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为,把杨乃彭说成是“杨派传人”、“正宗杨派传人”,虽然评论者的是褒奖之言,但这种观点在本质上是忽视了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
我以为,把杨乃彭说成是“杨派传人”、“正宗杨派传人”,虽然评论者的是褒奖之言,但这种观点在本质上是忽视了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
杨乃彭
杨乃彭的逝世,无疑是京剧界的又一损失。之所以在戏迷中间引起了不小震动,这是因为在京剧艺术持续式微的今天,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愈发凸显。而此前,他们真的被忽视得太久了。放眼今天京剧界,能达到他的艺术水准的老生演员还有几人?
有的戏迷用“杨派老生”,甚至“正宗杨派老生”来评论杨乃彭的演唱艺术水平和价值,这种说法虽然是褒奖之言,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反而是对杨乃彭在演唱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的一种否定。
四郎探母
碰碑
实际上,杨乃彭之于杨派,恰似李世济之于程派。他们二人都在继承流派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创新,而且都是在主观上有意识进行的。
如同杨荣环不接受“尚派传人”的称号一样,杨乃彭也不接受他是“杨派老生”的说法。
证据之一就是他在给第七届研究生班学员的讲座中曾有些无奈地说道,我的演唱与杨派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知为什么,人们还称我是杨派老生(大意,原文见2024年《中国京剧》)。
证据之二就是杨乃彭久有“高调门的杨派”之称。调门不同,必然导致演唱的劲头、节奏、气口、风格及面貌等诸方面的变化。早在他角逐梅花奖的那一年,就有评论文章指出,他的演唱已经与原汁原味的杨派有了不同(大意,这篇文章发表于当年的《今晚报》或是《天津日报》上)。
而最直接的证据还是杨乃彭不同时期的音、像资料,若与杨宝森的演唱录音进行对比,便可一探究竟。
青年时期的杨乃彭
父子亦是师徒
难得的聚会
一个流派的形成,需要在唱念做打(武)各个方面形成全面、成熟、稳定,且易于识别的艺术风格及特点,这是判断某一位京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是否形成流派的先决条件。前不久,一京剧教授竟然说某一位只有“三出半”代表剧目(均非独有剧目)的演员不仅已形成流派,且其艺术水准可排在“四大名旦”之后,若在当年可成为“第五大名旦”,真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实属“狗带嚼子——胡勒”。
据此,笔者并不认为杨乃彭的演唱艺术已经脱“杨(宝森)”入“杨(乃彭)”、自成一派,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一个在我脑海里盘亘了很久很久的观点,即:对于大多数未能开宗立派的演员来说,他们在京剧艺术上取得的不同程度的开创性成果,也同样是艺术瑰宝,同样具有价值,同样值得记录、研究和继承。
谨以此文悼念杨乃彭先生。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