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北宋文学,欧阳修是绕不开的 “关键先生”。他不仅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还一手提拔了苏轼、王安石、曾巩等文坛巨匠,堪称北宋文风的 “掌舵人”。
提到北宋文学,欧阳修是绕不开的 “关键先生”。他不仅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还一手提拔了苏轼、王安石、曾巩等文坛巨匠,堪称北宋文风的 “掌舵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 “画荻教子” 苦读成才,23 岁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为官期间,他敢言直谏,曾因支持范仲淹变法被贬,却始终不改初心;晚年虽身居高位,却看淡名利,65 岁便辞官归隐,醉心于琴棋书酒、金石古籍之间。
欧阳修的一生,既有朝堂为官的波澜,也有寄情山水的洒脱,更有历经沧桑后的通透 —— 而这些人生滋味,都藏在他的诗作里。今天,我们就透过 12首七言绝句,走进这位文坛宗师的精神世界。
1.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是欧阳修对 “自由” 最直白的赞颂。前两句写尽画眉鸟的灵动:在高低错落的树丛间,在红紫相间的山花旁,它想飞就飞,想唱就唱,每一声啼鸣都带着不受束缚的畅快。可后两句笔锋一转,点出核心 —— 当人们把画眉锁进金笼,即便笼子再华贵,它的叫声也没了林间的生机。
这哪里是写鸟?分明是写人生。欧阳修一生历经贬谪,深知 “官场牢笼” 的束缚,诗里藏着他对 “自在” 的向往: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抵不过一颗不受禁锢的心。
2. 《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这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任满,百姓设宴送他时所作。按理说离别该是伤感的,可他笔下的场景却满是明快:花团锦簇,柳色青青,百姓在花前斟酒送行,一派温馨。后两句更显豁达 ——“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喝酒沉醉,别让管弦奏出悲伤的离曲”。
没有哭哭啼啼,却藏着对百姓的感念,也藏着他面对贬谪的从容。欧阳修的 “醉”,从来不是逃避,而是 “既来之,则安之” 的通透。
3. 《金凤花》
忆绕朱栏手自栽,绿丛高下几番开。
中庭雨过无人迹,狼籍深红点绿苔。
诗里藏着一段回忆:当年自己绕着朱栏,亲手种下金凤花,看着它在绿丛中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可如今呢?一场春雨过后,庭院里空无一人,只有被雨水打落的红花,零乱地散在青苔上。
“手自栽” 的温情,与 “无人迹” 的冷清形成对比,读来满是物是人非的怅然。或许是年老忆旧,或许是感叹时光易逝,欧阳修总能用简单的场景,勾出人心底最软的情绪。
4. 《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这是一首 “记梦诗”,却写得比现实还真切。前两句是梦中景致:夜里微凉,笛声飘向映着月光的千山;小路昏暗,路边的百花却让人迷了眼。后两句是梦醒后的怅然:下完一盘棋,竟不知世间已变;酒喝到尽兴,可 “想家” 的念头还是忍不住冒出来。
欧阳修一生辗转多地为官,“游子” 是他的底色。这首诗把 “乡愁” 藏在梦与醒的间隙里,不浓烈,却绵长,读来让人想起自己深夜思乡的瞬间。
5.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是欧阳修在滁州时修建的,这里曾见证他 “与民同乐” 的时光。诗里的春景很美:红树、青山,夕阳西下;郊外的草地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更动人的是游人 —— 他们不管春天快要过去,依旧在亭前来来往往,踩着落花玩耍。
欧阳修写的是 “游春”,其实是写 “生活态度”:春天会老去,可快乐不该因时光流逝而停下。这种 “珍惜当下” 的豁达,正是他能在逆境中寻得乐趣的原因。
6. 《谢判官幽谷种花》
浅深红日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这是欧阳修收到友人在幽谷种花的消息后所作,字里行间满是期待。前两句是 “种花建议”:红色的花要深浅相间,栽种时还要按顺序,这样开起来才好看。后两句是他的心愿:我想一年四季都带着酒去幽谷,希望那里没有一天没有花开。
没有大道理,只有对 “四季有花、有酒相伴” 的简单向往。晚年的欧阳修,越来越偏爱这种平淡的幸福,而这份 “简单”,恰恰是历经繁华后的清醒。
7. 《戏赠丁判官》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写得格外温暖。西陵江口,友人折下寒梅,争着劝 “我” 喝一杯酒。临别时,欧阳修送给友人一句安慰:你要相信,春风不会因为距离远就不到来,只要你停船的地方,到处都会有花开。
没有 “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伤感,只有 “处处有花开” 的鼓励。欧阳修懂离别之苦,所以他用 “春风” 和 “花开” 做慰藉 —— 人生路上,无论到哪里,都有美好的风景在等你。
8. 《过中渡二首・其一》
中渡桥边十里堤,寒梅落尽柳条衰。
年年塞下春风晚,谁见轻黄弄色时。
中渡是欧阳修途经的一处边塞之地,这里的春景与江南不同。桥边的十里长堤上,寒梅已经落尽,柳条也显得衰败。他感叹:每年边塞的春天都来得很晚,等春风吹绿柳条时,又有谁能看到柳枝刚冒出嫩黄的样子呢?
