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6年前的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声音震动世界,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76年前的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声音震动世界,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今日回望这一震撼时刻,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细节与身影,同样令人热泪盈眶。
这一振奋人心的开国大典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幕布,触摸那些滚烫的幕后故事……
1
几经修改的毛主席画像
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但你知道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悬挂的那幅毛主席画像,直到9月30日的深夜仍在修改着。
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主笔是周令钊,当他接到这一任务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与同事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中共七大”会场上用的像作为模板。
经过反复修改完善,9月30日晚,周令钊等人终于完成绘制工作。
这时,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发现了问题,并表示,开国大典,毛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着好。
然而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剩下十几个小时了,画像已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周令钊和夫人陈若菊连夜赶到天安门,在30多米高的城楼上,架起两个临时绑在一起的梯子,爬上去仔细地修改着。
10月1日清晨,当共和国的第一缕晨曦照亮天安门城楼的时候,周令钊终于完成了他的工作。整幅画像足有6.4米高,宽5米,高悬于天安门城楼之上,这个高瞻远瞩的伟人脸部稍侧,微带笑容,目光仰视,正注视着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生。
2
大典为什么选在下午3点举行?
开国大典选择在10月1日的下午3点举行,是聂荣臻最先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下午举行,为的就是要防备蒋介石孤注一掷:空袭开国大典。至于3点这个特定时间,则是缜密计算的结果。
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这种飞机的时速是488公里,最大航程为3380公里。轰炸机的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和北京航距1230公里。
如果上午从这里起飞,B-24轰炸机可以在3个小时左右抵达北京,执行完轰炸任务之后,还可以安全返回。但如果下午起飞,轰炸任务虽还可以执行,但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可就别想飞回去了。
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这个消息之前一直是绝密。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
3
未上天安门城楼的12名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去哪里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如期于1949年9月2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9月30日,大会选举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位: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位: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云。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率6位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然而,在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报道出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会议和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委员只有44人,依次为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何香凝、刘伯承、吴玉章、彭真、薄一波、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陈嘉庚、罗荣桓、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炎培、蔡廷锴、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章伯钧、程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那其余12个人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未能出席这样重要的历史性会议,未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呢?经一一查对史料,笔者终于弄清了这12人的情况。
聂荣臻因担任阅兵总指挥,正在天安门城楼前忙着作最后的检查,因此未能到勤政殿出席这次会议。叶剑英在赣南等待接收广州。林彪在湘南(一说在武汉),彭德怀在河西走廊,都在前线指挥作战。
西北局习仲勋在西安,华东局饶漱石在上海,山东分局康生在济南,中南局邓子恢在武汉,东北局林枫在沈阳,他们因主持各地区工作,未能与会。另外徐向前因病正在青岛休养,龙云已从昆明到了香港,救国会代表李章达还滞留在待解放的四川,也未能与会。
值得指出的是,中共七大选出的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既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也未出席开国大典。原来他自4月12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时病倒后,一直在玉泉山休养。开国大典时他是通过听收音机里的实况广播来庆祝的。
有一位政协代表本来是能够参加新中国成立盛典的,但不幸惨遭毒手,未能如愿,他就是杨杰。杨杰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北伐,1938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他早已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被蒋介石密令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香港。因此,翻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印制的精美纪念册,就能看到一封画着黑框的唁电。所有第一届政协代表中,杨杰是唯一加黑框的代表,也是因遭谋杀而未能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唯一代表。
4
受阅前,他们签下了生死状
开国大典当天新中国第一次举行阅兵。
当受阅机群从天空飞过时,其中4架还挂着实弹,这在当时是十分机密的事情,也是世界阅兵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原因是为了防止国民党空军袭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参加阅兵式的部队必须时刻保持着临战状态,挂实弹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南苑机场等待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的空军部队
低空带弹飞过天安门广场涉及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飞行员是巨大的挑战。危险面前,受阅的所有飞行员都写下了这样的生死状:“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落在城内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此外,为了显示人民空军的力量,第一批9架战斗机飞过天安门之后兜了一个大圈,跟在教练机后面又飞过天安门一次,给人感觉是共有26架飞机。而在场的外国记者也没能看出个中奥秘,他们在随即发出的报道中声称:“一共有26架飞机参加了编队飞行。”并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
▲《典礼程序》中的空军参阅计划
5
“九头鸟”与八盏大灯笼
盛典当天,有30万名各界人士和首都群众会聚在天安门广场。
如何让现场的每一个人听清楚震撼世界的宣言呢?
