到目标三角地点的正下面。
敌人突然出现在眼前,我方守军的机枪手率先发现敌情,立即组织还击。由于日军攻势猛烈,我军被迫退到了后山。
到了上午10点30分,双方的阵地都平静下来。两边的阵地,直线距离不到50米,原地对峙相互监视。
这时候,对于日军来说,反而是局面非常不利的。
因为我军占据的是一个斜坡,如果能够有效地发起反冲锋,日军第6中队所在的三角点,就会被夺下来。整个7中队,也会被我军全歼。
小崎保甚至对旁边的曹长小声说“攻击马头山战斗够呛啊!”说罢一动不动地观望着。
能不能拿下马头山,连鬼子自己都心虚。
可惜,不是每一支部队都有“逢敌必亮剑”的勇气。
到了下午3时,日军已经基本占领西峡口。
日军第一大队,伊藤荣一沿着白河湾方向,朝马头山北侧增援。
下午4时,日军大下午4时,日军大队主力进入杨岗南面第2中队位置,第1中队也随后到达。日军主力部队开始布置炮兵阵地,不断轰击我军防线。
日军第7中队趁机已经打到了马头山的半山腰,我军毅然放火烧山,阻击敌军。
鬼子顿时被烧的“哇哇乱叫”,他们的第7中队强行突围时,太田少尉,被我军击毙。
到了下午18时,日军援兵赶到,在薄暮时发起了“猪突”式进攻。
得到增援之后,傍晚16时,日军决定对马头山三面合围,发起总攻。
日军的6中队由村田彰(中尉)率领从南面发起攻击,
松尾良一(中尉)率领第7中队从东面南面发起攻击,
涩谷正三(中尉)率领第8中队从东面发起进攻,
鬼子在掷弹筒、迫击炮的掩护下,不断向上进攻。18时,第8中队占领了马头山南面的一角,紧接着第6、第7中队也拱了上去。
1945年3月30日晚19时,西峡口马头山被日军全面攻占。到了这个时间段,西峡县城和周边的高地,已经全部被日军占据。
日军步兵139联队的报告中写到:重庆军死亡100多人,营长以下被俘300多人,轻机枪多挺,缴获速射炮两门。
这份报告,充满“人情世故”的马屁味。日军在战报中写到:我们经历急行军,在极度疲劳,又缺乏补给的状态下,突然打到了西峡口,令重庆军战意全无。我们击破了地形复杂的重庆军防线,这大大的功劳,多亏了山路联队长阁下指挥有方云云。
日军的战报可以修饰,战术可以吹嘘,但他们永远修改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有这么一群人,在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环境下,依然用血肉筑起防线,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寸土不让”。
历史最喜欢打脸。在几天之后的重阳会战中,山路秀男麾下那支骄傲的战车中队,将在中国军队的铁血反击中全军覆没。
西峡口马头山的得与失,不过是更大风暴前的小插曲。
来源:白羽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