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荆门当阳方言弹舌音之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05:30 1

摘要:弹舌音是舌尖与气流在口腔中的奇妙共舞。发音时,舌头放松且灵敏,气流冲击或摩擦,使其急速振动,发出清脆悦耳、如珍珠落玉盘的一连串颤动音。弹舌音主要分为舌尖弹舌音与小舌弹舌音。前者是舌尖与上齿龈或硬腭前部触碰,气流冲击舌尖,如俄语“р”音;后者则是气流冲击小舌,让

踏入湖北荆门当阳的外乡客,都会被当地别具一格的弹舌音震撼,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汉语方言体系里,弹舌音独树一帜,散发着别样魅力。

弹舌音是舌尖与气流在口腔中的奇妙共舞。发音时,舌头放松且灵敏,气流冲击或摩擦,使其急速振动,发出清脆悦耳、如珍珠落玉盘的一连串颤动音。弹舌音主要分为舌尖弹舌音与小舌弹舌音。前者是舌尖与上齿龈或硬腭前部触碰,气流冲击舌尖,如俄语“р”音;后者则是气流冲击小舌,让小舌悠悠颤动发声 。

湖北当阳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匮乏,上位者目光浅短。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外语向英语转型,而当阳却是90年代末,才将初中外语由俄语全面改为英语教学,这影响了一代学生,但这是弹舌音主题之外的小插曲。

在汉语方言版图中,弹舌音仅存于吴方言区宣州小片区部分区域、西南官话区湖北鄂中与鄂北小片区部分地区、中原官话区豫东南小片区部分区域。荆门、当阳堪称“弹舌音之都”,分布集中、使用人口众多。据华中师大教授李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田野调查,荆门全境、沙洋全境、宜城南部、钟祥南部、京山西南部、当阳东半部分及荆州西北部川店、纪南,为弹舌音集中分布核心区,使用人口约300万,它宛如语言文化活化石,诉说着历史变迁与文化交融。

上古汉语没有弹舌音,当下多数汉语方言区也无,与汉语亲缘的苗语、瑶语、缅甸语、藏语等同样没有。荆门当阳的弹舌音很可能是汉语与阿尔泰语系长期交融的结果,大概率是蒙古语影响荆当方言的产物。明朝初立,滞留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融入当地,语言融合中,弹舌音作为母语烙印留存。也有推测称,明朝初年可能将蒙古人、色目人集中安置于荆当地区,使弹舌音在此落地生根,不过这缺乏文献佐证 。

当阳有蒙古族相关记录资料,《辽东三万卫 - 当阳淯溪河曹氏族谱》便是例证。顺治二年,当阳遭土匪李来亨攻破,县城几近夷平,仅余1158人;顺治十二年县衙才在玉阳重建。清嘉庆初年,白莲教侵袭,县城再陷,居民被发卖一空,乾隆年间《当阳县志》原著失传,仅存抄本,两次劫难给当阳文化和人口造成重大损失。

《辽东三万卫 - 当阳淯溪河曹氏族谱》弥足珍贵,虽年代久远、源头存疑,但承载着当阳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据族谱记载,曹氏始祖曹永仕,来自辽东三万卫老鸦淘(今辽宁开原县北)。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率纳哈出部众归顺明朝,被封海西侯,镇守海西女真部落,获赐汉名。明建文元年(1399年),随辽王迁荆州,死后葬于荆州西关外秘师桥(曹家大坟)。二世祖曹聚承荫却不喜仕途,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携子曹德用从荆州迁当阳,隐居中州,葬于玉阳南金沙铺金盆洗澡处。

辽东三万卫名称源于元朝五万户府“移阑豆漫”(女真语意为三万、三万户)。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于斡朵里(今吉林珲春附近),次年迁至开原城(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明末消失,辖区大致涵盖今辽宁开原、昌图一带,人员民族构成复杂。

但曹永仕为海西侯说法不实。《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八月九日,纳哈出投降将被封海西侯;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海西侯纳哈出去世;同年八月十二日,纳哈出之子察罕袭爵,改封沈阳侯,且纳哈出无汉姓曹。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八日,沈阳侯察罕因蓝玉党案被诛杀,沈阳侯爵位消失。

《曹氏族谱》(清顺治十六年)原序表明,曹家洲曹氏家族始祖为永仕公,不应以无据之事续谱。当阳淯溪河曹氏很可能源自少数民族,蒙古族可能性大。从史籍看,蒙古族操佳氏、额托氏、朝鲁图德氏等后多冠汉姓曹。曹永仕可能是蒙古贵族,才有资格随辽王朱植到荆州就藩。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曹聚携子徙居当阳有史书印证。《明实录》记载,永乐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辽王朱植获罪,护卫及仪卫司被削,仅留三百含厨役的军校尉。这为曹聚父子迁徙提供背景支撑。曹家所在的淯溪河,因荆门是旱码头,其作为远安、南漳、保康、荆门四地水运集散地,为弹舌音传播提供了途径,也为弹舌音之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注脚。

来源:宋沮漳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