当时的广播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非常小。为此,曾经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把九个喇叭焊在钢板上,一排三个,一共三排,俗话叫“九头鸟”。
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多个“九头鸟”大型扩音器,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除了扩音器,城楼上悬挂的八盏大红灯也有故事。
天安门城楼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落满灰尘,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政治任务。为此,舞美队的队员精心设计了20幅方案供上级挑选。其中,八盏大红灯笼的方案得到了周恩来的认可。
这八盏灯笼的尺寸非常大,它们每个高2.23米,直径2.56米。
负责布置天安门的钟灵曾经这样比喻:“我甚至觉得,每一个灯笼的里面可以坐得下四个人一起打扑克。”
由于灯笼尺寸大,再加上是手工制作,四个人合做一盏灯笼也要用20个小时左右。为节省时间,制作人尹作滨师傅带着徒弟们把材料搬运到城楼上的大殿中,现场施工。
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到天安门城楼上检查开国大典布置工作时,扎制八个大红灯笼的工作才接近尾声。
6
天安门上的巨幅标语
今天天安门城楼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很多人以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就是这两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其实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书写者为钟毓秀。
▲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图源:新华社
到了1950年,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天安门城楼东侧标语改写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1921年8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的钟灵,又名钟毓秀,他早在1938年7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悄悄投奔革命圣地延安那年,钟灵还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电话接线员。后来上级决定让钟灵到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就让他留在陕甘宁边区做文化教育工作。
后来钟灵在延安各报刊发表木刻、漫画作品多幅,并设计了“宝塔山”邮票。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当时的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钟灵当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总务处办公室主任兼会场布置科科长,大会会标和两条大标语的书写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接到在天安门城楼书写标语的任务后,钟灵憋足了劲,决心使出自己全部看家本领,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地方好好露一手。
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那么长,标语上的每个字都要有房子这么大,钟灵可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大的字。两幅标语是写繁体还是简体字呢?
虽说解放区已经流行简化字,但刚解放,北平的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使用繁体字。为了照顾大多数,钟灵决定仍用繁体字书写这两幅标语。
7
谁进行现场拍摄?
政协会议开幕以后,苏联派出的电影团即摄制组抵达北京。这个摄制组阵容强大,由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和莫斯科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导瓦尔拉莫夫领衔,成员包括摄影、制片、录音、照明共30多人。
经双方商定,决定合作拍摄两部大型彩色纪录片:一部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侧重从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角度来反映;另一部是《解放了的中国》,侧重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反映。
开国大典是两部影片的高潮。10月1日这天,天安门东华表前专门为摄影师搭设了高脚台,天安门城楼上面特准苏联摄影师自由拍摄。中方摄影师徐肖冰、吴本立也陪同苏联导演和摄影师在城楼上选择角度进行拍摄。
当时使用的电影胶片都是由苏方提供的彩色胶片,采用同期声录音。几位苏联朋友很卖力气,直到群众游行结束,那绚烂的灯火消逝在狂欢的队伍中,摄影师们才收拾机器,驱车返回位于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驻地。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约两小时结束;当晚7时,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
8
开国大典上为什么
鸣礼炮28响?
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鸣放28响,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猜测,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众说纷纭,并引起多国研判。日本认为,毛泽东对《周易》很有研究,那28响礼炮寓有“二八”之意,“二”即阴阳二仪、“八”便是八卦之八,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英国的解释是,毛泽东崇尚个性自由,十分尊重自己的情感,他与杨开慧初恋时,杨正是二八少女16岁,两人结婚时毛泽东正好28岁,杨开慧牺牲时是28岁,开国大典时二人结婚的时间又正好是28年,所以鸣炮28响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反映。美国的说法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有炽热的情感,因之用“共”字作为礼炮的响数,“共”字由“廿”和“八”组成,即28,这就是鸣礼炮28响的原因。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问起“28”是什么意思。周总理说,当时毛主席定了要鸣28响,他就照此安排了,至于其中的含义,他也未问毛主席。尼克松问周恩来是怎样理解的。周恩来说,毛主席在距开国大典之前90天,曾说中国共产党已经28岁了,28年来我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有很多,就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说完,周恩来问尼克松:“我用主席这段话作为我对28的理解,您看可以吗?”尼克松不满足地说:“我想得到它的标准答案。”周恩来说:“那就请阁下亲自问主席吧。”但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见时,没有提及此事。
鸣放礼炮28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1949年9月,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疑问:“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响,我们为什么要鸣28响呢?”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唐永健,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唐永健:“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唐永健,曾用名唐凤都,是陕西榆林县(今榆林市)人。193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同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永健学识渊博,一下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鸣礼炮28响的说明吧。”毛泽东微笑默许。很快,简明扼要的28响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来源:红船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