诗里藏着对 “错过” 的遗憾:塞下的晚春,让美好来得太迟,也走得太快。或许这也是欧阳修对自己人生的隐喻 —— 有些机会、有些时光,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
9. 《琅琊山六题・其二・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琅琊山是欧阳修在滁州时常去的地方,这首诗写的是雪后琅琊溪的景致。空山里的雪融化了,溪水涨了起来,游客们踩着古老的木筏渡过溪水。没人知道溪水的源头有多远,只看到溪水里漂着从山中流下来的花瓣。
“不知溪源” 却 “见落花”,欧阳修的豁达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必纠结于 “源头”,不必追问 “结果”,眼前的溪水、落花,就是最值得珍惜的美好。
10. 《琅琊山六题・其三・石屏路》
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
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琅琊山的石屏路偏僻幽静,石屏像靠在浮云之外,石路上很久都没有人走。可欧阳修偏要来这里:带着酒,在石屏下喝醉,然后躺下来,看着千万座山峰映着明亮的秋月。
这是何等洒脱!官场的纷争、人生的烦恼,在 “醉卧千峰” 的瞬间都烟消云散。欧阳修的 “醉翁” 之名,从来不是嗜酒,而是借酒摆脱束缚,找回最本真的自己。
11. 《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云梦馆是欧阳修途经云梦时的住宿之地,这首诗写的是他夜里的思乡之情。北雁南飞时,一年又快结束了,家信和归梦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是梦还是真。窗外,井边的梧桐叶落了,池塘里的荷花也谢了,可自己却一夜没听见西窗的雨声 —— 大概是满脑子都是家,连雨声都忽略了。
“不闻雨” 不是真的没听见,而是 “思乡情太重”。这份细腻的思念,没有直白的 “想家” 二字,却比任何语言都更动人。
12. 《郡人献花》
蝶绕蜂游露满盘,芳条可惜折来残。
我缘多病经春卧,砌下花开不暇看。
郡里的百姓给欧阳修送来了鲜花,花上还沾着露水,蝴蝶和蜜蜂围着花盘打转,可花枝被折下来,终究是可惜了。欧阳修感叹:我因为多病,整个春天都躺在床上,连台阶下开的花,都没来得及好好看看。
诗里藏着病中的遗憾,也藏着对百姓心意的感念。没有抱怨病痛,只有对 “错过花开” 的惋惜 —— 这份温柔,正是欧阳修最打动人的地方。
读欧阳修的诗:品的是诗,悟的是人生
读欧阳修的诗,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晦涩难懂的哲理,却总能在寻常景致里读出共鸣。他写自由,写离别,写乡愁,写花开,写醉酒 —— 写的都是最普通的人生场景,可藏在背后的,是历经风雨后的豁达,是看透世事中的温柔,是珍惜当下的清醒。
就像他晚年自号 “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再加 “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简单的 “六一”,却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不贪慕荣华,只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自得其乐。
如果你也在生活里感到迷茫、焦虑,不妨读一读欧阳修的诗 —— 或许在 “林间自在啼” 的画眉里,在 “卧看千峰秋月明” 的洒脱里,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