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进去一看,小姑娘天赐背着比人还高的书包,一蹦一跳进双语小学,门口老两口笑得褶子开花。
“67岁生娃,现在咋样了?
”——刷到这条留言,老黄头最新视频底下炸了。
点进去一看,小姑娘天赐背着比人还高的书包,一蹦一跳进双语小学,门口老两口笑得褶子开花。
五年前被骂“自私”的那对夫妻,如今把日子过成了连续剧,还越更越上头。
先说最现实的:孩子没垮,大人也没垮。
天赐入学测试,语言社交双A,老师私下嘀咕“比爸妈三十出头的娃还稳”。
秘诀?
田新菊每天六点起床陪读绘本,老黄头负责户外“放电”,风雨无阻。
别扯什么天赋,就是时间堆出来的。
有人担心“爸妈活不到她高考”,人家早把教育基金一次性锁死,存单比评论区网友的年纪还大,助理阿姨才28岁,专门负责接送和陪玩,工资走信托,就算明天老两口同时熄火,娃的学费也不会断档。
再说身体,以为老太太得拄拐?
人家骨密度甩同龄人一条街,生理年龄直接砍15岁。
社区医院拿她当活广告:每周三“银发家长”专场,田新菊站台现身说法,讲完育儿经顺便测血压,老头们在下面边做笔记边撸袖子上台测血脂,场面像菜市场抢鸡蛋。
医生偷偷透露,老太太的体检报告被拿去发论文,题目就叫《高强度育儿对老年代谢的逆向干预》,听着像忽悠,数据却实打实。
流量这块,老黄头早就不晒娃卖萌了。
账号改名“银发爸妈实验室”,连更30期《如何跟孙子辈解释我不是奶奶》,播放量破亿。
妇联找上门,一起拍公益短片,隔代教育、临终监护、信托遗嘱,期期上干货。
评论区从“你们太自私”变成“求更新”,粉丝300万,金主排队。
老头立了三条铁规矩:不带货儿童奶粉、不接游戏广告、收入三成直接进娃的信托。
审计报告公开挂首页,黑子想挑刺只能干瞪眼。
最戳人的是后面那道“保险锁”。
今年元旦,俩人跑去公证处更新遗嘱,把侄女拉来当候补监护人,信托账户三方共管。
听证会上,法官问侄女“愿不愿意”,90后姑娘翻个白眼:“从小被舅舅带大,现在跟我说愿不愿意?
”一句话把严肃场面整破防。
现场视频流出来,弹幕刷屏“原来亲情也能签合同”。
多地民政局连夜开会,准备把“高龄生育监护模板”写进地方条例,文件还没下发,网上已经传疯。
当年骂他们“给孩子留孤儿”的人,现在默默在评论区打卡:打卡第一天,希望我爸妈也能这么硬核;打卡第两百天,娃的小学申请表写上了“父母年龄”那一栏,不再手抖。
民调数据更直接——反对声从79%掉到39%,剩下的六成一句“尊重”,等于给所有高龄父母发了张“通行证”。
日子说到底是人家的,围观群众只能隔着屏幕看热闹。
但有一点被反复验证:只要钱、身体、法律三件事提前扣死,年龄真就只是个数字。
田新菊最新一条视频文案写得很淡:“我们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带孙子的劲头,又用回了自己闺女。
”底下高赞回复:别煽情了,先告诉我信托在哪办,在线等。
来源:好学小红花HaiRPcx