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一法师说:“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弘一法师说:“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我们这一生,总是在要与不要之间徘徊,在控制与放手之间挣扎,殊不知这取舍之间,藏着人生的全部秘密。
我们总以为,紧紧攥在手里的,便是自己的。于是拼命地去抓,去要,去争。抓钱财,要感情,争地位。
每一样我们都以为是自己在主导,是自己在控制。殊不知,当我们产生“控制”这个念头时,早已成了欲望的奴仆。
你想控制金钱,便不得不早起晚归,奔波劳碌,身体被束缚在办公桌前,心思被牵绊在数字之中;
你想控制感情,便会因对方一举一动而欢喜忧愁,整颗心像系在别人手中的风筝,再不得自由;
你想控制名声,便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活成别人眼中的模样。这哪里是你在控制它们?分明是它们在控制你。
人心就像一池水,欲望越少,越清澈安宁;想要控制的越多,越波澜起伏,不得平静。
我们总觉得要拥有很多,才能幸福。殊不知,那些我们执意要拥有的,恰恰成了我们的负累。
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的智慧:“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修道之人,不是天天增加,而是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无为之境。
我们修行自身,何尝不是如此?不断放下想要控制的执念,卸下心灵的枷锁,才能抵达自由的彼岸。
世上许多人活得太累,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控制的太多。
孩子不如己意,便焦虑;工作不顺心,便烦躁;生活不完美,便怨天尤人。
我们把精力耗费在控制那些本就不该控制、也不能控制的事情上,直到精疲力尽,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无为则无所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求,顺应自然之道。
就像农夫耕田,播种、浇水、施肥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便是等待庄稼自己生长。
他不会整天把苗拔起来看长了没有,不会强迫庄稼一夜成熟。这种“无为”,恰恰成就了“无所不为”——庄稼自然茁壮成长。
人生在世,也需要这样的智慧。该努力时努力,该付出时付出,但不过分执着于结果,不强行控制结局。
如此,心灵才能解脱,智慧才能显现,事情反而会朝着该去的方向自然发展。
当我们不再被外在的得失所牵绊,不再被内心的欲望所奴役,灵魂才能真正站立起来,看见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那么,如何修炼这份放下的智慧呢?
先从小的放下开始。放下对物品的执着,整理房间,捐出多余;放下对他人看法的在意,活出真实的自己;放下对琐事的计较,腾出心灵的空间。一点一滴,逐渐卸下生命的重负。
再学会区分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什么是不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态度、努力程度,却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事情的结果、世界的变迁。明白了这条界限,人就聪明了一半。
最重要的是,时常回归内心。外在的世界喧嚣嘈杂,只有回到内心深处,才能找到那方宁静的天地。
在那里,没有控制的欲望,没有执着的痛苦,只有如水的清明和如山的安稳。
回到弘一法师的话:“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这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通透的觉悟。
什么都不要,是不要那些本就不该要的;什么都放下,是放下那些一直放不下的。
当心灵的负累一一卸下,我们便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在。这时,不需要控制什么,却拥有了一切;不执着于得到什么,却什么都不缺。
这种境界,或许我们难以完全抵达,但可以心向往之,行效仿之。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少一点控制,多一点放手;少一点执着,多一点自在。
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控制你的,渐渐失去了力量;那些曾经困扰你的,渐渐变得云淡风轻。
人生这场修行,说到底,修的就是一颗心。心若自在,天地皆宽;心若放下,万般皆安。
愿我们都能在要与不要之间,找到那份平衡;在控制与放手之间,寻得那份智慧。如此,方不负此生,不负我心。
来源:幸福娃书画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