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有一碑文,补齐玄武门之变关键环节:难怪李世民能杀害李建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2 06:23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最后赢了,可是有个问题一直让人想不通: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加起来有4000多兵马,李世民才800人,这仗怎么打得赢?

正史上也没说清楚,就说李世民很勇敢,运气也好。直到二十世纪,巴黎出现了一块《常何墓志》,这才把事情的真相给揭开。

那么,常何到底是怎么帮助李世民完成这场几乎不可能的政变的呢?

常何,出身河内温县的豪族家庭,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也拉起队伍自保。那时候到处都是起义军,常何看准时机,投靠了当时最有名的瓦岗军。

瓦岗军的老大李密,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手下猛将如云。常何在瓦岗军里混得不错,参加了不少战斗,也立了功。

李密后来打不过王世充,准备投降的时候,常何还劝过李密投靠唐朝。这个建议很聪明,因为唐朝确实是当时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势力。

李密投唐之后,常何自然也跟着过去了。唐朝建立初期,到处都在打仗,需要会打仗的将领。

常何有瓦岗军的战斗经验,很快就被重用。他先是跟着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在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功。后来又跟李建成一起打仗,也表现得很不错。

这就很有意思了,常何既是李世民的老部下,又是李建成的老部下,两边都对他很信任。

在唐朝的政治斗争中,这种双面身份其实很危险,搞不好两边都不讨好。但常何这人很聪明,他表面上谁也不得罪,暗地里却早就做好了选择。

到了武德九年,也就是626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高祖李渊年纪大了,继承人的问题必须解决。

按照规矩,太子李建成应该继位,但李世民的功劳更大,支持者也不少。这时候的常何,凭借军功被任命为玄武门的守将,负责宫廷北门的安全。

"总北门之寄"这五个字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玄武门是皇宫的北门,皇宫最重要的出入口之一,守卫玄武门就等于掌握了皇宫安全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发生在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传统史书告诉我们,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逼迫父亲李渊让位。

可细想一下,这事合理吗?

李建成作为太子,手下的府兵有2000多人,加上弟弟李元吉的齐王府兵马,总数超过4000。

这些兵都是精锐,平时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李建成手下还有冯立、薛万彻这样的悍将,都是能打硬仗的狠角色。

反观李世民这边,秦王府的甲士只有800人。虽然质量很高,尉迟恭、秦叔宝这些都是顶级武将,但架不住人数差距太大。

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李世民怎么可能取胜?更别说还要冒险进入戒备森严的皇宫了。

皇宫里地形复杂,到处都是高墙深院,800人的机动优势发挥不出来。李世民要想成功,必须速战速决,绝对不能拖成消耗战。

李世民当时的计划很简单也很冒险:先在玄武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控制皇宫,逼迫父亲李渊交出皇位。

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第一步,必须在玄武门成功伏击。如果让李建成和李元吉跑了,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问题来了,玄武门是皇宫北门,防守森严,平时都有重兵把守。

李世民带着这九个人,还都全副武装,怎么可能轻易进去?守门的士兵又不是瞎子,肯定能看出不对劲。除非...除非守门的将领是自己人。

常何作为玄武门的守将,手里掌握着这个关键位置的兵权。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天,他做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当天一早,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九个心腹,全副武装来到了玄武门。

按理说,这种阵仗应该立刻引起警觉,守门士兵应该盘问甚至阻拦。但常何提前打了招呼,士兵们没有多问,直接放行。

这还不算完,李世民进去之后,他的800精兵也需要进入玄武门。

这么多全副武装的士兵要进皇宫,如果没有内应配合,根本不可能做到。常何不但没有阻拦,还主动配合,让这八百人顺利进入了预定位置。

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玄武门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这里已经成了陷阱。他们以为常何是可以信任的,毕竟以前一起并肩作战过。

当他们发现不对劲想要逃跑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亲手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

消息传出去之后,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马上赶来救援。

这时候的战斗才真正开始,4000对800的数量劣势立刻显现出来。如果只靠李世民的800人,肯定抵挡不住这么猛烈的反攻。

关键时刻,常何再次发挥了作用。他率领玄武门的宿卫军,和李世民的八百精兵并肩作战,共同抵抗东宫和齐王府的反扑。

有了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局势立刻稳定下来。冯立、薛万彻这些悍将虽然勇猛,但面对内外夹攻的局面,也只能败退。

历史的谜团被解开

“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李世民很快控制了整个局面,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李世民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繁荣强盛。新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赏赐那是相当慷慨,常何作为关键的内应,自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从贞观六年开始,常何就不断得到升迁和封赏。

这个在乱世中打拼出来的武将,凭借着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在新朝廷里获得了很高的地位。

一直到贞观二十一年,常何都在不断升职,可见李世民对他的重视程度。

常何的经历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他本来就是个实用主义者,从瓦岗军到唐朝,从李密到李建成再到李世民,每一次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玄武门之变之前,他肯定已经看出了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知道李世民最终会赢。

李世民能够成功,除了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像常何这样的内应。

如果没有常何的配合,八百人想要在玄武门站住脚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学家一直对“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感到困惑,因为正史记载得不够详细。

直到《常何墓志》的发现,才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权威史书,对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都没有明确记载,或者记载得很简略。

这块墓志铭的出现,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常何死后能够得到如此规格的墓志铭,说明他在唐朝的地位确实很高。墓志铭上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记录比正史更加真实,因为它们是当事人或者同时代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

“玄武门之变”绝非李世民的冒险之举,而是一场周密策划的政变。常何作为内应的角色,解释了为什么李世民敢于以寡敌众。

权力争斗从古至今都有其相似之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常何墓志》的发现,再次提醒我们:历史记载有时会为政治服务,真相常常藏在细节之中!

信息来源:

1. 《常何墓志》碑文(现藏巴黎)

2. 《旧唐书》卷六十九《常何传》

3. 《新唐书》卷八十九《常何传》

4.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

5. 《唐代墓志汇编》史金波主编

来源:蜀山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