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匕首”再出鞘,赫梅利尼茨基巨响震天,北约援乌命脉遭斩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09:10 1

摘要:2025年9月28日凌晨,乌克兰西部的赫梅利尼茨基地区被一声巨响撕裂夜空。俄军米格-31K战机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再度升空,目标直指这一战略要地。据乌克兰RBC频道报道,导弹以超过10马赫的极速掠过日托米尔上空,最终在赫梅利尼茨基地区引爆,现场火光冲天,爆炸

2025年9月28日凌晨,乌克兰西部的赫梅利尼茨基地区被一声巨响撕裂夜空。俄军米格-31K战机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再度升空,目标直指这一战略要地。据乌克兰RBC频道报道,导弹以超过10马赫的极速掠过日托米尔上空,最终在赫梅利尼茨基地区引爆,现场火光冲天,爆炸声绵延不绝。此次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俄军针对北约援乌关键节点的系列打击之一,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战术意图。

“匕首”锋芒:为何俄军屡次祭出大杀器?

“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自2017年服役以来便以其“无可匹敌”的实战表现,屡受俄军的“青睐”,可谓俄军武器库中的“王牌”。其可达的最大射程已超过2000公里,甚至可以以10马赫的超高的速度将可带有核常兼备的弹头一一准确地“投”到“天”之上,更凭借其机动的变轨能力使其可“穿”透现有的各类防空系统。但不论乌克兰空军如何频繁的拦截,“匕首”的突出的防空能力始终让爱国者等西方的防空系统都难以力挽狂澜。俄军选择此类高成本武器,显然意在确保对高价值目标的“一击必中”。

值得注意的是,赫梅利尼茨基州的旧康斯坦丁诺夫机场已成为俄军重点打击对象。这里不仅是乌军F-16和幻影-2000战机的潜在部署基地,更是北约军援物资的中转枢纽。2025年7月,俄军曾在此发动大规模空袭,结合“匕首”导弹与“天竺葵”无人机群,瘫痪机场设施并造成人员伤亡。其对北约援乌的“链条”又一次都给予了精准的打击,明显地表明了我军的精锐部队已经对俄军的战略部署了深刻的把握,已将俄军的作战“链条”打得稀烂。

战略博弈:俄乌冲突进入“后方破袭”新阶段

俄军近期频繁针对乌克兰西部发动远程打击,标志着战术层面的显著转变。相较于前期的将重点放在前线的消耗战中,俄军此次的战略却开始了对乌方的纵深基础设施以及军工的系统性的摧毁,使得乌方的军事力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例如,2025年1月的大规模空袭中,俄军同时动用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迫使乌多个州紧急停电以规避袭击。这种“高成本换低成本”的策略,旨在通过昂贵导弹消耗北约防空资源,同时瓦解乌克兰战争潜力。

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俄军对北约的“红线”又一次的试探和挑衅。在赫梅利尼茨基地区的多次遇袭背景下,不难看出北约的顾问和在乌境内的装备都带来了乌克兰的安全的新的风险和挑战。随着俄方的不断escalation,已不仅仅局限在乌东的前线打击了,而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西方对乌的全方位的援助体系的核心环节。此举既削弱乌军反击能力,亦向德国等援乌主力国家释放威慑信号。

技术较量:无人机蜂群与高超音速武器的协同作战

“匕首”导弹的实战应用,常与无人机群形成战术配合。俄军利用价格低廉的无人机,对防空系统展开饱和式攻击,以此为"匕首"导弹打通突防的通道。这种组合拳不仅提升打击效率,更放大心理威慑效果。由此可见,在2024年9月的一次特种作战中,俄方就先将一架无人机“扔”到了乌方的防御阵地上,趁乌军对其造成的“危害”而一时之间的误判了“匕首”的爆炸性质,从而引起了乌方的社会恐慌。

另一方面,乌军亦尝试反制措施。2023年5月,乌方宣称击落一枚“匕首”导弹,虽未获俄方证实,却反映出双方技术对抗的升级。然而,俄军持续优化战术,如将“匕首”搭载平台从米格-31K扩展至苏-34战机,进一步增加打击灵活性。这场矛与盾的较量,已成为现代战争形态的缩影。

未来走向:和平曙光还是冲突升级?

连续的空袭已对乌克兰民生与战略储备造成连锁反应。赫梅利尼茨基地区曾因弹药库爆炸引发辐射担忧,虽后续监测表明危害被夸大,但潜在生态风险仍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北约内部出现分歧,德国等国援乌态度受国内反战情绪制约,而美国则通过军火出口持续获利。这种裂痕可能影响乌军长期作战能力。

当前,俄乌双方陷入“回旋镖式”报复循环。乌军以无人机袭扰俄本土,俄军则加倍还击纵深目标。能否打破这一僵局,既取决于外部援助的可持续性,亦关乎双方对战略底线的认知。正如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所强调,保障核设施安全与防范误判至关重要。在火药味弥漫的战场上,对话窗口正逐渐收窄,但寻求政治解决的声音仍未消失。

来源:三金武器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